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2-07-13余帅江
兰 谢,余帅江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36)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是由脑部阻塞或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以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为特点[1],已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危人群,部分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抽搐等后遗症[2-3]。临床上大多采用西医治疗,但西药不良反应多,而针刺成本较低,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4]。本文采用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发现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初发32例,复发9例;年龄41~72岁,平均(57.05±9.34)岁;病程5~28个月,平均(17.22±6.77)个月;平均体重指数(BMI)(23.54±2.63)kg/m2;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5例。对照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初发29例,复发10例;年龄38~70岁,平均(55.90±8.60)岁;病程6~27个月,平均(17.03±5.92)个月;平均BMI(23.50±2.70)kg/m2;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4版)》[5]中中风气虚血瘀证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6]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①发病急骤;②伴剧烈头痛、呕吐;③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伴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局部神经功能缺损;④腰穿脑脊液呈血性;⑤CT检查有明确梗死部位;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舌强语塞、舌暗、脉涩等。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障碍,年龄≥18岁;②无药物及酒精依赖史;③无高血压疾病史;④近3个月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硫酸镁等;⑤自然受孕且为单胎妊娠;⑥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及颅内出血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或严重影响中风进程的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如心功能不全等;③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精神类疾病不能正常沟通者;⑥已接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的其他相关治疗者;⑦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⑧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脑保护剂、康复训练等常规西医治疗,控制相关的基础病,如降血压、降血糖、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主穴包括曲池、合谷、肩髃、百会、外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配穴:言语障碍选择通里、哑门、丰隆穴;面瘫加取鱼腰、阳白、四白、风池、地仓;失语选择天柱、金津、玉液;上肢不遂加取极泉、手三里、尺泽穴;下肢不遂加取委中、昆仑、环跳、照海、阳陵泉、承山、风市;偏瘫加取曲泽、阳交、解溪、委中。患者采取侧位,针灸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头部平刺进针,身体直刺进针,用毫针刺入以上穴位得气后留针不动,取2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距皮肤2~3 cm,从艾条下端点燃施灸,每穴灸30 min,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包括口舌斜、活动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采用等级量化评分法评分,其中主要症状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为0、2、4、6分,次要症状则分别计为0、1、2、3分。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评定,症状越严重则分数越高。
1.3.2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治疗前后应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中0~15分为轻度受损,16~30分为中度受损,31~45分为重度受损,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应用FMA评分评价肢体功能,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肢体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3.3 血清Hcy、NO、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检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 d和治疗完成后1 d的清晨空腹时采取患者静脉血3 ml,室温静置约半小时后离心,3000 r/min,离心半径144 mm,时间10 min,然后收集上清液,于-70 ℃冷冻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和S100-β水平;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NO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测定1次并记录结果。
1.3.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于抗凝管中,3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7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细胞白介素-6(IL-6)、TNF-α、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标准 治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患者后遗症完全消失,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89%,患者后遗症显著改善,生活能够自理;有效:NIHSS评分减少25%~45%,患者后遗症部分缓解,部分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存在一定的神经功能缺陷;无效:NIHSS评分减少0%~24%,治疗前后患者后遗症无变化,生活不能自理,神经功能缺陷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上升,且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NO、S100-β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cy、NO、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Hcy、NO、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NO、S100-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NO、S100-β水平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TNF-α、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范围很广,包括身体、心理、功能或社会职业等各方面[8-9]。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是致残的主要原因[10]。大多数中风是由大脑大动脉闭塞引起的,大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另一种主要类型的中风是脑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尽管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低于缺血性中风,但出血性中风是中风全球负担的主要来源[11]。在急性期,先天免疫细胞侵入大脑和脑膜并导致缺血性损伤;在慢性期,抗原呈递引发针对大脑的适应性免疫反应,这可能是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12]。
中医认为水寒、阳衰、土湿致肝木内郁是中风内因,情志突变触犯肝气,又适逢风邪为外因,内外邪合发为中风,故中风发病的关键病机是中气衰败、土湿阳衰[13-14]。温针灸是在针刺留针过程中,将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热,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并对患者血清Hcy、TNF-α及NO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好,能有效减轻中风后遗症,促进患者恢复,与梁士锋[15]、任亮等[16]研究结果相似。后遗症可以通过经过验证的标准化量表来衡量,最常用和最具体的是改良 Rankin评分(mRS)或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是一种用于衡量日常生活活动表现的有序量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个月后,患者的功能生活状态与不同的Barthel 指数密切相关。Barthel指数是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来判断康复治疗效果的一种测量方法,它是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Barthel指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中风发作后,患者对生活的依赖增加,自理能力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说明温针灸能有效缓解患者中风后的临床症状,预后较好,与阎登富等[17]研究结果相似。免疫系统是身体对感染、损伤和疾病的反应,这种由相互通信和相互作用的细胞和分泌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位于多个器官中,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和细胞激活、调节级联反应,对维持稳态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反应[18]。本研究中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发现温针灸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抑制体内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体内免疫功能稳定,揭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氧化应激反应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且在中风患者中氧化应激反应增加;S100-β水平增高则表示脑缺血加重,越容易发生脑卒中后眩晕[19-20]。本研究中观察组NO、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能有效缓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缓解脑卒中中风后眩晕和脑缺血。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反应,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患者中风后遗症,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