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止血带应用于四肢骨科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2022-07-15戴玲吴芳
戴玲 吴芳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手术室,江西南昌 330000
四肢骨折主要因为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与跌倒等因素引发,可损伤机体神经、关节与韧带,使患者并伴出血、肿胀与骨折异常活动等症状。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实施过程中,若患者出血量较多,不仅会危及身心健康,而且可影响到术区视野与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为改善患者术中出血症状,医护人员通常会应用止血带为患者止血,但传统止血带操作复杂,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疼痛与皮肤烧伤等,而新型止血带具备止血、驱血与无菌等效果,加之使用方便,目前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本研究选取2019 年1~12 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手术室收治的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治疗中主要应用新型止血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手术室收治的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情为四肢骨折,且具备手术治疗指征;②患者心肺与凝血功能均正常;③患者各项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因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②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合并糖尿病与高血压者;⑥合并严重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血液疾病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⑧止血带使用禁忌证者。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5~70 岁,平均(55.39±5.20)岁;其中,单侧上肢手术9 例,单侧下肢手术11 例,双侧下肢手术10 例。观察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70 岁,平均(55.44±5.24)岁;其中,单侧上肢手术9 例,单侧下肢手术12 例,双侧下肢手术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止血带,方法:对折止血带为双层后卷成卷,随后消除患者患肢后抬高至其心脏水平,片刻后由肢体末端向近心端缠绕止血带,在缠绕过程中适当加压,促使肢体静脉血回流,缠绕至根部后,视手术情况在患者上臂1/3 部位或下肢根部缠绕无菌纱布,最后缠绕手动气囊止血带,系好扣带、固定带,保证松紧度适宜。
观察组:应用新型止血带(深圳长宜科创医药有限公司),方法:首先,使用量尺对患者放置部位肢体维度、该位置至肢体末端长度进行测量,结合患者血压水平合理选择型号,尽可能选择较宽袖带而增加压迫面积,并增强止血效果。其次,常规消毒患者放置止血带部位皮肤,于肢体末端,如脚趾或手指套入止血带,随后握住手柄,通过拉伸不断拉松确保止血带处于指定位置,将拉伸拓展固定或剪断,在应用止血带的过程中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与血氧饱和度等)与患肢端血运情况,间隔15 min 观察止血带压力指数是否正常。最后,于布料中间或末端剪开弹力织布,确保术区充分包括于视野中,止血带放气前5 min,提醒麻醉医师合理加快输液或输血速度,以促进患者血容量的提升,避免放气后切口出血导致短暂心出血量下降而诱发休克。两组均护理1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手术治疗过程中止血效果、术中出血量、治疗后1 d 内止血带休克发生率与下肢止血带放松前后血压水平。止血效果评估标准:患者创面无淤血、出血现象存在,且组织解剖结构层次分明,说明有效;患者创面较清晰,但轻度出血,基本能够完成解剖、分离操作,说明良;患者创面显著出血,且对解剖与分离操作造成严重影响,说明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血压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止血效果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止血优良率分别为76.66%、96.67%,观察组止血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止血效果比较[n(%)]
2.2 两组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止血带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0.00%、4.00%,比较发现观察组止血带休克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出血量、止血带休克发生率[n(%),]
2.3 两组下肢止血带放松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止血带放松前,两组SBP、DB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放松后3 min,两组以上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止血带放松前,比较发现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止血带放松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Hg,)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的下肢多属于开放性出血,再加上四肢骨折手术创伤大,可增添患者的出血量,导致术区视野干扰,直接影响到手术操作,因此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止血带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工具。止血带不仅能够发挥止血作用,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而且能够保证术区视野干净,保证医护人员术中准确辨认患者相关组织,为下一步手术操作提供指导,有效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以往应用常规止血带为四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止血,连续止血时间仅为1~1.5 h,手术操作易受到影响,而新型止血带由四个结构组成,即硅胶环、无菌弹力织布、拉伸绳与拉伸手柄,其止血原理是停留于患者阻断动脉位置时,对皮肤表面产生压强,并随着肢体深入而递减,直至包裹肢体的压强下降并高于动脉压,从而阻断动脉,发挥止血的效果。此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止血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新型止血带可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充分暴露术区视野暴露,为手术的开展提供辅助。分析是因为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术中应用常规止血带,且双下肢迅速放气,可导致肢体驱血后有大量血液充盈,此时血液再分配会减少血容量与有效循环量,加之手术切口出血、渗血,极易增添止血带休克发生率。相对于常规止血带而言,医护人员应用新型止血带时严格遵循“充气快、放气慢”的原则,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创口出血对术区视野造成影响而干扰手术操作。同时,新型止血带具有高效驱血的优势,驱血率可达到95%及以上,有助于提升手术成功率,降低失血、输血的风险,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新型止血带,能够减少出血量。对此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是常规止血带放松后,患者机体缺血与缺氧,可使血液大量流向肢体从而增加出血量,而新型止血带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在患者手指或脚趾上套入止血带,同时拉动拉绳,将止血带拉至关节部位,在无菌环随着肢体滚动的同时,弹性织布会充分铺开,发挥止血的作用,有效减少止血量。术后,新型止血带放松的速度相对合理,可避免血液大量涌至缺血肢体导致血压迅速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带休克发生率更低(P<0.05)。止血带放松前,两组SBP、DB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放松后3 min,两组以上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止血带放松前,比较发现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在四肢骨折患者术中应用新型止血带,能够减轻对患者血压水平造成的影响,并减少止血带休克现象的发生。对止血带休克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患者术中机体处于低容量状态引发,即患者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后会出现障碍,促使远端肌肉、小血管在缺氧状态下受损,并增加血管通透性,此时松开传统止血带,气体迅速释放后会使缺血肢体得到血液再灌注时影响到血压水平。同时,大量血液在短时间内充盈会降低回心血量,引发低血压,增加休克的发生风险。应用新型止血带于四肢骨科手术患者治疗中,通过拉伸带动硅胶环滚动,可借助硅胶环的压力,从肢体末端将血液向上挤压至需续断动脉部位,术后松开止血带时,放松速度也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血液大量涌至松解肢体而减少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此外,虽然新型止血带连续止血时间可达到2 h,并且其具备的高效驱血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脑血栓、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但使用前需了解患者有无禁忌证存在,如水肿、深静脉血栓、外周供血不足等,在实际中应避免持续使用超过2 h,并且肢体出现感染或恶变时,第一时间内停止使用。只有保证合理使用,才能够促进新型止血带驱血、止血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辅助。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新型止血带,可提升止血效果,保证术区视野全面暴露,同时降低止血带休克发生率,避免患者血压水平起伏波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