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被同学欺负,家长该怎么办

2022-07-14陈蒙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校园欺凌

陈蒙盛

摘要: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人际冲突或受到同学欺负,面对孩子的哭诉,家长应该怎么办?火冒三丈,替孩子撑腰,还是一忍再忍,任事态发展?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应对人际冲突和受欺负事件、避免孩子成为“受气包”的策略,即:适度反应,从容面对;理性分析,合理评估;因事而异,灵活处理。除此之外,平时还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及人际“边界感”。

关键词:社交冲突;同伴欺负;校园欺凌;亲子沟通;理性分析;合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1-0073-04

有不少父母感慨:我从小教孩子不要欺负人,要和谐友爱、热爱分享,做个文明人。我家孩子从来不抢别人的东西,也不打人,可是别人家的孩子经常来抢他的东西,还打他。孩子不知道怎么还击,光让别人欺负了。我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这则新闻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2020年7月17日,温州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了故意杀人犯林建厦的死刑。此前,林建厦的女儿与9岁的男孩叶某某,因为在课堂上发生了点儿小摩擦,老师屡次调停未果,林建厦数日后携带刀具进入学校,将叶某某带至厕所杀害。

一个家庭失去了儿子,另一个家庭失去了父亲。如果时光可以倒转,我相信这件事肯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那么,当孩子被同学欺负了,家长该怎么办?

一、孩子受欺负,忍让还是还击

孩子受到欺负后,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打回去”;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忍让”;有的家长让孩子远离欺负者;有的家长选择在班级微信群公开喊话,要求对方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则直接到学校约谈或警告对方孩子……

这些方式孰好孰坏?我们先来看“打回去”这一招。当孩子受到欺负后,有些家长发现打回去这一招很有效,每次孩子只要打回去,别的同学就不敢欺负他了。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動力去想别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呢?难道长大了也要靠暴力来解决问题?拳脚相向肯定不是成熟的成年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打回去”这一招会阻碍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所以,建议家长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我们再来看“要忍让”这种方式。中国的文化传统提倡忍耐。人们认为人际冲突是难免的,只有相互忍耐才能相安无事。然而,一味忍耐对人极为有害。首先,忍耐使人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大量消极情绪(主要是愤怒)会郁结于心,损害人的健康。其次,由于长期忍耐,心灵的“火药库”里积压的“火药”越来越多,到最后可能一件小事就会点燃它,酿成大祸。再次,长期忍耐还会使人变得冷漠和冷酷或者越来越懦弱,于是忍让变成了屈服退让。另外,具有攻击性的欺负者倾向于长期欺负那些身体弱小、不还击的对象。因此,教孩子忍让也非明智之举。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班级群公开喊话对方家长以及直接到学校约谈或警告对方孩子的做法。这两种处理方式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家长直接替孩子出面解决矛盾或纠纷。我们都知道,孩子将来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家长无法时时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家长过多的介入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另外,家长直接与对方家长“交锋”或痛责对方孩子,易使矛盾升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也不行那也不妥,到底怎么做比较合适?

二、巧用“三步曲”,合理应对问题

(一)适度反应,从容面对

1.“暖一暖”,增强情感支持

当发现孩子被欺负时,比起教他如何回击,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回到平常的状态中,这样才能理性面对接下来的问题。家长可以抱抱孩子,以同理心感受孩子被欺负后的悲伤、难过、无助等情绪。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陪在他身边,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心灵上的保护,重建孩子的安全感。

这时切忌冷嘲热讽,例如,“你不去挑衅别人,别人会来打你吗?”“跟你说多少遍了,要远离这个同学,你偏不听,这下又受欺负了吧?”“为什么大家专门来欺负你,不去欺负别的同学?”或忙着做自己的事,敷衍了事:“嗯。知道了。”“那么小的事别老斤斤计较。”缺乏父母的支持,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在行为上变得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或者受父母拒绝式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也会形成“冷酷无情”的人格特质,表现出共情能力缺陷,无法较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进而使得他们更容易实施欺凌,也就是由被欺凌者转变成欺凌者。

2.“凉一凉”,减少敌意归因

有的家长一听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顿时情绪激动,急切地追问孩子到底怎么了,被谁欺负了或者被打了哪里,被抢了什么东西等。家长过激的情绪反应会带来哪些后果?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某天晚上,我接到一位妈妈的电话,听得出她在克制着自己,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向我描述发生在她女儿身上的事:“老师,贝贝的一盒马克笔不见了,听贝贝说是被一起上社团课的小莉借走了。”迟疑了几秒,这位妈妈又说道,“贝贝在社团课分组时没人要,不得已才跟小莉同一组。”

这时女儿在一边急忙澄清:“我跟她不是同一组的。”

妈妈继续发表意见:“不是同一组的还来借马克笔!下课了我女儿问她讨要,她也不还。小莉还跟贝贝说你是她的数学老师,所以会不会她仗着……”

女儿又在一旁解释道:“不是这样的!她没向我借过,我那次忘记带回家了。一周后的社团课上,我发现她在用的马克笔很像我那盒,但她说是她的,我也不敢确定……”

至此,我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妈妈一听女儿说东西不见了,情绪就上来了,而处在情绪中的人总是被自己的主观想法“带跑”,自己脑补了很多信息。所幸,这位妈妈与老师联系时女儿在旁边,使错误信息得到了及时纠正,不然,一场乌龙事件可能由此发生。所以,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纠纷,尤其是听说被对方欺负之后,做家长的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先“凉一凉”,保持冷静,以免被情绪左右,失去对事情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二)理性分析,合理评估

1.客观还原事实

当孩子和家长都冷静下来,显得相对平静和理性时,才是向孩子了解事情全部、还原真相的时机。做父母的需要积极倾听,倾听时不打断、不评价,多听少说,适时重复或追问,以确保明白孩子所讲的内容。另外,“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孩子在告状的时候,往往只挑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说,对他人的过错夸大其词,而对自己的过错避重就轻或只字不提。

我在做班主任时,经常碰到来告状的学生说某某同学重重地打了他。固然,打人是错误的行为,理应受到批评和责备,但在处理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事情是有起因的。例如,是因为被打的孩子任性、利己,破坏了别人的游戏;也可能由于被打的孩子故意用语言激怒了别人;还可能是由于被打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当看到别人玩得高兴而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时先打了别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孩子软弱、胆怯,而被那些好强、不讲理的同学欺负了,等等。

所以,家长不能只听孩子“艺术加工”后的话语,而是要态度平和地细细追问,引导孩子思考并补充信息,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例如,“你之前对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吗?”“你觉得你的哪个举动可能让他生气并动手打了你?”。如果觉得孩子表述不清,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总之,家长对事情了解得越清楚,越有利于做出客观的判断,从而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2.分辨事情性质

孩子间矛盾的性质和类型不同,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和影响也不一样,干预与处理方式自然也应有区别。那么,如何分辨孩子间的矛盾冲突属于社交冲突还是校园欺凌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分。(见表1)

(三)因事而异,灵活处理

1.一般社交冲突的干预与处理

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放学了,女儿回家时一脸不开心。妈妈发现她衣服的后背上有几条用黑水笔画过的线条,忙问怎么回事。

女儿马上委屈地说:“今天班级里换了座位,小A坐我的后桌,这是小A画的。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阴阳怪气地说是不小心画上去的。哼!我看他就是故意的!”

“你跟老师说了吗?”

“说是说了,老师还批评了他。可是……这没什么用的,他经常捉弄、欺负班里同学。妈妈,你还是跟老师说一下吧,让小A不要坐我旁边,莉莉妈妈跟老师说了后老师马上把座位给她换了。”

妈妈听了后也不由心跳加速,从后背到脑袋开始发烫发懵:女儿居然要跟这样的孩子坐前后桌,麻烦来了!照这个势头下去,女儿的衣服将陆续遭殃。要不就照女儿的意思办,跟班主任联系要求换座位?

妈妈努力压住了心里的愤懑和不安,也控制住了冲动:孩子的事,最好由孩子自己去面对,实在不行家长再出面也不迟。“宝贝,当小A欺负你时,你先表明了态度,然后又告诉了老师,做得不错!至于接下去要怎么做,等晚上爸爸回来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好不好?你放心,有爸爸妈妈在,这件事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的。”女儿开始安心地做起了作业,妈妈则慢慢地找思路。

晚上,一家人坐到一起讨论,提出了几个方案。

方案一:女儿送小A一些画纸,同时态度坚决地请他以后不要再在其衣服上涂画。

方案二:跟小A成為朋友,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同时让他帮忙做些拧水瓶盖之类的事。

方案三:爸爸妈妈与老师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要不……我先试试方案一和方案二?”女儿说。

“当然可以。”父母会心一笑。

第二天放学回家,女儿开心地告诉父母自己跟小A和谐相处了一天。接下去几天也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两人关系越来越融洽。

毋庸置疑,这对父母的做法是明智的,不但使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而且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些应对类似问题的方法,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当孩子遇到一般社交冲突时,父母不妨把它看作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应对办法。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他希望怎样来解决这件事?然后通过讨论和引导,和孩子共同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如果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希望自己去解决,那样最好,毕竟孩子间的矛盾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一旦成人加入,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这样的决定也会锻炼孩子评估、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既要给予孩子还击的力量,也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理性和平的解决方案,就不需要“打回去”。

另外,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因为欺负行为已经道歉了,这时候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但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无法解决了,或者孩子真的卷入了校园欺凌事件,那么就需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干预,尽量将伤害降到最低。

2.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与处理

(1)与班主任、学校和当事者家长共同处理。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家长需要与学校和卷入事件学生的家庭进行沟通和协商,将伤害降到最低。如果是性质比较严重的侵害人身安全的事件,必要时可以走法律程序。

(2)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和信心。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可能会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等反应,这是孩子在遭遇创伤后的反应,家长不要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的感受,而是要耐心地倾听和接受并予以回应,如“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然后再跟孩子沟通,一起面对。卷入欺凌事件后,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遭到破坏,有时可能需要在家调整一段时间,需要成人的安慰和陪伴。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受到明显影响,家长感觉自己无法安慰和帮助孩子时,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指导。

三、科学预后,避免孩子成为“受气包”

孩子被欺负,家长除了帮助孩子解决被欺负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必须去完成,那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彼得·薛拉斯提出:“受害的孩子很少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成为受害对象,但有些特质让他们容易成为下手对象。”例如,孩子比较孤僻,缺少朋友,同伴接纳程度较低,在被欺负时容易退缩、顺从。还有一种受欺负者是由于一些不恰当的言行激怒了他人,如喜欢挖苦、奚落别人,从而受到欺负或伤害。当家长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孩子调整现状,避免成为“受气包”。

(一)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化解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同样,也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负行为。即使受了欺负,也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范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家长每天要腾出一段时间跟孩子聊聊学校生活,包括学习、同伴之间的交往等,从多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对于孩子表达出的一些不同看法,家长不要横加批评,要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可以很放松、真实地交流自己的情况和见解。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才更愿意向家长寻求帮助。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家长要训练孩子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培养并维护亲密的友谊关系,因为亲密的朋友关系对于孩子情绪、个性等的发展影响巨大。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共情他人,主动让他人了解自己。

对于一般的社交冲突,家长在处理时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而是要引导孩子对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冲突有合理的认知,逐步认识到这些不良认知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调整自己应对冲突的策略。当孩子成功地处理了与他人的冲突,父母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因为孩子会由于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而更加自信。

(三)告诉孩子大胆说“不”

孩子间的欺负和被欺负行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恩怨情仇夹杂其间,起因可能非常简单,例如,仅仅是因为一时好玩,互相开起了玩笑,做一些捉弄人的小把戏。据调查,儿童之间发生的欺负事件有70%~90%都是从开玩笑开始的,当捉弄人的一方发现这样非常有趣,便会乐此不疲,而且往往针对同一个人进行。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感觉不舒服时,一定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在态度上有所表示,例如,被打了,要大声对打人者说:“停!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我不允許你打我!”在对方捉弄自己时,走到他面前,大声地严肃地说:“对不起,请你以后不要这个样子,我很不喜欢!”在被侵犯的第一时间,坚定而明确地用语言和手势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样做会让对方感到震惊,从而停止欺负行为。

《接纳孩子》一书中提到:“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示范和引导的手段,让孩子锻炼表达自己、体贴对方、解决问题、致谢致歉、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家长的理智与冷静,可以帮助孩子勇敢面对逆境。即便孩子被人欺负,家长也不宜过度保护,更不能让孩子封闭自己、拒绝社交,而是要鼓励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和强大。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校园欺凌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