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2-07-14陈鹤林
陈鹤林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甘肃临泽 734200)
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语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科目”,这一方面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丰富的经验资源来开发、利用,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最容易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只满足于对知识和技法内容的机械灌输,习惯于沿用“模版”和“公式”性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记忆和复刻,这非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也不利于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看待,构建成体系的策略系统来实现对课堂教学模式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通过场景化教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内容都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大的“存在感”和应用价值,而对于这些内容的生活化感知和应用则是形成语文创新思维的根本性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入场景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利用对生活的熟悉感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成长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一)通过信息技术来构建教学场景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独自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展开一些感性化的教育,让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场景教学时,应当更多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信息展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优势特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呈现场景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境代入感,为他们后续的学习认知准备更有质感的素材和场景铺垫。
例如,对于《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素材或直接下载现有的视频,而后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给学生观看:初日的阳光徐徐洒照在一片池塘上,水面泛起静静的涟漪,碧绿的荷叶上凝结着颗颗露珠,粉嫩的花苞则在荷叶中间悄然而立,一只只可爱的蜻蜓停留在花苞上,似乎在和岸上的诗人一起欣赏着这一片美丽的初夏之景……这样更容易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二)通过生活元素来构建教学场景
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精彩的生活“圈子”,对于这个“圈子”中的一切存在都感到非常熟悉和好奇,很愿意对它们做更为深入的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好奇的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讲解知识和技法的载体、场景和素材,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从课本中学来的东西代入到现实当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强的生活代入感和实践应用诉求,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文章内容。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程内容以及自己的日常经历展开富有交流性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激活,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增添一份助力。比如学习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经历过哪些非常温暖的瞬间。
(三)通过课外学习资源来构建教学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只能满足学生比较基本的学习需要,对于其更高阶段的思维诉求则缺少更加翔实的素材。同时,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内素材的同时,还应当引入丰富的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内知识和技能所具有的多元体现方式和作用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提供不同角度和内容的素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素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完成《山中访友》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读一读《阿肯色的四月》《我在梦中追寻你》这两篇同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且运用了大量拟人化技法的课外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在描写方式应用方面的不同之处,了解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在表现人物情绪、体现文章情感方面与环境描写的异同点,进而让学生对这三种描写方法的作用形成立体认知。
二、通过趣味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任何一个青少年来说,趣味活动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并且能够从更深层面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和探索精神,这就为其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据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趣味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得力工具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完成对既有学习成果的深度吸收和灵活利用,并在另一方面优化他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体验,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一)利用语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小学生有着爱玩、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有意思的游戏活动向来毫无“抵抗力”可言,而且时常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对于游戏的片面态度,积极把握并利用学生的“游戏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趣味取向等因素,设计、组织一些颇具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紧张、刺激、快乐的同时,也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对既有知识成果的运用和深度理解。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引入一些竞争性元素,借助小学生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心理来进一步激活他们的创新细胞。
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可以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展开教学,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面对黑板,另一人则背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种物品、一种行为或一句大家都学过的古诗词名句,面对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且不提及黑板上内容(包括谐音字)的情况下,单靠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搭档猜出黑板上的内容。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 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即为优胜者。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对学生自主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利用。根据这一基本道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预留一些问题作为讨论话题,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思考空间的话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独到认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灵感和探索思路得到高效率的交换流通,进而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语文思维体系。当然,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也不可完全“置身事外”,而应以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并注意搜集不同学生的讨论表现信息。
例如,对于《山行》这首古诗的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其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坐”字的含义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结合既有的学习内容以同桌二人或四人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一起研究“坐”在本诗中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遇到了瓶颈,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试着用“语义减法”的方式来做探究,即用这一诗句的整体意思减去其他字的含义,那么剩下的也就是“坐”的意思,即“因为”。
(三)利用综合实践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取得真理、激活思维的绝佳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光要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围绕创新思维培养做好各项工作,还应当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融入足量的实践性元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大多以纸面形式为主,这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记忆和吸收效果,但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却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也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将理论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带领学生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深度整合和回顾性理解,帮助学生综合语文创新思维的有机形成和个性化发展。
比如,在完成《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结成几个活动小组,根据诸如“如何看待‘网红’现象”“怎样评价‘快餐文学’”或者“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什么”等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选择调查对象进行随机采访,而后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做一番整理,形成调查结果,最后连同活动过程记录和个人心得一并作为作业上交。
三、通过生本教学手法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也是决定其创新思维形成效率和质量的根本。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要摒弃过去的“师本位”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应用生本手法去为学生提供激发潜能、运用知识和探索新知的平台与契机,让学生既享受了依靠自己来提升自我的成就感,又实现了对本身综合资源的能动开发,进而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利用发散性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续写活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主要载体来开展的,很多文章在结局的处理上采用了具有发散性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笔丰富的资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这类文章或单独节选其结尾部分,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文章解读经验和个性化认知以及既有材料的内容、角色和行文框架,自由补充出结局之后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激活,可以凭借积极的状态对业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素材做灵活运用,同时还在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例如,在开展《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最后的段落提出问题:“作者说自己和闰土自少年一别后就没有再次见面。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再过二十年,作者和闰土又一次相见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呢?”之后便可组织学生先结组讨论而后开展续写,并选择一些最具创意的作品来为全体学生朗读。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角色交换法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会经常模仿教师的动作,而且经常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很多自己的创新想法。据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难度较低或者已有前端铺垫的课程,挑选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将感到很强的新鲜感,也能在更为轻松的状态下投入到深层学习和思考当中,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比如,教师可以在一次考试结束后,邀请分数最高的学生来讲解一些病句修改、语序排列或文言文解读方面的题目,并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短板多和“小老师”交流,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展开头脑的高速运转和对既有学习内容的深度挖掘、利用,自己则可在一旁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引。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围绕场景化教学的应用、趣味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生本教学手法的利用等方面制定、实施优化策略,带领学生在获取基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更为自主、灵活、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去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从而为他们之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