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嘉碑体行书蠡测
——以“笔势”“体势”为中心

2022-07-13孙习智

大学书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行书书画出版社

⊙ 孙习智

清初篆隶复兴,推动文人书法从帖派审美转向碑派审美。“碑体行书”一词,是今人为“以碑入行”的技法尝试而形成的独特行书风貌做出的新命名。黄惇先生说:“石涛、郑板桥将隶书笔意与行草法度进行融合,从汉碑中溢出的行书,称为‘碑行’。”[1]作为近现代碑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祝嘉,在批判继承清代何绍基、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张裕钊等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碑体行书”特色书风。

邱振中在其著作《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曾讲道:

笔法、结体、章法为书法形式构成三大因素,三者以“字”为中心而展开;人们总是通过“字”来感受、把握书法艺术。久而久之,技巧、构成、精神内涵都凝固在“字”上,使它成为一个难以分拆的实体,成为书法作品中相当稳定的构成单元。[2]

祝嘉的“碑体行书”通过“形式构成”,体现作品内在的美学含蕴。其中“势”为“形式构成”的内驱力,也是体现书作内蕴美的关键,正如刘宗超所言:“书法形式的构成不是具象的描写,而是靠抽象的‘势’的原理来构形。”[3]而祝嘉书学思想中,亦着重强调“势”为书法生命力的本质。

关于“势”的产生,早期文献《道德经》记载:“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4]此处之“势”主要指推动万物自然发展的内外合力。同时“形”与“势”也有内外关联,老子强调“势”是成形的重要力量,后人在此基础上,生发“势”之内涵。《辞海》将“势”分为四种含义:“一谓权力也;二谓机会也;三谓形状也;四谓奋发之力也。”[5]书法之“势”,既表形状,又表力量,最早出现于汉代书论中,并呈现出与“阴阳”语汇相交织的书法审美概念。蔡邕《九势》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6]蔡邕认为书法之势不仅与形状有关,更与力量密不可分,“下笔用力,肌肤之丽”[7],可见,“势”与“力”是共存的,“势”是“力”的内在积蓄,“力”是“势”的外在表现。清代碑学家以篆隶为本源,构建了“茂密雄强”的碑学技法理论体系。碑学家依靠用逆锋、中锋、藏锋,疾与涩、行与留,万毫齐力与中实气满等技法审美准则,指导碑学创作实践。祝嘉作为碑学殿军,其书学思想无不体现着气满雄厚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笔势最重要的是要有力量感,写字需笔笔送到,只有这样,字才雄强有神。无力则无神,像木偶一般,毫无生气,没有美感。”[8]

“体势”主要指单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所体现出的形式美。黄乙生曾言:“书法之妙,左右有牝牡相得之致,一字一画之工拙不计也。”[9]祝嘉站在碑学“雄厚”审美观的视角上,继承了包世臣“气满”论的结字、章法准则,他说:

笔力强,而后字才出神采,做到左右前后呼应。最高的说法是“气满”,“气满”不但是一个字精神佳妙,就是一行甚至全篇无不气象雄伟,前后照应,左右顾盼而至于极妙。[10]

历代书法的佳妙之作,结字、章法无不呈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美与跌宕起伏的律动美。祝嘉的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充分体现了其对以“雄厚”为美的碑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碑体行书“以涩逆进”的笔势

(一)视为止、行为迟

祝嘉用辩证统一的观点阐释蔡邕“疾涩”理论:“写字要快,但不是绝对不能慢,也可以于使转之处,有‘视为止,行为迟’的时候,——尤其是写楷书写大字的时候,有时是不能不参用迟缓的。”[11]无涩则致轻滑,无疾则无力量,祝嘉在“疾涩”统一的笔势理念基础上,用“万毫齐力”的方式,凸显用笔中实不空的雄厚特点,强化纸笔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摩擦力,同时充分发挥笔毫自身弹性,使笔锋在行进过程中能提能按、能放能收,达到笔画立体饱满的效果。诚如《书谱》所说:“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12]唯如此,笔画才有 “金石气”,才能笔墨相融、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如临颜真卿《古柏行》,书作墨色浓枯并用,“山”字,接上一“雪”字枯笔挥运而成,与“白”字形成鲜明墨色对比,体现“山”字疾中有涩的特点;“白”字浓墨快写,体现笔势涩中有疾的特点;“锦”字,横折钩完成后,笔毛分叉,笔画储墨量不够,祝嘉则调整笔锋,另行起笔,涩笔逆写,完成竖画,显现碑派书法“宁支离毋轻滑”的拙趣感观。整件作品行如泉注、止如山安,运笔似逆水行舟,筋骨血肉俱在其中,充分展现书作气满雄厚的风格特色。

祝嘉 行书 《临颜真卿〈古柏行〉》轴(部分)

(二)涩进须用逆势

祝嘉言:“古人论书,重在‘涩’字,涩也就是多停留的意思,涩进又必须用逆势。”[13]下笔方向有两种,一种为顺向起笔,即方切落笔入纸;一种为逆向起笔,即圆转落笔入纸,下笔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祝嘉“碑体行书”多融合篆隶用笔,以逆向起笔为主,顺向起笔为辅,运笔时逆锋顶纸运笔,笔毫敛聚其中,内存筋骨,点画中实不虚,极具浑厚苍茫之美。笔势中的起笔很关键,无论是首笔挥运还是上下字之连带,起笔对一个字的内部其他笔画形态、质量乃至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与呼应都有着重大影响。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14]祝嘉坚持笔心常在点画之中的运笔方式,反对偏锋,认为:“用笔锋一侧划过纸面的笔势,这样的笔画内蕴不足,既平又匀,气息单薄且无生机。”[15]其书作的起笔处,常在纸面做上下摆动,以求蓄力出势,以涩逆中锋行笔。观其书法,多数作品都呈现出雄厚、气满的艺术面貌。

祝嘉 行书 临《大雅集右军书断碑》横幅

(三)无笔不断

祝嘉言:“六朝书常用逆势涩进,步步停顿,所以有‘无笔不断’之说。步步停顿,笔笔用逆,逆故能涩,好像连短画为长画似的,所以长而能劲,不会成为强弩之末了。”[16]祝嘉将对碑学技法的认知融入创作实践,不仅在一笔中追求“以涩逆进”的金石气,更在笔画间体现笔势的呼应承接,其“碑体行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断为连。这与其追求苍、涩、劲的丑拙碑学审美观互为表里。如临颜真卿《古柏行》局部中的“寒”字,充分体现祝嘉的运笔特点。笔墨从上一“出”字的浓墨处顺应下来,“寒”字宝盖完成后,笔里含墨量明显不够,下面三横书写速度放缓,第一笔横画起笔出现分叉后根据毛笔自身弹性调整锋面重新蓄力,完成第一、二横。二、三横本可以加快节奏感,连带完成书写,但祝嘉以断为连,第三横处重新切笔完成笔画。三横笔势均左低右高,形成墨块堆积,体现笔势趋向的一致性。仔细体味,可以感觉出祝嘉虽笔笔断开,但笔意却是相连的。观其书作,点画之间的断连关系往往按一定的结构规律在进行,加之其秉持持续性书写的理念,因此,大部分作品均体现气脉相连、“力足气满”的特点。

(四)应直反曲与应曲反直

从书法审美风格上讲,康有为认为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重沉着”[17]。圆笔具有轻灵之姿,但笔力不到者易致流滑软媚,这正是书法上最常见的一大弊病。对此,祝嘉认为:“用笔若是处处浮滑,则非直不可。涩则处处停顿,其势不能不曲。”[18]可见,真正优秀的书作外在应具有劲健浑厚的形式美感,内在应具有笔势、体势连贯回互,自然生命律动的特征。诚如祝嘉批判时人书法所言:“外形应直反曲,画内应曲反直,凋疏薄弱,毫无神气,怎能称其为书呢?”[19]针对这一弊端,祝嘉认为可多练习方笔,以去浮滑薄弱之病。《行修理得》五言联是祝嘉94岁高龄书写的作品,兼备圆笔“浑劲”与方笔“雄浑”之意,结字欹侧有度,字态生动,富于变化,体现寓动于静的审美感观,字里行间反映出祝嘉历尽沧桑后平淡安然的艺术心境。静是一种无拘无碍、自由无为的生命体验,正所谓:“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20]其内在笔势往来似打太极拳,心绪宁静,步态沉稳,于一招一式中拿捏节奏的快慢,体味外在悠然慢动作下的内在蓄力与生发。观此佳作,如“行”字,看似字势欹侧,但笔势沉稳、落墨从容,左侧“彳”笔势节奏紧凑,右侧“亍”一、二横断开,第二横画在转折处逆锋上顶,利用笔毫弹性蓄势翻绕折笔而下,用尽“万毫齐铺”之力,以“鹰隼攫拏”之速行笔向下。墨色枯湿并用,笔势忽紧忽松,体现了活泼的动势美。通篇用笔亦方亦圆,既有抒发性情、笔势沉稳又灵动的字,如“则”“心”“安”,又有结体理性却不失欹侧、笔势稳健苍劲的字,如“理”“而”。祝嘉晚年书作,很符合“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蕴,以圆为方”[21]的审美蕴藉,他在技近乎道的艺术道路上穷尽一生心力苦苦探索,最终从外在“形式构成”到内在的精神底蕴都自然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二、碑体行书“气足神全”的体势

张天弓认为“‘体势’与‘笔势’有别,‘体势’与字形结构有关且能突出字迹形体的动势”[22]。虞世南将书法字形归为相向与相背两种结字规律,也即外拓与内两种形态。所谓外拓,即笔意、体势向外开张,作品往往更具“风神散逸”之姿,易于抒发情感。所谓内,即笔意向内收敛,作品往往更具险峻奇绝、庄重典雅之美。祝嘉“碑体行书”兼具两种体势特点,且无不和谐统一,印证了其“气足神全,则全字相生,处处相照应,顾盼生姿,十分调和,也就不觉其不相同了”[23]的书学观点。

(一)相向与相背

沙孟海将北碑结体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24]两个类型,认为“斜画”“平画”是指笔画平斜角度问题,而“紧结”与“宽结”则谈论的是字的结构宽、紧的问题。如祝嘉临《大雅集右军书断碑》,书作以内为主、外拓为辅,能明显看出受《张猛龙碑》影响颇深,总体呈斜画紧结之态,单字右肩高耸,字形上紧下松,撇画自然伸展,极具书写意味。同时,用笔兼方带圆,笔力挺劲,精神饱满,明显能感受到祝嘉对北碑结字的熟练把握及其对碑刻雄浑、壮美风格的自觉追求。

祝嘉20世纪50年代写给日本书法家伊藤东海先生的信札,用笔跳跃,结字跌宕洒脱,粗细对比鲜明,整体富有张力。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认为:“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25]据此可以窥见祝嘉与相交数十年的知己通信时的喜悦心情。

祝嘉 行书 《行修理得》联

从单字看,“读”“谬”两字,空间疏朗开阔,其所处的位置与上下字之间形成鲜明的开合、虚实关系。正是从这样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中,字的动静与力量的大小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祝嘉早年师法颜真卿、何绍基,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祝嘉对古人的继承,特别是“阁”“阅”两字的横折钩的笔意,极似何绍基晚年带有提按波折的外拓笔法。这种自然含蓄的提按变化体现了祝嘉对碑刻残泐的“金石气”的辩证审美追求。

(二)伸缩有度与疏密并施

伸缩关乎笔画长短,疏密影响字体的内部空间。在书法中,每个字的内部通过伸缩变化体现空间疏密对比。祝嘉认为:“六朝碑结构多密,也常常疏密并施。……左右上下善相照应,神气满足,是不会觉其疏的。密至于不透风,但仍然宽绰有余,其妙就在于此。”[26]他的书作正体现出这种疏密相称的美感。祝嘉80岁所写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笔力遒劲,点画扎实,字字独立,浓墨渴笔挥洒淋漓,整体既含蓄又浑穆。作品中的“蹄”“声”“如”等字中“长枪大戟”式的长画,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连贯的气息,更体现出祝嘉依靠长期艰苦的艺术探索对作品整体的把控感。连续书写的“真”“如”“铁”“而”“今”“迈”等字,字势总体伸张,节奏明快,用笔跳跃,连带流畅,紧接着“步”“从”“头”“越”用笔加重,墨色堆积,与邻行的“声”字形成呼应,既避免相近位置笔画分量的均等感产生的气闷,又能体现墨色错位造成的厚重感。

结语

当代书法已从古代的实用兼艺术转变为纯艺术创作与研究,作为展厅里的视觉图像被人们欣赏、消费,“形式构成”自然成了当代书法最重要的议题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书法形式即是书法内容”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形式构成中的“势”的探索逐渐多样化。祝嘉作为跨越晚清、民国、当代三个时期的书家,其学书历程极具纵深感和丰富性。其行书融入篆、隶、魏碑笔意,后又注入章草意蕴,形成气满、雄厚的“碑体行书”面貌,与一些碑派书家惯于描头画角的习惯迥异。祝嘉自然的书写性创作,更加强调由形入神的艺术学习过程,无论从风格的拓展方面还是对意境的提升方面,都为当代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从微观看,其作品中的各种笔势、体势,以及生命情感的意象,对当代书法审美与认知大有裨益。

当代书法更重视作品外在的点画、字组、笔法、墨法的组合重构,甚至将形式美等同于书法艺术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作品的造型性,以期形成独特的、兼具笔墨意趣的抽象审美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对话。这是未来书法发展的一种潮流,这种现象不可谓不好,但书法归根结底是传统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不应过度,内心涵养与阅历同样重要。祝嘉的书法作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感价值融入其中,其外在呈现形式与文本内容的选择通常比较统一,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真实可观,这对于当今艺术的品读与创作文本的选择亦有启发。

祝嘉 行书 节临 《出师颂》轴

注释:

[1]黄惇.康乾时期的扬州书坛、扬州八怪与徽商[J].中国书法,1997(5):49.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33—134.

[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南京:东南大学,2005:81.

[4]老子.道德经[M].徐澍,刘浩,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40.

[5]舒新城.辞海[M].上海:中华书局,1936:431.

[6]蔡邕.九势[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7]蔡邕.九势[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8]祝嘉.怎样写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31.

[9]祝嘉.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疏证[M].成都:巴蜀书社,1989:6.

[10]祝嘉.怎样写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9.

[11]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G]//上海书画出版社.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184.

[12]孙过庭.书谱[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0.

[13]祝嘉.书学论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1982;59.

[14]姜夔.续书谱[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5.

[15]祝嘉.书学论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1982:7.

[16]祝嘉.书学论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1982:180.

[17]康有为.广艺舟双楫[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43.

[18]祝嘉.书法罪言[M].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5:12.

[19]祝嘉.书法罪言[M].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5:13.

[20]陈永.庄子素解[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275.

[2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53.

[22]张天弓.斜画紧结”的审美分析—书法“体势”审美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书法,2017(17):148.

[23]祝嘉.书学论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1982:120.

[24]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223.

[25]马国权.沈尹默论书丛稿[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1:76.

[26]祝嘉.书学论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1982:229.

猜你喜欢

行书书画出版社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小小书画廓
石油工业出版社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