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历史溯源——翡翠在中国的使用历史
2022-07-15郑育宇许博余晓艳
郑育宇,许博,余晓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翡翠在中国的使用历史和名称来源向来莫衷一是。作者曾通过梳理文献和诗词中的“翡翠”词条研究其词义演变和名称来源,以论证翡翠的历史起源。本文综述各家观点,结合“翡翠”词义演变和玉石翡翠名称演变的证据,佐以宝石市场的流通状况以及矿产资源的开采情况,判断翡翠的使用起源;并根据存世翡翠器对翡翠使用年代进行约束,以期揭示翡翠使用历史的脉络。
1 争鸣
关于翡翠在中国的使用起源至今聚讼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周汉说: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一书中提到罗书韫先生家中藏有翡翠刀柄,传为洛阳出土,花纹与榖璧相同,推断为周代遗物。书中根据班固《西都赋》中“翡翠”和火齐并举认为汉初时翡翠通过西南夷进入中国不无可能。牛秉钺在《翡翠史话》中通过汉墓出土文物的分析认为周朝和汉朝都有翡翠。张竹邦认为《汉书》中记载的哀牢国向东汉进贡的“光珠”可能是翡翠,且认为元代缅甸勐拱的玉石开采十分兴盛,但是凭据不足。
②魏晋南北朝至宋朝说:杨伯达先生认为翡翠之始(作为矿物)不迟于宋,缅产翡翠传入我国云南不晚于明末,清代也经过云南输入。曾卫胜也认为徐陵《玉台新咏·序》和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的“翡翠”是如今所指翡翠。
③明末说:张仁山认为徐陵《玉台新咏·序》中的“翡翠笔床”是指翡翠(翠羽)装饰的笔床,宋朝出现的“翡翠”一词指青金石,公元1593 年之前,现代珠宝“翡翠”的概念尚不存在。王春云也赞同以上看法,认为北宋时“翡翠”概念开始明确指称玉石,但直到清代中期才在被明确用来专指缅甸的玉石翡翠。许净瞳认为东晋时出现一种叫做“翡翠”的矿物,指代玉石,颜色和翠鸟羽毛类似。明朝翡翠传入但未受重视,直到清朝中叶才真正把缅甸产的硬玉类矿物叫做翡翠。同时认为《玉台新咏·序》和《晋书·舆服志》“冕饰以翡翠”中的“翡翠”指的是矿物。
④清朝说:马罗刚提到《汉书·哀牢传》所谓光珠是指宝石,指红刺,出于勐密土司宝井,且腾冲境内宋元甚至后来的大理国墓葬群中都未出现翡翠制品,只有崇祯十九年(顺治二年)的“李老孺人墓”中发现有一只翡翠手镯。张位及认为翡翠嫁移到指一种玉石,可能只有很短的100 年左右的历史。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对于清朝翡翠在官方和民间的流通状况进行了研究。丘志力等认为清代翡翠玉料来自缅甸,且于1873~1878 年间从广州海关进口玉石原料816 吨,数量巨大。王丽明摘录了1953 年云南昆明北部各地清代墓葬出土的翡翠器并附有图片,同时梳理了缅甸玉石的发现和发展流通状况。
2 “翡翠”词义演变简述
笔者曾通过对古籍及古诗词中“翡翠”词条的考释发现“翡翠”一词的含义有四种:①鸟名,寓意华贵美好;②指翠羽,用以装饰车服,编织帘帷或作为首饰;③指颜色名称,由翡翠鸟羽毛颜色衍生而出,用来表示绿色或形容绿色的事物;④指以硬玉、绿辉石、钠铬辉石为主要组成矿物的玉石,或指宋朝某种矿物。
翡翠词义和用法从周朝开始不断演变。从周朝到明朝,“翡翠”用以指鸟名是最主流的用法;“翡翠”指代翠羽的用法从战国至清朝时期使用频率相对稳定,只在翠羽首饰出现的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在南北朝时期,“翡翠”开始出现指代颜色的用法,直至清代到达巅峰;“翡翠”作为矿物玉石出现分别在五代至宋和清朝时期,二者并未衔接。
3 翡翠名称演变过程
根据前人研究,《徐霞客游记》中翡翠被称为“翠生石”“碧玉”;在清宫档案中,雍正十一年(1733)翡翠第一次出现被称为“永昌碧玉”;在乾隆时期翡翠有“云南玉”“滇玉”“缅石”诸多称谓;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翡翠”这一名称首次登场;在道光时期翡翠还有“水绿玉子”之名。宫廷档案中还有“云玉”“翠根子”“翠玉”“绿玉”诸多称谓。
4 存世翡翠文物
清朝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翡翠(玉石)繁荣的朝代,由于其年代距今尚近,宫廷内部的物品记录遗存较多,故宫博物院中也仍藏有许多清代宫廷翡翠器。同时,翡翠器在墓葬中出土,特别是在云南清代的墓葬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少见。根据传世和墓葬出土的翡翠器来判定它的历史来源是决定性的,也是最为可靠的,但是鉴于上个世纪的仪器检测水平有限,部分发掘报告中的鉴定结果仅是根据肉眼和经验得出的判断,不可避免会出现误断,因此对于这类的鉴定结果,应当持怀疑态度。
4.1 清宫旧藏翡翠器
根据杨伯达对清宫旧藏翡翠器的记述,清宫旧藏翡翠器约有数百件,数量较少但品种颇多,可分九大类八十种,除朝珠、翎管、宝玺外,几乎全为生活用品,反映出翡翠在宫廷中的使用大多仅限于生活,很少进入大典和祭祀。
雍正时期翡翠器出现极少,乾隆至嘉庆时期渐增,多有山子、生肖、朝珠、扳指,晚清慈禧时期多有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嘉庆时期的扬州玉作匠人将无翠或少翠的白地玉石叫做“云玉”,并和翡翠加以区别,如“云玉卧牛”。通过对主流博物馆收藏、国际拍卖及出土的清代翡翠进行统计,发现“白底青种”和“花青种”是清代翡翠的主要类型,而且高质量的翡翠比例大概在9.1%。
在清朝,翡翠的名称和地位都出现了从“石”到“玉”的变化,在乾隆嘉庆时期更是身价倍涨,到了晚清时已成天价,文人唐荣祚《玉说》中说:“品既高超,自连城之是宝。此即山川灵秀之所钟,而为今日豪华之赏玩焉”,对翡翠赞誉极高。然而,翡翠是否晋升为“玉”也不断遭到质疑,因为清宫中大多将翡翠作为生活用品而非礼器,而且始终有部分收藏家认为“其形似玉,实非玉也”,将翡翠排斥于玉的领域外,认为其文化底蕴不够。
4.2 出土翡翠器
1988 年云南龙陵县首次发掘出两件玉斧(雷公斧),一件玉钺,开始时在发掘报告中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勐拱所产翡翠,后来经过拉曼光谱定性分析发现为蓝晶石;《吉林大安渔场古代墓地》一文记录有翡翠饰一件:“圆角长方体,光滑细腻,呈悬乳状纹理,一面有瑕。纵贯一孔,单向钻制”。但是既无真实图片,也无科学鉴定报告;《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记录:“翡翠坠2 件,形似扁球,一端有两面对钻的孔”以及“翡翠坠一件,与AM11 出土的翠坠形制相同,孔部已残”,同样无图片也无科学鉴定报告,结果存疑;《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也记录有一件镶翡翠饰,但常素霞根据光泽、翠性、硬度的等特点特别指出此件饰品应为带沁色的镶和田玉饰。
在江西婺源博物馆藏有一件翡翠鳌鱼佩,重350 克,标明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余懋衡所有,余懋衡生活在万历—崇祯年间。从图1 可看出其保存完好,绿色成斑点团块状分布在底色上,具有翡翠的颜色特征,但未获得其鉴定报告。
据罗涵研究,定陵出土文物尚留存宝石数量约1946 颗,镶嵌宝石的首饰比例高达80%以上。以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为例,所镶嵌宝石有红宝石6 颗、蓝宝石21 颗、尖晶石44 颗和大量珍珠。结合湖北梁庄王墓、江西南城益端王三代墓、山东鲁荒王墓等各地不同时期的明墓出土首饰分析,可知明代镶嵌用的珠宝玉石品种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金绿宝石、祖母绿、尖晶石、辰砂、长石、锆石、水晶、软玉、绿松石、蛇纹石玉、石英类玉石、珍珠、琥珀、珊瑚,但是没有翡翠的出现。这说明,玉石翡翠在明朝并没有大量流通,很可能并没有进入宫廷,《明史·志·卷四十二》记录的皇后凤冠上“冒以翡翠”不可能是指玉石翡翠。
马罗刚提到1995 年在腾冲绮罗村署有“崇祯十九年立(1646)”的“李老孺人墓”中发现有一只翡翠手镯。后杨伯达通过拉曼和红外检测验证了此手镯为天然翡翠。据王丽明研究,1953 年昆明北部清代墓葬出土玉器较多的仍是软玉,但翡翠也一起出现,种类有璧、坠、佩、簪、带扣、手镯、戒指、耳环,年代大多为清中晚期,工艺质地均非上等。据李莲英等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太后墓中翡翠制品有:翡翠西瓜两个、翡翠甜瓜四个、翡翠白菜两棵、玉佛二十七尊、翠桃十个。
图1 明代翡翠鳌龙鱼佩[24],正面(左);反面(右)Fig.1 Jadeite fish-dragon of Ming dynasty, front (left); reverse (right)
5 翡翠产地历史
翡翠虽也称“云南玉”“永昌碧玉”,但其原产区并不是今天中国境内的云南,而是产自缅甸雾露河流域的勐拱(今帕敢)。勐拱等地西汉时属于益州郡,《后汉书·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山川阻深”“未尝交通中国”,东汉时属永昌郡,此后历经战乱,分别属骠国、南诏、大理国、蒲甘王朝,元缅战争后属云南行省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属勐养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改为勐养军民宣慰使司,嘉靖朝与缅甸发生冲突,万历朝并入缅甸(《明史·志·卷二十二·地理七》)。乾隆时期《腾越州志》记载:“腾越且兼戛鸠、蛮莫、勐拱、勐养而有之……盖大金沙江内外,万宝鳞萃……皆从腾越进”。光绪《腾越厅志》记载:“玉石以绿白分明透水者为佳,翡翠色为上品。其名不一,均出勐拱”。清朝檀萃《滇海虞衡志·志金石》也记载:“玉出于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搬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
据邹怀强和王丽明研究,《芸草合编》中记载勐拱玉石于1443 年为当地人民从被冲刷的河床中发现,拿到三亚拱(即密支那)与腾冲边民交易。因此认为元代勐拱玉石开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英国伯琅的《缅甸玉石贸易》一文认为:“勐拱所产玉石,实为十三世纪中云南驮夫发现,大半由陆地运往中国销售,为中印、中缅通商重要商品”。
缅甸玉石自开采之后,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贸易和流通都不十分广泛,大多时候缅甸当地人都把翡翠的开采和贸易承包给中国人,大多数为腾商。腾冲距勐拱仅约290 公里,在清朝时曾为入贡的必经地点,大多数翡翠玉石都在腾冲中转,因此腾冲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翡翠集散地。翡翠从场区开采后,装入大树筒中,顺江到达缅北八莫,再陆路运进腾冲。腾冲寸开泰《腾越乡土志》记载:“翡翠,非经腾过无由入内,所以腾为翠薮,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
结合以上资料,勐拱大规模开采玉石的开始时间尚无足够资料可以推断,但大致可猜测为公元1271 (元朝) ~ 1443 年。但可以肯定的是,清朝时期其开采、加工和贸易已经十分繁荣。通过《徐霞客游记》也可知,在明末时期,翡翠的加工和贸易已至少初具雏形,已经至少在云南局部流通。
6 讨论与结论
目前,汉墓出土的“翡翠”相关文物多被证伪或者尚无科学可靠的材质鉴定结果,此外,周至汉朝时期文献中的“翡翠”指翠羽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关于翡翠使用历史的起源是周、汉的说法,仍需更多科学证据。
许净瞳依据《晋书·舆服志》中的“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一句认为东晋时出现一种叫做“翡翠”的矿物,指代颜色和翠鸟羽毛类似的玉石。然而,从翡翠在清代宫廷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在翡翠繁荣发展广泛被认可的清朝,翡翠器大多作为生活用器,仍几乎不被用在大典和祭祀中,那么在玉石翡翠痕迹模糊的晋朝,其被用于冕饰的可能性极小,而此处“翡翠”指当时流行用作首饰的翠羽的可能性极大。
关于五代至宋朝时期出现的名为“翡翠”的玉石矿物,目前尚无相关文物记载。根据杜绾《云林石谱》、欧阳修《归田录》中的记载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十》的分析,这种矿物产地在于阗国,特性是能削金,而且别名金星石,但并不是青金石。综合这些信息,可以知道这种当时名为“翡翠”的矿物与如今的翡翠应当是名同物异。
持“翡翠发现在明朝,繁荣在清朝”观点的学者甚众,但是在具体时间和翡翠行业发展状况上仍存在分歧。结合玉石翡翠名称演变、产地历史和存世文物情况可知,真正的缅产玉石翡翠被记载是在徐霞客公元1639 年的游记中,被称作“碧玉”和“翠生石”,此时翡翠行业已初具雏形,存世的明朝翡翠器物只有万历以后的“翡翠鳌鱼佩”和“翡翠手镯”,且暂未发现翡翠流入宫廷的证据。在清朝,最早的翡翠宫廷记录是在雍正时期。在乾隆嘉庆时期,翡翠的价格地位都得到极大提升。在清晚期,由于慈禧太后的偏爱翡翠,宫廷中翡翠的使用到达巅峰。
翡翠的发展和繁荣必定是伴随着翡翠鉴定、评估、加工、贸易等各行业的的共同发展,从开采到贸易繁荣必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根据产地历史和文物情况可以大胆推断翡翠在中国的演变历史:在元代到明初勐拱玉石翡翠开始被发现,在明朝末期开采、加工和流通已经初具规模,而在清朝随着翡翠行业的成熟,翡翠经腾冲入贡,经过由宫廷到官员到普通民众这样的传播路线,翡翠的被接受程度日益增高,最终在中国玉石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