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绝做师无俗字 闲来叩门有高朋
——高心夔的交游与书法
2022-07-13叶磊朱孝利
⊙ 叶磊 朱孝利
高心夔学识渊博,精研小学,工诗文,尤好陶渊明诗,故号“陶堂”,著有《高陶堂遗集》。清李慈铭曾赞其:“实名士也,文学为江右之冠。”[1]王闿运称其:“逸气高情,足压同辈。”[2]杨岘称其诗:“句涩字奇,如荒山古碣。或淫思瞠目,不敢下可否。”[3]其诗文华美,却有些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擅长书法、篆刻。
一、交游
(一)与曾国藩
1853年高心夔拜谒了曾国藩,为其建言献策,受到器重,入其幕府,参赞军事。《高心夔日记》曰:“是日制府召饮,同坐者偲翁、志甫、芋仙、少荃、欧阳小岑孝廉。予以新至居首。”[4]曾国藩与高心夔交游甚密,曾氏多次召饮府下士人门客,高氏能居首,可见在曾国藩幕府的地位颇高,受到器重。“携所抄《曾制府文集》一卷归,阅之皆有深心实理,予录其《圣哲画像记》篇,以志向慕。曾公平生学业亦略备于兹。”[5]可见高心夔对曾国藩十分景仰,钻研品读过其文集,认为其文有深奥道理,并在一日之内抄录了其二千多字的《圣哲画像记》篇,借以表明自己对曾氏的崇敬之情。
“是日作书并近诗十余首上制府。”[6]“制府使人致五十金,先府君志盖字,楹联二副。”[7]高心夔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与近作诗送给曾国藩。曾国藩身为高氏的领导应其请求为其父书写了墓志盖,还附赠自己书写的两幅作品。曾国藩同时将自己得意之笔的对联一副和书写的《拟岘台记》拓本一套赠予高心夔。“制府深赞予刻印之佳,非篁仙所能及,命作一印,诺之。出过偲老舟,制府遣人致楹帖一副,为其得意书,又所书曾文定《拟岘台记》拓本一套,同偲老到申夫处。予为制府刻印,文曰‘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制府得此印,甚喜,又属作五印,刻‘湘乡曾氏藏书’印。”[8]又,“为制府作名字印各二,‘求阙斋’印一”[9]。曾国藩十分喜欢高心夔的印章,先后多次让其为自己刻章,二人除在公务上有交流外,在书印方面亦有往来。
(二)与翁同龢
翁同龢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言:“吴县高心夔,余至交也。”[10]从多方文献材料可见二人多次在一起游玩雅聚、招饮交谈。《翁文恭公日记》载:“晚为高碧湄招饮,同席叶云岩、尹杏农、范云吉、龙皞臣、李眉生、刘慕韩、筠生共九人。”[11《]莫友芝日记》云:“高心夔招友芝、尹耕云、李鸿裔、翁同龢、黄沄、范泰亨、潘祖荫等人饮于陶然亭。”[12]高心夔《佩韦室日记》:“予招莫子偲明府、尹杏农前御史、范云吉刑部、黄麓生解元、赵沅给事、翁叔平修撰、潘伯寅大理、李眉生兵部集燕城南陶然亭。”[13]
“碧湄篆刻最精,落笔如风雨。……夜与高碧湄谈于眉生斋中,观碧湄诗稿,多拟汉、魏,沉雄峭拔。……送高碧湄行。碧湄曳据侯门,为时讪笑,然其人倜傥磊落,非凡夫也。”[14]翁同龢对高心夔的篆刻较为看重,认为他最擅长的是篆刻,书写迅疾,下刀精准如风雨般迅疾。认为其诗大多拟仿汉魏时期的诗句,风格沉重、峭厉。此外还对高心夔的人品、个性十分推崇,在他人讥笑高氏依偎在权贵的门下做幕僚时,翁同龢站了出来为他发声,认为高心夔为人光明正直,不拘泥于世俗,并非凡夫俗子,足见其情意深重,让人动容。
高心夔 隶书 临汉《繁阳令杨君碑》 选自山东美术出版社《扇有清风——百年扇面精选》
(三)与莫友芝
“此外新识则王子怀、尹杏农、杨缃芸、何子贞、孔绣山、潘绂庭、伯寅桥梓、林颖叔勿村、李竽仙、王壬秋、高碧湄、李梅生、刘子重诸君,大概气节文章之士。”[15]这是莫友芝在1859年《致黄彭年信》的内容,时高心夔25岁,二人初次结识,莫友芝对高心夔的评价较高,此后二人相交甚密,多次雅集游玩,如《高心夔日记》载:“偲老至,共饭心白日斋,遂别二老,还淀园。”[16]又,“午后还至宝啬轩,偲老、云吉、沅先后至,眉兄旋会饮他处,予四人晚饭轩中始散。”[17]《莫友芝日记》载:“招伯足来同住,食后同访眉生。”[18]偲老即莫友芝,伯足即高心夔,二者亲密无间,有时相谈太晚便同餐同住,多次一同游玩。
“偲老言曹子建诗清雄深厚之气,唐人中惟杜老有之,太白不及也。谓予诗宜学杜,由杜而子建,中间并无间隔,不可率易颓唐,致落唐以后派。斯所谓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矣。”[19]又“是日晨,偲老至,见赠五古二首,清深朴劲,为《郘亭集》中上驷。郘亭并命我作‘影山草堂歌’。午后予携《郘亭诗集》、赵给事所著《养拙斋诗集》《盍簪集》,登车还淀园。”[20]又“子偲称当代巨手,于淮南得鲁通甫,足与其乡郑子尹珍广文匹敌,通叟予故服膺,郑诗见者仅数篇,然清雄质厚,无雍、乾间人气习,偲老或非阿好也。赠偲老五古三首。”[21]可见二人之间在诗文上交流很多,莫友芝就像高心夔的老师一样,对他学诗的方向给予指导,建议他应该学三国曹植、唐杜甫的诗,这也得到高氏的认可。莫友芝还会出题让高心夔作诗,高氏平时会阅读莫氏的《郘亭诗集》,对其诗十分推崇,认为莫氏是当时成就很高的诗人,其诗风清雄质厚,没有雍正、乾隆时期诗人的习气,只有清代著名诗人郑子尹[22]可比拟。
高、莫二人均擅书法,互赠书法亦是两人交往的一种常见方式。高心夔曾载:“晚作书与莫、尹、赵、李四君,为郘亭书屏一,还沅诗集二册。”[23]又,“午访偲公,见所为鄙人屏书四大幅,似傅青主草隶,亦杰作。”[24]此外莫友芝还会赠送书法拓本给高心夔,帮助其学习书法:“偲叟二月七日自太湖行经湖口,将访草堂坚山,值霆勇捉船,不果,取江路赴武昌,为胡益阳宫保校书去矣。承赠《十三经明人补字石刻拓本》。”[25]此外,二人在日记中还有记载相互为对方刊印之事,长20多岁的莫友芝就如同老师一样影响着高心夔。
高心夔交友甚广,还与王闿运、李鸿裔、潘祖荫、刘履芬、徐景福、傅怀祖、杨岘、范元亨、郭嵩焘等均有交游,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高心夔书法
(一)专研汉隶
劬堂柳诒徵曾旧藏《高心夔信札》26开,从中可见高心夔学习汉隶情况:“遍求《乙瑛》好拓不得,而尊藏硬不借我临摹,是天公不使进吾隶书也,其命其乎。今日再催薛公大文,尚乞邀鼓强先生已大好否,心夔谨上。”这时高心夔对《乙瑛碑》的学习是狂热的,但苦于没有好的拓本,而四方向朋友求借,不得已多次向薛公求借,薛公不借,只好再次写信催借。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高心夔《七言隶书对联》[26],落款:“陶斋仁兄大人法鉴,东蠡渔师心夔学隶。”此为高心夔写给清末大臣端方的作品,应为高氏早期作品,用笔稍显稚嫩,“文”“复”二字的捺画还有楷书意味,结构端整,重心多偏高,亦有楷书意味,尤其是“开”“为”“无”“障”体现较为明显。
高心夔临汉《繁阳令杨君碑》[27],颇得汉隶法度,用笔圆润、结构方整、章法规整。落款只有“高心夔”三字,较难断定其具体的书写时间,但相比《七言隶书对联》已有进步。
“晚与归安杨岘、江山刘履芬、山阴傅怀祖为笃古交,而清修正学,独重溧阳强汝询先生。”[28]杨岘与高心夔交游甚好,高氏去世后杨岘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还为他的文集题写了“高陶堂遗集”,他对高心夔书法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己卯春,杨常州以《孔都尉铭》旧藏本遗高君碧湄。碧湄治古隶而精辨者。刺取兹铭不复字三百,纂七言句,托之楹帖一千四百字,信宿而就,斯已奇矣!盖摹缩本付雕,为同好惠……光绪五年二月,遂昌徐景福丹泉父。”[29]这是徐景福[30]给高心夔作的《孔都尉铭集字楹帖序》,己卯年,高心夔45岁,杨岘将自己旧藏《孔都尉铭》赠予了高心夔,高心夔大为欢喜,用一晚时间就把《孔宙碑》《礼器碑》《史晨碑》中的字集联五百余通,定名为《碑㐜》,足见他的文采颇高,对这三件汉隶名品也极为喜爱。此外他还将五百余通的对联利用摹缩本雕刻印制发行,以此帮助习隶的人们,当然这也方便了他自己对汉隶的学习。在徐景福看来高心夔对汉隶很有研究,且精通鉴别。
清葛嗣浵撰《爱日吟庐书画补录13卷》[31]亦载有《高心夔隶书轴》:“纸本高六尺三寸七分,阔二尺二寸四分,统纸作三行书,另行署款临《汉史晨饗孔庙碑》,自钦因春饗起至参以荷验止,凡二十四字,字径约三寸。全文不录,‘毓珊尊兄属隶,己卯雨水节高心夔。’印二‘高心夔印’白文回文方印、‘东蠡’朱文方印。高碧湄当为赵悲盦、何蝯叟之后潜心汉魏自成一家。此幅虽未十分雄肆而顿挫抑扬尽入汉人法度,已觉无懈可击矣。”[32]其中的“毓珊”即曹毓英[33]从上可知其作是曹毓英专门让高心夔书写的作品,且指定要其隶书,这时高氏的隶书应该具有一定名气。《史晨饗孔庙碑》即东汉的《史晨碑》,葛嗣浵对高心夔的隶书评价颇高,认为他是赵之谦、何绍基之后能钻研汉魏隶书而自成一家的书家,其作品虽然不能在雄壮肆意方面突出,但笔画顿挫有致,起伏变化已得汉隶精髓。
《高心夔的隶书对联》[34],落款为“鹤鸣仁兄品鉴,集汉《校官碑》隶为句,高心夔”。此作虽说是高心夔集《校官碑》为联,但书写风格却与常规隶书不同,其作是汉隶与魏碑风格的融合,笔画古拙清绝,结体方中带扁,生动有趣,金石意味浓烈。值得注意的是其落款与正文风格一致,隶楷结合,可见高心夔绝非一时兴起偶然书写成此类风格,而是在之前就有此类风格练习,高氏对北碑应有临习。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高心夔节临《史晨后碑》,落款为“藻卿世兄法家辛巳四月高心夔”。时高心夔47岁,那年4月因病隐退,不再任吴县知县,已大限将至,10月便郁郁病终。此作笔画瘦硬清绝。
高心夔 行书 《铜壶石镜》联 选自中国计量出版社《元明清名人书画选》
(二)行楷
高心夔曾在1860年的日记中写道:“至李子斋,日尚未午,观李子临松雪行楷两时许。”[35]“松雪”即元代书家赵孟,“李子斋”即李鸿裔[36],可见高心夔对赵孟的行楷书法很感兴趣。关于高心夔的行书,卢辅圣在主编的《近代字画市场实用词典》中言其“行楷书初于赵孟,工整端稳,有馆阁气象”[37]。可见他的观点是较为准确的。
高心夔写给莫友芝的书信,笔画平直规范、结构匀实,属典型的赵孟行楷书风。浠水县博物馆所藏高心夔行楷作品,整体的风格上也有赵孟书风的特点。高心夔手写的《佩韦室日记》,从中亦可见赵孟行楷书特点,但其笔画规范统一,结构端稳平正,的确有馆阁体意味。
劬堂柳诒徵旧藏《高心夔行书信札》之一记载:“《龙藏寺碑》十年前曾学过,得些皮毛,顷收三旧拓一本,稍精尚,未满志,不知鹪安所藏经郘亭鉴别者,毕竟如何?……夔叩,廿三。”可见高心夔在早年还学过隋碑《龙藏寺碑》,自己谦虚地说是学到一些皮毛。
高心夔曾在其日记中道:“九月十四日,是日看颜平原帖。”[38]可见高心夔学习过颜真卿的书法。魏新河在其编著的《词学图录》中言高心夔:“精篆刻,别开生面工书法,临颜帖,可乱真,现存江苏宜兴‘东坡书院’匾额即其手笔。”[39]可见高心夔的行书亦受到颜真卿行书的影响,其作品中部分字的用笔、字势有典型的颜真卿行书篆籀用笔、外拓特点。
余论
翁同龢评高心夔诗:“观碧湄诗稿,多拟汉、魏,沉雄峭拔。”[40]即严峻挺拔,敢于另辟蹊径。叶铭评其书印:“专主生峭,不落恒蹊,于浙皖两派外别开生面也。”[41]可见高心夔的诗风与书风是一致的,与其自己主张的“清绝做师无俗字”亦相通。
高心夔虽寿短,但其才气逼人,交游甚广,与曾国藩、莫友芝、翁同龢、杨岘等一流的文人均有密切来往,这对其书法、篆刻、诗文等有重要帮助。其隶书主要取法汉碑,对《孔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校官碑》《繁阳令杨君碑》等均有临习,其行楷主要取法赵孟、颜真卿及《龙藏寺碑》等。此外,他还试图将汉隶与北碑相掺杂,颇为新颖,可见高氏并不“安于现状”,有较强的创造力,敢于另辟蹊径。其书风整体清瘦。“清绝”既是其对书法的追求,也是其创作的手段。
高心夔 行书 致莫友芝手札 选自浙江古籍出版社《香书轩秘藏名人书翰》
注释:
[1]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虞云国,整理.越缦堂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78.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419.
[3]杨岘.迟鸿轩文弃[M].光绪二年(1876)刻本.
[4]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4.
[5]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46.
[6]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5.
[7]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6.
[8]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6.
[9]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6.
[10]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79.
[11]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68.
[12]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3.
[13]张剑.高心夔自画像及其与湖湘诗派之关系——以《佩韦室日记》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14]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284.
[15]张剑.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11(4).
[16]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
[17]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5.
[18]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1.
[19]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3.
[20]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3.
[21]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5.
[22]郑子尹(1806—1864)名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清朝著名诗人、学者.
[23]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4.
[24]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15.
[25]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57.
[26]白文煜.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精品大系(书法卷·下)[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7:232.
[27]魏加国,马元峰.扇有清风:百年扇面精选[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44.
[28]汤纪尚.盘莛文甲乙集[M].清光绪刻本.
[29]高心夔.高陶堂遗集[M].清光绪八年平湖朱氏经注经斋刻本.
[30]徐景福(1826—1881),字介亭,又字丹泉,同治十年中进士。
[31]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补录13卷[M].民国二年葛氏刻本.
[32]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补录13卷[M].民国二年葛氏刻本.
[33]曹毓英(1813—1866),字子瑜,号琢如,官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兵部尚书等职。
[34]文师华,戴晓云.赣文化通典:书画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99.
[35]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3.
[36]李鸿裔(1831—1885),字眉生,四川中江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官兵部主事。罢官后,家苏州。工诗、古文,精书法,临魏、晋碑铭。
[37]卢辅圣,主编.近代字画市场实用词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424.
[38]高心夔,著.张剑,整理.高心夔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71.
[39]魏新河.词学图录[M].合肥:黄山书社,2011:1813.
[40]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284.
[41]叶铭.再续印人传:卷二[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