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环节的系统优化中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2022-07-15宋为
宋为
“双减”政策对各学科的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提质。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课程实施。
1.以线上与线下混合教研提升数学校本教研质量
“双减”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保障。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为数学教研提供支撑:一是支撑教师线上与线下混合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二是支撑教研资源的伴生性收集整理,实现校本教研优质资源的有效沉淀;三是支撑教师教研行为数据的采集和追踪,为学校的教研管理提供精准引导和参考。
学校既可以概览整个教研活动过程的宏观数据,也可以对重点关注的教研活动乃至具体年级组、教师等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反馈。线下重在深度交流互动,线上重在结果收集和评价反馈,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改进数学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的支持,数学教研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各教研组除了听评课之外,还可以开展试卷命题的研讨、优质课例的集体分享学习等,形式更灵活,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校址分散导致的教研难问题。
2.以“衔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通过分析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就要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维度存在的问题,而教师教的问题主要是数学课程内容实施的衔接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主要是数学课堂习惯养成的问题。因此,既要实现各学段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衔接,也要实现学生课堂习惯养成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达成教与学的整体优化。
数学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衔接。学校将数学课程内容实施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内容优化后的数学国家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内容领域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第二层是基于课内素材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任务是修改、增补课内素材,设计实施学科实践活动;第三层是衔接课内学习素材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课内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任务;第四层是训练数学思维的益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段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益智类游戏、数学阅读等活动。通过四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实施,实现数学课程内部的优化衔接、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衔接,从而达成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教育。
学生课堂习惯养成的衔接。实现学生课堂习惯养成的有效衔接,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也是促进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把数学课堂诠释为学生乐学习勤思考、会倾听善表达、敢交流能合作、端体态正书写的课堂,使数学教学在传递给学生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从倾听、表达、交流、合作、书写五个方面制定了清晰明确的课堂习惯养成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胜任开放、自主的探究课堂,让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贯穿学生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始终,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以优化设计和实施提升作业的教育价值
作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而且有助于继续发展和扩充教育价值。数学教师可将作业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础性作业,以教材、教研部门配发的练习册上的习题为主,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作业和教学紧密关联。第二类是素养类作业,以培育学生数学素养为目标。两大类作业里面又提供多个小类的搭配选择,如基础性作业可分为概念理解、迁移应用、释疑解惑和联系反思等类型,素养类作业可分为实践活动、链接生活的问题解决等类型。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自由选择搭配这些类别。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模型还可以引导教师从作业设计、完成、批改、分析、讲评辅导全过程优化作业实施的各个环节。
数学教师应以“削枝强干”为目的进行作业减负,平衡好减和增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均衡,切实从研、教、练三个关键环节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和改进。
编辑 _ 于萍 付路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