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2022-07-14裴莹莹
裴莹莹
开胸手术创伤较大,比常规手术的风险也更高。开胸手术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时受气管插管的影响可能发生一定的排斥反应,如血压迅速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若处理不及时甚至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因此,麻醉措施的选择十分重要,合理的麻醉方式能降低风险几率,确保手术能顺利进行。以往开胸手术麻醉方式通常以丙泊酚诱导为主,其麻醉效果不理想,而近年来随着复合麻醉的问世,因其麻醉效果理想、麻药使用量较少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逐渐成为当前手术中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式。因此,本文就将瑞芬太尼(remifentanil)复合丙泊酚用于开胸手术麻醉中,与仅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本院实施开胸手术的5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抽数方式分为研究组(单数)和对照组(双数),每组27 例。研究组男12 例,年龄28~47 岁,平均年龄(35.4±4.1)岁;女15例,年龄36~49岁,平均年龄(36.3±4.2)岁。对照组男11 例,年龄30~48 岁,平均年龄(33.7±4.9)岁;女16 例,年龄38~47 岁,平均年龄(35.2±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满足手术条件;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①精神类疾病患者;②内分泌及循环系统异常患者;③麻醉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30 min 均采用0.5 mg 阿托品、0.1 mg 鲁米那进行肌内注射,并常规实时监测无创血压 (NI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
研究组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给予瑞芬太尼0.5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08 mg/kg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丙泊酚2 mg/(kg·h)、维库溴铵60~80 μg/(kg·min)以维持麻醉。对照组仅采用丙泊酚诱导麻醉,给予芬太尼2~3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08 mg/kg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芬太尼0.2 μg/(kg·min)、丙泊酚2 mg/(kg·h)、维库溴铵60~80 μg/(kg·min)以维持麻醉。两组均在需要时追加维库溴铵首次量的1/3~1/2 维持肌松,均在给完肌松药后35 min 以上、手术即将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丙泊酚[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插管后1、5 min)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不同时间段(术后2、8、12、24 h)VAS 评分,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血压下降、心率不齐、呼吸抑制及其他)发生情况。采VAS 评定患者疼痛情况,分值0~10 分,评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研究组插管后1、5 min 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 术后2 h,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24 h,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的2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据研究显示,若单次向静脉注射瑞芬太尼,一般在注射后1 min 左右开始出现麻醉效果,4 min 左右药效可达到顶峰,药效可以维持30 min 左右,但通过实验发现,瑞芬太尼的药效可以产生积累作用,若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注射瑞芬太尼,则可以延长药效时间,并出现叠加现象[3,4]。因此,瑞芬太尼的使用量需要进行严格把控。瑞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超短效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其药理学也较为特殊,其主要是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起到迅速发挥效用的目的,且单次注射药效维持时间较短,在停止用药后从作用期到半衰期所需要的时间仅为3~5 min,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所以常作为麻醉镇痛药使用[5]。丙泊酚为烷基酸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通常经过静脉注射后迅速发挥药效,短时间可以到达人体各部位。研究显示,丙泊酚仅需要40 s 左右即可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因此其麻醉效果明显,若将其与瑞芬太尼合用则会提升血药浓度,可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6]。但是丙泊酚镇痛效果较差,无法达到瑞芬太尼一半的镇痛效果,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常规镇痛药物使用。有研究表明[7],将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复合麻醉可发挥协同效果,因为联合瑞芬太尼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这就可减少丙泊酚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使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因此,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为十分理想的静脉麻醉复合药。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瑞芬太尼对双腔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比单纯采用丙泊酚麻醉更加有效。进一步分析瑞芬太尼对双腔气管插管的优势,发现这是由于开胸手术在插管后到切皮前常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双腔气管导管定位、摆放手术体位以及铺巾消毒等措施采用麻醉对患者的刺激较小,还由于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可控性极强,在此期间只需持续注射较小剂量就可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也是其优势所在[8]。开胸手术对人体的创伤较大,风险较高,在术后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感,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方式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8、12、24 h,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瑞芬太尼或丙泊酚在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瑞芬太尼代谢太快,这就导致一旦停药,其镇痛作用就会明显下降,若使用频率过于频繁又会导致产生药物依赖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单纯使用丙泊酚,由于其药效较为强烈,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这将加剧患者术后的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将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复合麻醉可发挥协同效果。
综上所述,将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开胸手术麻醉中,可有效提升镇痛效果,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