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2-07-14王赟
王 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在大力改革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不单单是学生个体成长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设定和实施数学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活动,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导学任务、设置闯关学习任务等方式让学生以螺旋式的方式发展逻辑推理能力,继而推动小学生的多元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状况
从整体上来说,现阶段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其一,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在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下,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传输型的教学对策,直接将数学结论呈现给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和背诵,这导致小学生的心理依赖和懒惰性也逐渐增强。其二,教学空间固定化。教师以课堂为教学的主要场地,忽视了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的关键作用,学生难以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吸收全部数学知识,加之教师未能给予有效的思维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其三,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被动传输,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一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年未能得以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仅无法灵活地掌握知识,甚至会产生倦怠的心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问题导学,激活逻辑推理意识
学起于思,思考是学生通往探究之路的第一步,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才能形成和发展逻辑推理能力。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猜想和推理意识。
1.于预习中发布问题导学单
在预习阶段,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实施导学计划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于学生预习时期发布问题导学单,将数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以趣味化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单中,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导学单的过程中产生独立学习和推理的欲望,继而达成培养计划的首个目标。上文提到,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性的特征。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在设计问题导学单时教师应引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趣味故事和生活案例等,并在其中添加指示性的符号、图案等,让学生阅读问题导学单时产生新奇之感,从而将兴趣转化为探索推理的意识,为完成培养任务打下基础。此外,学生仅仅具备推理意识是不够的,还应在意识的驱动下付诸实践。基于此诉求,在检验学生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围绕着问题导学单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猜想、叙述和论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并在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猜想的结果进行全面思索和验证。在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后,学生不仅了解了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还形成了逻辑推理的意识,同时加强了预习指导的实效性。
2.于课堂中穿插问题导学串
问题导学的价值在于“导”,如果教师能够以“导”为主线贯穿和串联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意识。从这一论点切入,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计划之前,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导学串,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环节灵活地调节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以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和激发下产生推理意识、迸发推理灵感。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反馈和真实学习进度等要素出发及时引出问题,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问题链接起来,让学生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明确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推理和论证的意识。而为了让学生踊跃地回答问题以及思考问题,教师也应在穿插导学问题的方式上投入精力,以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闪现功能以及智能交互端的“小纸条”功能,将问题推送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同时,也可根据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选择性地提出和推送问题。总之,导学问题串不仅可以贯穿于数学课堂中,还能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其影响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进度展开分析和论证,能够及时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推理中,进而增强逻辑推理意识。
(二)分层教学,锻炼逻辑推理技能
1.针对教学主体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数学教学中也离不开“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支持。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主题实施分层计划并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了解他们的思维灵敏度、逻辑推理能力,以此确保主体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后,教师便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主体设计和制订具有层次化和个体化特征的培养计划,让不同的学生个体可以拥有个人发展路径。在这其中,教师要为学生发布不同的学习任务,驱使他们从自身的学习实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出发展开逻辑推理学习活动。借此方式,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秀生都能找寻到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也能掌握独属于本层次的逻辑推理技能。除设计和发布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外,教师也要在学生完成逻辑推理任务的过程中采取差异化评价对策,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能力利用情感激励、积分制等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驱动力。如此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被拉近,学生也能习得更加多样化的推理技能。
2.针对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技能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从分层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层,在研读教材和参与集体培训活动的阶段将数学课程中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将其记录在教学方案中,为后续呈现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铺垫基础,从而为锻炼学生逻辑推理技能做好资源储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提前排列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读数学概念、推理数学公式,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呈现出阶梯递进的态势。而在学生展开阶梯式推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他们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推理路径,以此增强其多元思维。另外,除了课上教学内容之外,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也可以融入分层教学的思想,以闯关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难度的推理作业融入不同的游戏关卡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游戏热情迁移到作业中,驱使他们自发地完成作业。综合以上的分层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在课堂上稳步提高推理能力,也能利用闯关式的推理作业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三)数形结合,习得逻辑推理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数学教学中,若学生能够习得简便、高效的推理方法,那么他们便能大大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因而,为了让学生习得高效便捷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带领学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符号关系和题目条件等有机转化为直观、简洁的线段、图形等元素,让学生在以数助形、以形解数的教学模式中探析最为便捷的推理和论证方法。而在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反复的训练和深入思考中找寻绘制图形、表示数学理论的最简方法,为后续的推理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从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知,在采用数形结合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需在学生未掌握绘制图形的技巧时以支架理论为依托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支架,让学生明确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了解转换数形的基本技巧。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转换图形,不仅可以利用图形表示数学概念,还可以在解析数学问题时利用最为简洁的图形表现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小学生既习得了逻辑推理方法,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和创造意识。
(四)链接旧知,强化逻辑推理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看似零碎、繁杂,实则有序、立体,各个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地具有内在关联,呈现出一个立体和网格化的体系。鉴于数学知识的实际特征,教师在传授新知时可以引领学生链接旧知将自身储备的数学知识、习得的数学经验应用在推理新概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及时且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这对于强化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其解题能力来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小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性格特征,教师也应对链接旧知的形式进行精心规划,可以通过直接引出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回忆情境中,让他们将课程教学的新知识与已经习得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从旧有的概念和原理中推断新知识和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和对接,他们的推理意识逐步增强。除直接引入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绘制知识结构图,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论证的过程中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利用箭头、线条或者其他符号由旧推新、由新引旧。由此,学生不仅串联了知识网络,他们的逻辑推理思维、猜想验证能力等都能得以增强。
(五)小组合作,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在以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中,部分教师曲解了“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和内涵,只是为各学习小组布置简单的讨论任务,这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种情况,教师应重新审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本质和目的,将数学教学内容中具备推理性特征和理解难度的内容设计为数学问题或学习任务,将其作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和思考,而在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下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便能得到提高。再者,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展开分组工作,使得各个小组呈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推理灵感。除此之外,针对小学生自制力不足、学习驱动力薄弱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在展开小组推理活动之前为他们制定奖励制度,利用实物奖励、口头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推理阵营中。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也能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潜能,促使他们全神贯注于推理任务中。
(六)实践操作,增强逻辑推理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路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只有具备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推理技能等应用于实践,而其逻辑推理能力和素养才能得以增强。基于此论断,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为目标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数据调查等多样的活动中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推动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课内知识自主设计和制作学习道具,如裁剪图形、拼接图形等等,让学生主动获取逻辑推理的素材和资源。这样既能加深其知识印象,也能深化其推理素养。而在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对实践推理的过程进行复盘,鼓励他们通过项目汇报的方式将猜想、推理和验证等多个环节一一展现出来,以此找出学生的思维漏洞和推理误区,让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针对性评价中走出误区。由此,学生便能将实践操作作为重要的推理手段,其逻辑推理素养自然能够得以增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全面思考和解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改变。这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参与度,还能增强他们的猜想、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应设置中长期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学习资源和探索空间,从而建设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