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引入环节,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2022-07-15王啸马玲
王啸 马玲
课堂教学中,在引入环节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1.贴近生活,激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为例,为让学生体会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热情,笔者在引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早上,王老师要开车来学校,下图(出示三种路线的图片)是从王老师家到学校在高德地图上的路线图。如果车的平均速度是60km/h,王老师想在10分钟之内到达学校,应该选择哪条路线?学生思考后,很快找到了合适的路线。笔者继续提问:“今天早上起床,地图显示稻香湖路上有一段道路拥堵,预计堵车时间4分钟,应该选哪条路?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中,为用不等式解决问题营造氛围。这时,笔者追问:“在问题2的情境下,当堵车时间t为多少时,选择路线1?当堵车时间为多少时,选择路线3?”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引出课题。
2.改编例题,帮助学生体验多种研究方法
在引入环节,适当地借助图片和表格,并给学生留白,可以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仍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为例,笔者对课本上的例题进行了改编,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王老师下班回家,想去家附近的超市买点东西做晚饭,正巧今天两个超市都在做活动。超市1的活动:凡在本超市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超市2的活动:凡在本超市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请问:王老师在哪个超市购物花费更少?
笔者发给学生的学案加入了图片和表格,第一部分的表格全是留白,让学生在填入消费金额时体会各种不同的情况,然后总结归纳到一起。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引入是成功的,学生表示体会到了数学建模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方法。在之后的活动中,受益于引入环节的引导,学生可以很好地独立完成练习。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展示和交流,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几何建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经历将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