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2-07-14罗彦林
罗彦林
(甘肃省临洮县椒山小学,甘肃临洮 7305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时机,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所有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开展分层教学存在的误区
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他们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三个层次。但从当前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无法做到透彻理解分层教学。具体来说,这些教师往往以中等生为主要授课对象,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有所忽略,这就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又“吃不了”。此外,还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分层也就是将学生分成三类,进而布置不同的作业以及课堂练习,仅仅根据学生学习的优劣划分层次。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差异不仅与学生的先天素质有关,同时还与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比如说,一些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主体意识薄弱,这是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有的学生适应性不强,学习情感也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丧失信心而退缩不前,导致其学习成绩不佳。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不够科学,无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先天条件决定的,还需考虑其主观上的个人努力程度以及所持有的学习态度。学生具有值得挖掘的潜力,单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他是“差生”,也不能盲目地将其划分到学习基础薄弱的层次中。教师单方面认为等级的划分会使优等生更加优秀,其他学生也能获得进步。这也意味着三个层次的学生其发展会有所不同,成为三条平行线而永不相交。面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某种期待,产生了认知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与界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其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取决于其是否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是否掌握了认知的能力与技巧。
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后的层次平衡进而达到“无层”,其意义在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划分层次的时候不能陷入“永远平行”这个误区,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暂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摘果果”,中等生变为优等生,学困生进入中等行列甚至优等行列。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进而使得学生拥有不断向上的学习动机以及信念,不断跨越自身的认知局限,勇敢面对遇到的问题。
二、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层,促进共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的等级划分不能限制条条框框,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先以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分层,分层中继续分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为认知能力强、理解力强以及学习效果好的优等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而在中等层次,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将中等生涉及的最高任务与优等生的最低任务相衔接,这样让中等生也能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跃入优等生的行列,通过完成相应任务达到优等生水平;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相应任务,不断向上进阶。教师要避免模式化分层,要通过科学分层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面对困难。在进行三大类分层之后,教师要继续进行层次的分类,使得每一层次以及层次之中都有一定的梯度,而且让每一大类学生在各自内部层次中按照小目标以及台阶向上进阶。教师只有开展好分层教学,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向上攀登、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围绕教学思想,精准确立分层目标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精研小学数学教材,明确教学思想,以此为主线把握好分层教学,全面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全面而细致分析教材,打好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伏笔。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分层,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大纲确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并厘清共同目标以及层次目标,进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分层的教学要求,巧妙设计教学程序,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相符合。教师要设计教学知识导入流程,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题,把握好深浅度,讲解时减缓坡度,以中等生的认知水平为集中点,激发其他层次组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方法合理分层,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尤为关键,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做到活学活用。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学习,参与小组讨论;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他们自主思考和讨论;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用呵护与关爱来提振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整个授课以中等生为主线,在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上下功夫,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四)问题设计分层,让学生学有所得
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也是关键点。通过问题分层,在教学中渗透个别化因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以及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在教学设计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设计问题,即低层次学生设计较低的问题,而为基础较好的、层次较高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协调好教学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从而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与之相符合的问题,在提问B、C 层学生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得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并经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结合这两个层次学生在知识上的不完善以及回答问题不完整的情况,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这两个层次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引导和点拨,或者让组内的“小老师”进行帮助,促使其他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理解力也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出现了多样性。由浅入深提问B 层学生,而内容简单以及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则由C 层学生进行回答,如果一时答不出来,就让A 层学生帮助C 层学生思考复述,再进行正确解答,从而使C 层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以及他人的帮助之下,C 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敢于回答问题。而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设计台阶先让一个层次中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倘若这一层次学生都无法回答,再将问题由难化简进行分层提问,减少坡度,可根据B 层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进行下一个问题设计。对教学知识中重难点的突破,则充分引导A 层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进行深刻思考、分析、探究、理解,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敢于去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分层设计问题使得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发言,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之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五)分层实施课堂指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当接收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层次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因此在实施课堂指导的过程中也要体现不同。对于A 层学生来说,要体现“放”与“引”的分层指导原则,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由浅层学习进入深层学习。对于B 层学生则是遵循“放”与“扶”各一半的原则,适时点拨学生并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发展,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与探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观察到学生思维上的堵点之后要适时加以指导,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性,给予学生思考、创新空间,发挥其特长,张扬个性。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独立的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究,做到活学活用。对于C 层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帮扶式的教学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以及掌握。为了降低某一问题的难度,可在之前先行铺垫简单问题,经过层层递进的诱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思考、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而在学生单独或者小组学习时,教师要跟进巡视与指导,及时进行细致观察与了解并给予其协助与帮助,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为其铺垫一些基础、简单的题,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最终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六)尊重差异分层评价,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师反映其教学思想及行为则是通过分层分类的评价所表现出来的,而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并依赖于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尊重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评价。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发展的目光与理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向前发展。对A 层学生体现优中培优、精益求精,高标准进行竞争性评价;而B 层学生则是指明努力方向,揭示不足,采取激励性评价督促其积极向上;对C 层学生,则是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的解答力求完善,使其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差异性分层评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一评价下获得积极而愉悦的心理因素,从而使得学生爱上数学,乐于自主思考与探究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
(七)分层设计训练,临近“最近发展区”
分层教学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训练与达标的分层,符合教学目标的层次发展,施展A 层学生的优势,全面发展B 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C 层学生水平不断进阶,这也是训练和达标所体现的层次性。而且训练与达标还要体现可攀性、进阶性、向上性,也就是训练与达标的深度与广度临近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通过“跳一跳吃果果”努力获得成果,尝到甜头。按照基础、发展、综合三个层次进行训练与达标层次的分层,鼓励A 层学生超量完成训练,并且向更高难度挑战;鼓励中层学生去向高层进阶,而低层学生在基础不断夯实之下尝试接受中层最低层的训练。在具体的训练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各分层小结、分层设计作业以及分层开展课后辅导而收集有效信息。在作业的分层布置中,教师要避免A 层学生“吃不饱”、C 层“吃不了”的情况,通过布置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对于A 层学生,要减少重复性作业,增加灵活性以及难度较大的题型,以提高性、综合性题型为主;对于B 层学生,要鼓励他们选择A 层学生中较低层次的部分作业;对于C 层学生,要减少作业量而且要降低难度,以基础性、模仿性作业为主。此外,教师要在课后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辅导,促进学生发展。分层辅导成为课堂分层教学的延伸,通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堂时间有限,而有的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辅导,查漏补缺,既需要进行学法的指导,也需要进行心理的辅导。具体来说,要帮助A 层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挑战更高难度,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要辅导B 层学生拓展解题思路、灵活思维、发散思维,引导这一层次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连接与迁移,同时对其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C 层学生基础性知识的不理解处、难懂之处加以辅导,夯实基础。教师就分层反馈和指导学生的问题,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提高认知,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我的知识框架之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落实分层教学目标。
三、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分层进阶,使得学生在分析探究中获取知识。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共同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