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本祛湿化瘀法治疗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临床研究

2022-07-13飞,林

陕西中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阻型外治痛风性

任 飞,林 钐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上海 200082)

痛风性肾病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多发于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长期尿酸盐沉积肾脏导致肾功能损伤[1]。临床多采用别嘌醇片抑制尿酸合成或促进尿酸排泄,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出现尿酸反跳,其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中医学将痛风性肾病归为“痹证”“淋证”“尿血”等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加之嗜食肥甘厚味、劳倦等,形成湿浊、痰瘀,临床应以补脾益肾、祛瘀化浊为治则[3]。固本祛湿化瘀法采用内服外治联合治疗,其中固本祛湿化瘀汤由黄芪、黄精、川断、苍术、当归、莪术、虎杖等方药为主,并随症加减,具有健脾补肾、化瘀泄浊之功[4]。中药足浴方由透骨草、秦艽、土茯苓、蒲公英组成,具有除湿消肿、散结止痛之效[5]。二者通过内服外治联合用药,可标本兼治,共奏通络止痛、降浊除湿、活血化瘀之功[6]。然而,固本祛湿化瘀汤联合中药足浴用于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具体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的70例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患者,探究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收治的70例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78岁,平均(51.27±8.64)岁;病程1~14年,平均(7.18±1.12)年。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76岁,平均(49.85±8.39)岁;病程1~14年,平均(6.94±0.9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病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7]中痛风性肾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痛风中医特色疗法》[8]中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诊断标准;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年龄20~78岁;入组前1个月均未服用相关治疗药物;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其他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低嘌呤饮食,蛋白摄入量0.6~0.8 g/kg,禁酒、多饮水,另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1片/次,1次/d,治疗时间为3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固本祛湿化瘀汤联合中药足浴治疗,固本祛湿化瘀汤组方为:黄芪、黄精、川断、苍术、当归、虎杖各15 g,莪术10 g。随症加减:夜尿频多者,加金樱子15 g,益智仁10 g;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15 g,制大黄9 g;舌苔黄腻厚者,加黄芩、制半夏各9 g,萆薢18 g;关节酸胀或隐痛者,加威灵仙15 g,防风、秦艽各10 g;肾虚腰痛者加桑寄生15 g,杜仲12 g;阳气虚衰者,加桂枝9 g,细辛3 g;瘀血甚者,加当归15 g,桃仁9 g;合并结石者,加金钱草30 g、滑石9 g,全方加水煎至300 ml,1剂/d,分早晚服用。

中药足浴方:透骨草、秦艽、土茯苓、蒲公英各30 g,将中药装入布袋中煎煮30 min,取药汁3000 ml泡脚。将中药煎出液倒入足浴器内,加入150 ml米醋(食用醋均可),加入适量温水。温度要求为38~40 ℃。将患者双足放入足浴器内泡洗。需浸泡至踝关节上约10 cm(如有皮肤破溃,请注意避开,或待皮肤结痂后再足浴)。浸泡时间宜20~30 min。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评估两组中医症状,主症包括关节疼痛、肿胀、腰痛、肢体困重等,次症包括乏力、脉细、苔白等,每项主症0~6分,次症0~3分,统计主症与次症评分总和,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9]。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中医症状评分降低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症状评分降低30%~70%;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减轻甚至加重,中医症状评分降低不足30%,统计总有效率,即显效例数百分比与有效例数百分比之和[10]。③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24 h U-TP、U-β2MG、ACR。④比较两组患者血尿酸(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黄嘌呤氧化酶(XOD)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贝克曼AU5800U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UA、Scr、BUN、eGFR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XOD水平。⑤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24 h U-TP、U-β2MG、ACR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U-TP、U-β2MG、ACR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 h U-TP、U-β2MG、ACR变化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UA、XOD、Scr、BUN、eGFR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UA、XOD、Scr、BUN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eGFR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UA、XOD、Scr、BUN、eGFR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恶心,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对照组有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嘌呤代谢紊乱为特征,患者长期尿酸过高,病变进展累及肾脏[11]。西医治疗主要通过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中医学认为,患者脾失健运、肾失泄浊,清浊代谢紊乱,聚而成湿饮、瘀阻,应以调益脾肾、清泄湿浊、化瘀推新为治则[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固本祛湿化瘀法内服外治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中医研究认为,痛风性肾病发病之本为脾肾亏虚,标以痰邪为主,血瘀、湿邪为辅[14]。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和标本兼治,固本祛湿化瘀法内服外治包括固本祛湿化瘀汤和中药足浴,固本祛湿化瘀汤中黄芪、当归补气升阳,川续断健脾补肾,苍术清热利湿,莪术祛瘀散结,通络止痛,虎杖通淋排石,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肾、祛瘀止痛、化湿泄浊之功[15]。中药足浴方透骨草祛风除湿,秦艽清热止痛,土茯苓通利关节,蒲公英利尿消肿,全方共奏化瘀、镇痛、消肿之功[16]。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固本祛湿化瘀汤和中药足浴治疗,采用内外兼治的方式,充分体现中药治疗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既能使毒邪排出,又不伤其正。24 h U-TP、U-β2MG、ACR均是监测肾损伤的重要指标,血UA是反映痛风的敏感指标,XOD是嘌呤代谢生成尿酸的关键酶[17-18]。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U-TP、U-β2MG、ACR和血UA、Scr、BUN、XOD低于对照组,eGFR高于对照组,说明固本祛湿化瘀法内服外治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能够缓解肾损伤,改善肾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杖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能够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血中UA水平,土茯苓具有增强肾血流量的作用,改善肾功能,同时能够促进UA排泄,莪术具有活血化瘀功能,改善肾组织血流代谢[19-20]。固本祛湿化瘀汤和中药足浴用于治疗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标本同治,主次兼顾,同时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固本祛湿化瘀法内服外治湿浊瘀阻型痛风性肾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能够改善肾功能,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阻型外治痛风性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外治杂志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