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例谈

2022-07-14宋黎民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围绕培养创造性意识、增强创造性体验、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创造性能力、锤炼创造性品质五个方面,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教育”;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19-0088-03

引  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提出要扩大语文教育的空间,他说:“空间放大了,才能各学所需;扩大了空间,才能各教所知;扩大了空间,才能各尽所能。”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如注重课堂的讲授和分析,课后的“题海式”作业以及仅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语言等。面对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开放、创新、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基于这些理念能够拓宽语文学科空间,打造开放的教学格局。其中最能突显“创新教育”特色、最大限度扩大语文教育空间的当属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肯定学习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培养创造性意识

陶行知认为要想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先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于标新立异。综合性学习注重探究,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产生探究的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1]。

教师容易忽视具有创造性意识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思维往往十分跳跃,他们的行为经常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的。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这部分内容是需要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讨论、进行思维碰撞的。上课时,思维特别活跃、创造力十分丰富的学生提出想说一说自己设计的节日,这时,教师不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根据课堂生成适当调整上课的进程。对学生提出的某些具有创造性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深入探究,或由这个问题引发讨论。如前面提到的“可不可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节日”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说一说你自己打算设立什么独特的节日,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以及准备怎样度过这个节日。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急于否定。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处于思考的状态,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同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也说明了他们勇气可嘉。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意识。

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创造性体验

陶行知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创造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以学生學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活动前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订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在活动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畅游,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探究[2]。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和习作“写观察日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结合《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选择观察对象,学习如何做观察记录。第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连续观察,关注观察对象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观察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关注事物细微的变化,记录要尽量准确,鼓励附上照片或图片。第三阶段,根据单元习作要求整理观察记录或前期的日记,形成最终的观察日记,分享观察的乐趣。第三阶段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交流观察和记录,回顾观察过程,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如“观察、记录了什么”“是怎么观察的”“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趣”,以此激发学生分享观察收获的欲望。(2)借助《燕子窝》引导学生回顾观察日记的写法,整理观察内容,形成观察日记。(3)多种形式评改,分享习作收获。小组分享时可以采用互相“读一读作品,夸一夸优点,提一提意见”的方式,在借鉴学习中提升能力。教师将全班学生的日记整理成册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日记集,如《我的赏花日记》《种子发芽日记》《蚕的成长日记》等。

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 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自主实践过程。让学生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其对周围事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与善于动手。”学生只有亲身感受或者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将课堂生活化,这样学生在代入时才会有真实感。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这个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是更好地进行自我介绍。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我想认识你”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位同学先作自我介绍,完毕之后再指定一位同学对他说:“我想认识你”。被指名的学生就需要站起来做自我介绍,然后再指名下一位同学。这样轮下来,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我介绍的机会。在学生介绍自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介绍方式。接下来是习作课,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自画像”。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环节,先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画一张自己的自画像,收上来之后打乱发下去,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别人的自画像。之后,教師要求学生围绕得到的自画像写一篇作文,最后选取几篇作文进行展示,并让全班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一位同学的自画像。在猜的环节中,学生自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第一个情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又学习到了自我介绍的正确范式。在真实的情景模拟中,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第二个情境是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自画像来进行创作,这不仅加深了同学之间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对自画像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秉持“教、学、做”合一,提升创造性能力

陶行知指出:“创造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成。”他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因此,陶行知特别重视“行动”和 “做”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要想创造,必须在生活中去做、去行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秉持“教、学、做”合一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

荷花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花卉,公园的池塘里大多会种植。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时,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前往学校的小池塘或附近的小公园观赏荷花,要求学生在观赏过程中,不只是观赏荷花的美丽,还要观察荷花的特点,如荷花长什么样子,长在哪里,有什么特性等。由于是在室外活动,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活跃,争先恐后想要一睹荷花的美艳。在学生观察并记录时,教师不断巡视学生的记录成果,适时地给予指导。在观察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来查找有关荷花的各种小知识,如荷花都有哪些品种、荷叶的广泛用途等。

在切身经历过观察荷花、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等实践活动后,学生对荷花的了解会更深刻,掌握的知识也更加全面。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上课时课堂互动的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观察日记又能很好地锤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达到陶行知创造教育中的“解放儿童的双眼”,不断提升创造能力的目的。

五、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激励,培养创造性品质

评价是学生从教师那里收到的反馈,所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及时、肯定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例如,在学习《琥珀》这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琥珀”,因此会对一些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认真倾听,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正面肯定的评价,再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琥珀里面只能是小昆虫,而不可以是小动物呢?如小兔子或者一只小鸟?”此时,教师要先加以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十分好,说明他在动脑思考,大家一起来思考下,为什么琥珀里只有小昆虫而没有其他的稍微大型一点的动物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也就是琥珀的形成条件:只有昆虫才会被树脂完全包裹住。这样,由一个学生偶然提出的问题可以很顺畅地引导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深度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丰富、活跃、开放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时,一方面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梳理提炼,不但要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且要将思辨融入语文课堂,关注对学生分析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3]。

结  语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在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当然,这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对教师的学科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理念,优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更有新意、更具创造性和更富生活延展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早日呈现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样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品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朱静怡.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构筑语文互动场[J].小学教学研究,2021(03):72-74.

郭建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5):31-32.

施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生活教育,2020(08):64-66,83.

作者简介:宋黎民(1970.5-),男,江苏苏州人,任教于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让思维“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