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择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2022-07-13庞文
庞 文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 哈尔滨 150040)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选择(简称择业)与就业是人生一大课题,也是社会发展与民生之本。对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残疾大学生而言,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也更加重要。在我国,听障大学生是残疾大学生中占比较高、特性相对突出的一类群体。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为例,2020年,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3551名残疾人,其中听障生2134人,占比为15.7%,仅次于肢体残疾学生;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2253名残疾人,其中听障生1191人,占比为52.9%,本科生中听障生占比更是高达69.3%[1]。数量众多的听障大学生因沟通障碍所限,其职业成熟度往往滞后于健听大学生[2]。因此,职业选择和就业保障成为近年来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3]。
不同学者对职业选择的界定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种视角:行为说、过程说和价值说。行为说认为,择业是指个体为了努力达到实际职业选择和自身职业规划的最大一致,不断调整自身职业选择态度和职业选择能力的求职行为[4]。过程说将择业看作是由一系列的经历组成的发展性过程,如蒋直平等人认为,择业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职业期望和职业理想出发,依据自身兴趣、能力、性格等特征,结合外部社会环境条件,选择合适职业的过程[5]。另有学者基于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从价值观层面理解个体的职业选择,认为择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才能等方面,也要考虑职业的声望、地位、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劳动强度、晋升机会等,是一种从主客观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的价值判断[6]。三种视角各有侧重,但也联系紧密。职业选择必然是个体价值观的反映,其外化表现就是个体的求职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到大四才进入求职与择业的现实过程,但不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其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观意愿,这种价值观念往往在学生职业选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价值视角,将择业界定为个体在综合考虑自身因素和职业因素后,形成的有关职业偏好和选择意愿的主观价值判断。
布莱克比和瓦格纳(Blackorby and Wagner)认为,相对于其他残疾类别而言,听障大学生在大学完成学业没有太大问题,但在获得适合的职业方面困难较大[7]。国内学者研究显示,听障大学生的首次就业率仅为40%—50%,远低于其他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8]。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听障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其他适龄残疾学生的求学期待,还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成效和社会融合进程。学术界对听障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层面的分析,而听障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态度和意向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图景。因此,有必要了解听障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观意愿、考虑因素、择业的挑战与需求等,明晰其职业选择“选什么”“怎么选”“为何这样选”。这对准确把握听障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完善专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3所高校的听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助下发放电子问卷,提交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4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2%。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13人,占比44.6%;女生265人,占比55.4%。大一学生159人,大二学生141人,大三学生113人,大四学生65人,占比分别为33.3%、29.5%、23.6%、13.6%。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174人,占36.4%;县镇学生85人,占17.8%;农村学生219人,占45.8%。听力损失程度为一级的370人,占77.4%;二级的78人,占16.3%;三级以下的30人,占6.3%。对专业进行大类合并后,设计专业类312人,占65.3%;计算机专业类159人,占33.3%;1.4%的学生该值缺失。
(二)研究工具
根据职业选择的概念界定,借鉴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意愿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听障大学生的特点,自编《听障大学生职业选择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听障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其性别、年级、生源地、听力障碍情况、就读专业、家庭状况、能力评估与自我认知等共12个题项。由于职业选择与个体的多方面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选择上述几个因素作为变量,考查其对听障大学生择业意愿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听障大学生的择业意愿,从择业创业意向、工作薪酬期望、择业考虑因素、求职信息获取、择业挑战与需求共5个方面,设计了15个题项。
(三)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阶段,采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频次分析、探索分析、均值比较、卡方检验等,全面呈现听障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观意愿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结果
(一)择业创业意向
通过询问“您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这一题项,可以了解听障大学生的总体择业取向。表1显示,有167人持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占到总人数的34.9%;另有24.7%的听障大学生希望一步到位,一次性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有18.8%的听障大学生表示不着急就业,希望继续学习深造。由此可见,多数听障大学生都有较为明确的择业意向。不过,也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或没考虑,其择业意向较为模糊,需要引起重视。
表1 听障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询问“毕业后您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能够了解听障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统计发现,有206名听障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占到总人数的43.1%,比例较高。这与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提到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攀升,高达49.86%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创业意愿”相吻合[9]。交叉分析显示(见表2),男生比女生的创业意愿高10.3%,两者差异显著。年级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大一的听障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最高,达到54.1%,从大二到大四比例逐渐降低,分别为39.7%、37.2%和34.4%,这表明刚上大学的新生更有创业的理想和热情,但随着年龄增长,创业激情逐渐回归理性和务实。另外,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与其创业意愿关系密切。认为自己计算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创业意愿,统计结果均达显著性。生源地、就读专业等其他变量对听障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说,听障大学生较高的创业意愿既与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关,也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密切相关。
表2 听障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
(二)工作薪酬期望
择业最直接的体现是对未来职业类别的选择。从表3的“期望职业类别”可知,有61.3%的听障大学生选择设计类职业,54%的听障大学生选择艺术类职业,还有46.2%的听障大学生选择计算机类职业。将其与学生专业类别做交叉分析,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中52.3%的学生和设计类专业中40.2%的学生都希望在所学专业领域就业。另外,教师、手语工作者、残疾人艺术团职员是听障大学生较为青睐的职业,而公司白领、企业工人等职业不太受听障大学生欢迎。对于今后的工作单位,听障大学生最愿意去的是国有企业(54.6%),其次还有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51.5%)、中小学(38.7%)、合资企业(37.2%)等,党政机关这个很受健听大学生欢迎的单位却排在最后。
表3 听障大学生的期望职业和理想单位
工作地点和期望薪酬是择业意愿的重要内容。我们询问了听障大学生希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结果如表4,超过80%的学生希望在一线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工作,还有14.6%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或县镇,只有4.4%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工作。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2=13.461,p=0.009)和生源地(2=12.201,p=0.016)对听障大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女生更愿意在城市工作,而选择在县镇和农村工作的听障大学生中,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虽然不同生源地的听障大学生首选工作地点都是城市,但来自县镇和农村的听障大学生均有超过20%的学生有意愿回县镇或农村工作。
通过询问“您希望毕业后第一年的平均月收入为多少”,可以了解听障大学生对职业薪酬的期待。从表4可见,听障生期待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和4000—6000元这两个区间,比例分别为30.4%和36%,还有23.5%的听障生希望月收入能在6000元以上,甚至超过1万元。探索分析显示,5%修整后的期待月收入均值为5738元,中位值为5000元。这样的收入期待委实不低,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当前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10],听障大学生的收入均值期待比健听大学生实际收入水平还要高。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听障大学生在收入期待方面也呈差异显著(F=14.197,p=0.038),男生月收入期待均值为6315元,且分布离散程度高,女生月收入期待均值为5395元,且分布的集中趋势高。听障大学生薪酬期望的性别差异可理解为是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反映。
表4 听障大学生对工作地点和收入的期待
(三)择业考虑因素
择业是个体重要的生活事件,需要对各类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和权衡。表5显示,听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和价值,选择比例达到了77.8%,其次还包括工作的稳定性(60.7%)、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50.8%)、工作环境(49%)、收入和福利(42.7%)、升职和发展空间(40.4%)等。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是否对口并不是众多听障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只有29.9%的学生选择了此项。这从另一个调查题项上也能感受到。当被问及“假设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但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时”,有20%的听障大学生表示乐意接受,有工作机会就行;另有28.7%的听障大学生也选择暂时接受,一边工作一边看;还有46.4%的听障大学生表示会在考虑薪酬、征求亲友意见后再做决定;只有不到5%的听障大学生明确表示会拒绝它。
表5 听障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素
续表
(四)求职信息获取
择业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职业,全面获取职业信息,如此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人职匹配。当被问及“您想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理想的工作”时(表6),超过六成的听障大学生选择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其他几种方式包括询问老师或学校相关部门、到单位实习,以及实地参观等。应该说,上网或询问老师是较为直接、属于了解得不太全面的方式,实习、参观等方式会给学生更立体的认知,而这些方式有赖于学校高效的就业支持服务,尤其是学校与其他企业、单位等建立紧密的合作。
表6 听障大学生了解工作的期望方式
获取招聘信息是职业认知和求职过程的初始环节,不同的获取途径带来的信息量明显不一样。表7显示,有58.8%的听障大学生希望从自己的学校和老师那里得到招聘信息,学校和老师是听障大学生最熟悉的对象,自然被他们寄予最大的期待与信任,成为其首选。有56.7%的听障大学生选择自己去相关单位打听和搜寻,表明大多数听障大学生具有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还有一半左右的听障大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实习单位或者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作为更具针对性、相对更容易成功就业的校园招聘方式,并没有排在前列,只有38.9%的学生选择了此项。
表7 听障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期望途径
(五)择业挑战与需求
1.择业挑战
我们首先从专业和听力障碍两个角度调查了听障大学生对当前择业与就业难易程度的总体评估。表8显示,就所学专业而言,共有67.4%的听障大学生认为其专业在找工作方面比较难或很难,还有28%的学生持中间态度,只有不到5%的学生表示所学专业容易就业。听力障碍对他们就业的影响更大,有超过77%的听障大学生认为听力障碍使其难以找到工作,只有不到3%的听障大学生认为容易就业。可见,听障大学生的择业预期并不乐观,这是当前听障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心理传导,容易影响听障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信心。
表8 听障大学生对找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估
表9展示了听障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沟通障碍无疑是最大的问题,共有73.8%的学生选择了此项。听障大学生大多不能言语和听音,只能使用手语。但手语在听障群体之外的普及率很低,即使学生专业很扎实,用人单位也往往因沟通问题而婉言谢绝[11]。技能和素质的欠缺也是听障大学生感知到的主要挑战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听障大学生对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抱有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针对听障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还有不足。另外,学生对相关支持性政策的不了解及其被动、消极的心态,社会对听障群体的不了解尤其是相关部门的支持、培训不够等,也是听障大学生职业选择中面临的问题。
表9 听障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择业需求
在诸多挑战前,听障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当被问及“您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时,高校作为学生培养和就业的直接责任方,被听障大学生寄予了诸多期望。近七成的学生希望大学提供更多实习和锻炼的机会,位列学生支持性需求之首;另有47.5%的学生希望大学在专业教育上加强就业导向;46.2%的学生希望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辅导。显然,职业导向的实习实践、专业教育和管理服务是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相关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应以此为方向,加快育人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听障大学生的另一个主要需求是希望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相对健听者而言,听障者在能力、沟通等方面困难更多,家庭仍然是他们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支持来源。父母应该和学校充分合作,积极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其他的一些需求还包括希望企业和单位能提供更多适合的职业岗位、残联提供更多培训和帮助等。
表10 听障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听障大学生择业意愿总体积极,但也存在畏难心理
研究发现,近80%的听障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择业就业有较为明确的规划。超过四成的学生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想法,还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能够通过上网查询、询问老师、亲身实习或参观等方式主动了解自己理想的工作,这说明听障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态总体是积极向上的。近年来,国家在残疾人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这种良好氛围传导给学生,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的择业意识。不过,调查也显示,面对自己的专业和听力障碍,七成左右的学生认为难以成功就业,其择业预期并不乐观,畏难心理较为突出;且20%的听障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正如桑德斯(Saunders)等人所说,处于早期职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目标设定的过程,即个体如何确定目标,发展实现这些目标的期望,并察觉实现这些目标的障碍,而残疾往往会影响大学生设定职业目标的高度、速度和现实程度,残疾人较低的抱负水平不利于其职业选择[12]。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个体的职前准备、职业规划和求职心态等显得尤为重要,听障大学生应重视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择业心态的塑造。
(二)听障大学生择业就业较为务实,但也有理想化心态
听障大学生择业时的考虑因素是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以罗斯(M. Ros)等人的内在、外在、社会和威望四维职业价值观理论来看[13],听障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内在价值因素,即以自身的兴趣、价值和才能为依循,同时兼顾工作稳定性、收入和福利、升职和发展空间等外在价值因素。可见,听障大学生的择业观较为理性和全面。而且,调查对象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听障大学生表示会先就业再择业,专业是否对口也不是大多数听障大学生择业的考虑因素。这表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职业供求关系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更为务实。当然,调查也表明,听障大学生的收入期待比目前健听大学生实际收入水平还要高,这印证了胡蓉等人认为的听障大学生职业期待整体水平偏高,甚至停留在美好的理想层面的观点[14]。学校、家庭等需要引导听障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树立理性、客观的职业期望。
(三)听障大学生职业选择范围有限,与自身和环境有关
调查发现,听障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类为主,择业面窄,这与高校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和集中,与听障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有关。而且,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人才冗余还会加剧听障大学生内部的就业竞争,降低对口就业率,浪费人力资源。听障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教师、手语工作者、残疾人艺术团职员这类他们熟悉的职业,对于与健听大学生共同竞争的职业领域,听障大学生主动选择的较少。其原因可能如弗兰克(Frank)等学者认为的:出于担心或过度保护心理,残疾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教师会倾向于选择体力更轻、压力更小、更容易进入的职业[15]。这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限制了听障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另外,普通大学生争相进入的党政机关却不在听障大学生的优先考虑范围之内,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招录安置残疾人就业,但近年来落实情况不太理想,加上在沟通方面的客观障碍,使得他们对公务员职位不是不愿意选择,而是觉得难度太大。
(四)听障大学生对学校抱有高期待,但两者契合还不够
听障大学生了解工作岗位情况、获取招聘信息的首选外部渠道是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在主观需求方面,听障大学生对学校的期待最高,他们表达了希望学校提供更多实习锻炼机会、强化就业导向和职业辅导等多项心愿。不过,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技能和素质有欠缺,超过两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做得不够,尤其是校园招聘会这种更具针对性、相对更容易成功就业的方式,并不被大多数听障大学生所认可,说明部分高校在专业教育、就业服务、校园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听障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职期待。
(五)听障大学生择业个体差异明显,须强化针对性服务
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听障大学生在创业意愿、工作地点选择、收入期待等方面差异明显,来自县镇或农村的听障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更有可能回县镇或农村工作,在择业的考虑因素、挑战和需求等诸多方面,学生也表现出异质性和多样化特点。这对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就业支持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个别化辅导、针对性服务上下功夫。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在国内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仍存在诸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择业意愿也呈现出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他们对未来职业抱有积极期待,有较高的择业和创业意愿,但也认识到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欠缺,对能否找到工作并无太大把握;他们的职业选择较为务实,能将自身特质和专长、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等加以综合考虑,力图在“先就业,后择业”的实践中获得成长,但在薪酬、从业地点等职业期望方面也有着理想化的、高于实际的要求;他们愿意融入社会、主动求职,并对学校、政府和企业等怀有良好期待,但又因沟通障碍、专业受限等时常面临社会的排斥和拒绝,进而产生被动、消极的心态,其与社会的互动仍待改善;他们有着和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情感和需求,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有着自身特定的择业意愿,并表现出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之间的差异。基于分析和讨论,提出如下建议,以期促进听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听障大学生需积极完善自我,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众多职业发展理论均认为,认识自我、找准定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听障大学生在自身存在听力障碍、择业范围相对狭窄的不利条件下,更应科学、全面地了解自我,寻求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道路。可以借助人格特质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工具进行自我认识的探索,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素质潜能、职业倾向等;也可以利用课程学习、师生互动、校园活动等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塑造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果敢自信的作风;还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尽早探索寻求自身与职业的契合点。这样,就能在大学阶段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择业范围和就业方向。针对一部分听障大学生职业期待过于理想化的问题,应该在科学评估自身状况和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就业期待值,进入人才市场“先就业”,在工作实践锻炼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然后“再择业”,实现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听障大学生还可以转变择业观念,拓展就业途径。正如前述分析展现的一部分听障大学生在国家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背景下,有意愿利用其知识和才艺特长,积极创业、灵活就业;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超过20%的听障大学生有意愿投身乡村基层,这种观念难能可贵,社会各界也应加以培育和引导。
(二)高校加强职业导向的教育和服务,提高听障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国招收听障大学生的院校基本都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适合以职业导向作为其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相对接,强调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有用、能用之才[16]。前述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听障大学生将其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寄托于学校和老师身上。所以,高校应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基于职业导向的系统性改革。在专业教育方面,高校可根据听障大学生的思维特性和知觉特长,开发“人职匹配”的个性化课程,采取情境式、抛锚式等教学模式,锻炼其书面表达、计算推理、实践动手等各方面能力,教授专业知识和职业化应用的技巧和途径。在实习实践方面,高校的专业院系、教务管理、就业指导、党工团委等各部门应密切协作,及时、更多地为听障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技能短板,并做出调整。学校要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的联合培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听障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掌握职业技能、领悟职业文化。在生涯辅导方面,高校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听障大学生,设计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社会,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职业目标。在就业服务方面,相关高校可设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岗,为听障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学校还要加大就业信息的开发力度,与政府、残联、商会、企业等广泛合作,为听障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要创造条件为听障大学生组织专场校园招聘会,助力他们成功地择业和就业。
(三)全社会共同创设融合环境,完善听障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
社会对听障大学生接纳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意愿和职业期望,今后要大力营造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应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新残疾人观,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只是由于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导致残疾人不能充分参与社会,因此,环境的改变、障碍的消除至关重要。在法规政策层面,通过修订《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等,为听障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政府和企业应开发更多适合听障大学生的职位,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业,以及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网络电商、网店美工、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等岗位,均适合听障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特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加大带头安置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力度,各级残联要积极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依托自身优势为听障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其顺利实现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