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方法与步骤
2022-07-15甄雯
甄雯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目前,不少教师分析学情的基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主观猜测和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据此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这种“揣测”式地分析学情很可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知识和能力,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做好学情分析需要从方法和步骤两个方面着手。
学情分析方法
语文教学中做好学情分析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观察法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态度等。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即观察与分析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是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躲避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如何?基于观察,再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灵活把握。再如,上课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倾听学生发言等。
二是资料法。资料法是通过已有的文字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卷、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三是问卷法。问卷是由教师设计,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问卷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也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还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问题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采用问卷或前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的起始能力分为学习的必备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必备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课程标准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学习的必备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活动更有操控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而教学难度过低对于学生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基于问卷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教师要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哪些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标准。
四是动态学情分析法。这是相对于前面三种静态学情分析方法来讲的,其实学情的出现不仅是以学生问题收集的形式存在,相当多的学情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的,变数大,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预设趋向不一致,很多教师急于将学生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与教案中,结果适得其反。其实更好的方法是可以采用“动态学情分析法”。
具体做法是:多倾听并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和对问题的判断及看法,让学生的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课堂上完成第二次备课。
学情分析步骤
课前预测“学情”。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学生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学习、思考、探索、交流?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课中关注“学情”。一是观察。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看学生是否在学,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是否投入。二是倾听。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三是分析。教师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
课后反思“学情”。课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是否需要补救?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今后需要改进?反思“学情”还可以与调查访问(如家访、和当事学生进行交谈、和其他相关学生进行沟通)、批改学生作业或阅读学生语文学习日记结合起来进行。当然,最好是能动笔将它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需要从三方面提升反思的有效性:生成与预设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活动中的精彩片断,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學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丝丝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及时反思学情,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