APP下载

田黄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2022-07-15白峰黄瑞赵庆跃

中国宝玉石 2022年3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三联

白峰,黄瑞,赵庆跃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2.北京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北京 100029

1 引言

中国传统的珠宝玉石品种田黄是寿山石的一种,因质色俱佳、稀少难得,被尊为“石中之帝”,古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据福建省地方标准《地理产品标志·寿山石》(DB35/T 419-2012),传统寿山石是指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寿山乡、日溪乡及连江小沧畲族乡、蓼沿乡现辖行政区域内的一种天然矿石。而田黄作为寿山石的稀缺珍贵品种,其传统产地只有福州寿山村旁寿山溪及其两侧的水田、沙土中,西起“坑头占”,东至“结门磹”,长约8 公里、面积约1 平方公里的区域才是全世界唯一的田黄产区。学者龚礼逸在其编纂的《寿山石谱》中,将田黄产地大抵分为四个坂段:“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处为上坂;大段溪至大洋溪为中坂;大洋溪至碓下为下坂;碓下以下为碓下坂”。这说明田黄的产出区域的范围极小,因此其产量极少,且无脉可寻,随机性、偶然性也非常大。田黄质地温润凝结、细腻通灵,色泽金黄,贵气十足,瑰丽无比(图1),从它被发现起就成为了帝王的御用宠儿、王侯将相的密玩、文人的瑰宝、收藏家的珍品。田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收藏家和文人雅士的青睐。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田黄文化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玉石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于提升国人文化自信,保护田黄雕刻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田黄的开发历史

研究田黄的开采应用历史,首先要了解寿山石的利用历史。寿山石位居“四大国石”之首,素有“中华瑰宝”之称,至今已有5000 多年的应用历史。1957 年,在福州北郊浮仓山发现的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数件用寿山石打磨制成的石器。宋代时,寿山石的雕刻艺术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元代篆刻家将寿山石引入印材领域,更是将其推上了“印石三宝”之首的宝座,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均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康熙年间,寿山石的开采开始兴盛。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寿山老岭石雕成的努尔哈赤坐像,就是由康熙时期的宫廷工匠雕制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由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人高兆在1668年编写而成。l687年,著名文人毛奇龄写就了《后观石录》,这是继《观石录》以后的第二部寿山石文化专著。提出了寿山石“三坑”分类法(即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为后人确立了品石的标准。两部寿山石专著的问世,是清代寿山石文化达到鼎盛的标志,也是研究和传承寿山石文化的珍贵资料。

图1 田黄石“乾隆御笔”印[8]Fig.1 "Qianlong yubi" seal, Tian Huang

田黄是明末清初时被偶然发现的。据《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农夫担谷入城,因担子前后重量不一,就用田石压在一边,这个现象恰巧被著名文学家曹学佺注意,并从此发现田黄。但田黄真正兴起是在清代,田黄的兴起成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田黄的开采和应用在康熙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那个时期采挖的田黄石材以大田黄为主,主要用于制作印章。之后大田黄石材开采基本殆尽,只能采挖中小尺寸及形状质地一般的田黄石材。从嘉庆年间至清代结束的一百多年里,在当时挖掘技术条件下,田黄几乎绝产。到了20 世纪80年代,受当时国外华侨及台湾、香港商人对田黄收藏热的影响,石农开始以先进的挖掘工具挖掘尚存的田黄,又经历了30 多年的先进挖掘,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田黄(产于寿山溪)现今已很难再挖到了。目前石农手中可能还存有一定量的品质一般的或小的田黄,石商手中也可能有一些存货,但是品相好的田黄极少,并且价格昂贵。如今,为了留下这上天赐予的珍贵稀少宝石,寿山当地政府特别规划出两亩田坑土地作为田黄的产出地进行保护,永久禁止开采。这被称为是“田黄的最后两亩地”,是每个寿山田黄爱好者到产地后一定会去瞻仰的宝地。

3 田黄的历史价值

历史上田黄最大的藏家为清廷皇宫及王爷府,能够进入民间的田黄数量极少。那个时期田黄仅仅是小众圈子里的玩物,还没有普及开。而且清廷内务府造办处大量制印,仅康、雍、乾三朝就用掉了绝大多数的田黄存货。清代喜用田黄作为印章料,并且对田黄料及印章形制的要求极高(不得留皮、不得有格、素面章、钮章等)。另外清代各个时期的权势相斗及外部战乱,也使所收藏的田黄损失惨重,许多田黄被损毁或流失。现在田黄在市面上算是稀缺中的稀缺资源。由于近年田黄行情高涨,不少国外老田黄回流到国内大鳄藏家手中,也有一部分作为礼物相赠被收藏起来。新田黄(最近几十年所产)大多被制作成雕刻艺术品,被广大田黄爱好者收藏,但是大件极少(大多10 克以内)。田黄的块度一般都不大,30 克谓之成材,250 克谓之大型材;500克以上为超级型材,堪称稀世珍宝,十分罕见。

如此稀少的田黄,其价值不言而喻。清代陈亮伯在《说印》中记载:他初入京时,“田黄之佳者,每石一两,价六两至十五两银”,以后更增至“换银四十余两”,可见其价之高。到清晚期,田黄身价更是大涨。曾任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的蒙族人巴鲁特崇彝在《说田黄补》中说:“七两之石(田黄),竟得价二千数百元……一枚田黄章,重不过一两四钱,竟以二百五十元取之”。擅写寿山石诗的黄任在《寿山石》一诗中咏叹:“迩来田石踊高价,居奇不肯输强豪。豪家意在索必得,牙侩弋获无遁逃”。郑洛英作《寿山田黄》一诗:“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秋霜老柿子,红意成饴饧”。还有曾元澄所作《以寿山田坑印石持赠冯展云誉骥学使并系以诗》咏道:“吾乡寿山韫奇石,声价重抵璧与琮。三坑月旦谁第一,山水俯首推田中”。以上记载及诗篇,都表明田黄为寿山之首,价格昂贵,亦可见田黄在古人心中的无上地位。

4 田黄的皇家情缘

皇家御用田黄的珍品代表当属清代乾隆皇帝的田黄三联玺,又称田黄三联印、田黄三联章,是清代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携带的印玺。因其材质精良、做工精妙,乾隆皇帝甚是喜欢。

此三联玺的原石是乾隆皇帝收到的一块大田黄贡石,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决定将这块田黄打造成自己的私人玉玺。众多能工巧匠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制成了链环相扣、三玺合一的田黄三联玺。此玺所有部位均为一块原石雕成,没有出现拼接现象。三联玺设计之巧妙,堪称稀世珍宝。

田黄三联玺由三枚印章组成(图2)。左边一枚为正方形,高1 厘米,边长2.6 厘米,玺文“乾隆宸翰”;中间一枚为椭圆形,高1 厘米,长径3 厘米,短径2.3厘米,玺文“乐天”;右边一枚为正方形,高1 厘米,边长2.6 厘米,玺文“惟精惟一”(图3)。玺文“宸”即北宸,代指封建皇帝;“翰”借指笔墨、文书等,“宸翰”就是皇帝翰墨;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图2 清乾隆 田黄三联玺[15]Fig.2 Three-connected seals, Tian Huang,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乾隆皇帝对这枚田黄三联玺十分喜爱,甚至是片刻不离身。后来,经过代代传承,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对此玉玺十分看重,最后传到了溥仪手中。清代灭亡后,溥仪将其缝在棉衣里,带出宫。1950 年溥仪把它捐献给国家,并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多处提到该印章是乾隆皇帝的宝贝。珍宝上交后,当即成为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3 清乾隆 田黄三联玺印文[15]Fig.3 Seal script of three-connected seals, Tian Huang,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5 田黄的品质

5.1 田黄的自然美

田黄高贵的品质,与田黄本身的自然美密不可分。田黄历经数千万年的地质沧桑,最终形成温嫩细润、纹理精美的质地,集凝结、脂润、通透、纯净、细腻于一身,是大自然神奇造化馈赠人类的尤物。其雍贵华丽的气质让人折服,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材质是承载文化灵魂的载体,田黄的自然美,其独特的黄色功不可没。在中国古代,黄色是中华民族的国色,代表吉祥、高贵、唯我独尊,更代表皇权至高无上。因“黄”与“皇”谐音,所以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因此,田黄的“黄”,是田黄自然美的精髓所在。田黄的黄色有黄金黄、橘皮红、鸡油黄、桂花黄、枇杷黄、熟栗黄、蜜蜡黄等。上品黄色浓艳俏丽,娇美醒目,如同金子般的灿烂,其中黄金黄、橘皮黄为上等:黄金黄黄中带赤,色泽明快,橘皮黄色浓而泛橙红,更似橘皮红。田黄的自然美还在于“无根而璞”,即田黄外面包裹着一层皮质层,如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品种。这些自然形成的“璞”激发了多少雕刻艺术家无尽的设计灵感。如果皮肉色差大,黄、白分明,黑、黄清晰,则是上品。品相好的田黄,透明细腻,朦胧艳美,在强光的照射下,它的肌理往往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新鲜的白萝卜纤维,称为萝卜纹,若隐若现,神秘异常。田黄表层偶尔也会出现红色筋络,称为红格纹,红如血,细如丝。萝卜纹和红格纹为田黄的自然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5.2 田黄的德行

田黄具有“六德”,分为“温、润、凝、腻、结、细”。“温、润、凝、腻”这四德为田黄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感,“结、细”这两德是田黄本身的材质特征,是前四个德行产生的物质基础。六德互为依存,共同承载着田黄高贵品质,把人的德行与田黄的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温”,来源于许慎对玉的德行化描述:“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即不冷不热,柔和恰到好处,不过分锋芒的性格,符合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保持理性,不偏不倚,又能坚持,这就是君子所谓的“仁”。田黄“温”的特性,是一种不炫不燥的内敛品格。而田黄,经过泥土的浸润,有着介于山坑石的锋芒和水坑石冰冷之间的中庸品格,即为“温”。

“润”,即为润泽,同样来源于许慎对玉的德行化描述:“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田黄受到千万年乃至上亿年天地雨露的润泽,吸收了天地之精华,使其具有一种不干不燥的特性,具有润泽世间万物的胸怀和坦荡。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正是田黄“润”的德行写照。

“凝”,即为聚,表现田黄稳重、大度的特质。田黄“凝”的德行,来源于质地的细腻、致密,这是那些结构松散、质地粗糙的品种无法比拟的。“凝”在视觉和触感上呈现的是一种庄重、沉稳、聚而不散的感受,这一特质是田黄最为突出的品质,也是人的一种传统美德。

“腻”,即为亲和,是前三个德行的必然结果。正因为有了“温、润、凝”的特质和品德,腻才自然表现出来。这一德在田黄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上手时除了沉甸甸的“压手”感,更有一种极其“缠绵”的味道。《观石录》中“贵妃之肤,飞燕之体”的形容,想来就是这样的通感。这一腻“德”,必须亲自上手才能感受到。

“结”,即是紧密。这一“德”强调的是质地上的致密程度和结构的均匀性。收藏玉石有“老结”一词,即形容质地紧密。“结”也意味着密度较大,盘玩有“压手”的感觉,即有沉稳、庄重、凝练的德行。结也是上面四个德行的物质基础。

“细”,即是细腻,形容质地细腻,颗粒细小。“细”也是产生“温、润、凝、腻”的基础,没有细腻的结构,无论怎样经过天然的洗练,都不会表现出“温、润、凝、腻”的感觉和品行来。就像和田玉的子料,正是由于具有细腻的结构,才会在天然的淘汰下保留下来,并形成温润的油脂光泽,形成玉中珍宝“羊脂玉”。田黄根据结构不同,“细”的程度也不一样,田黄冻当属田黄品种中“细”之首。

“温、润、凝、腻、结、细”这六德是田黄文化传承的精髓,也是对田黄质量评价的标准。“六德”皆备的田黄,一定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稀世奇珍。

6 田黄的文化价值

6.1 历史文化价值

田黄所承载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田黄在历史上迎合了封建皇帝、朝廷重臣、商业富豪、文化名人等的赏石审美,它承载和记录着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君主治国理政的思想以及各阶层的理念,变成了一个历史载体。比如乾隆皇帝的“田黄三联玺”,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印章,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例如清代的故事、习俗、皇帝的爱好以及审美趋向等等。田黄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突出,它的传承离不开它曾经在历史上所占的地位。挖掘它的历史印记和价值也正是我们对田黄文化进行传承的意义所在。

6.2 思想文化价值

田黄的黄色,自古就是皇家的代表色,是皇权富贵的象征。田黄又恰巧产在福州寿山田坑中,“福”“寿”“田”(“田”寓意土地,富源田田)是皇帝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推崇和追求的。所以,颜色尊贵、质地细腻的田黄,便被赋予了人文思想的文化涵义。人们在欣赏田黄时,除了欣赏田黄的自然美以及设计雕刻工艺,更重要的是注重它所承载的艺术气息与文化内涵。玉石雕刻设计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情于石”,田黄的设计同样也遵循这样的设计理念,雕刻后的田黄艺术品注入了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赋予了情感与“诗意”的灵魂。每一个田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特的意境和特定的寓意,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田黄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印记,珍贵的田黄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多的是给欣赏者带来思想和心灵的寄托。

7 结语

田黄文化是中国传统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代以来,田黄就是皇家、王侯将相、巨贾富豪、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虽然田黄的发现和利用历史并不很长,但凭借帝王的喜爱、优良的品质及“福、寿、田”等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的美好寓意,作为祥瑞之石、印石之首的田黄,迅速成为玉石界中的宠儿。田黄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感,从而由心底里产生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进而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每一件田黄作品都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田黄虽然稀少,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却永远散发着灿烂的光芒。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上,在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田黄文化艺术定能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三联
寿山石种“体”态之妙与集藏之乐
小陷胸汤加味与三联疗法联合在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病中的应用
“一站式”三联CTA诊断急诊胸痛的临床意义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不灭的初心(节选)
八闽大地 一览千年寿山石文化
梦想的力量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寿山石 文化支撑市场
兽医也能做“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