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精神:化学启蒙教育的循证与追问

2022-07-13黄丹

化学教与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探究实验科学精神

黄丹

摘要:化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坚毅专注、质疑求证、纠错批判的科学精神。本研究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渗透和浸润,彰显化学启蒙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关键词:化学启蒙教育;科学精神;探究实验;氧气含量测定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7-0083-05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7.021

化学启蒙教育,是一个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化学学科能够启蒙孩子哪些素养?化学启蒙教育对科学精神的涵育有何深远影响?科学精神对于14、15周岁少年的价值何在?本文将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案例作一些探索。

一、提出问题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教学中,师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用氧气传感器可以便捷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误差大且有污染,还有必要做吗?其实,像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大家都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还有必要做“那两个演示实验”吗?“物质的分散”教学中,“氯化钠、高锰酸钾、泥沙溶于水”这个实验,还有必要演示吗?等等。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已有結论”的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学者和学习者,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化学实验的功能,这一点,在化学启蒙教育中尤其值得深思,也更值得追问。化学启蒙的意义在于启发孩子“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在于“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于“好奇地专注于实验的所有细节”,在于“激活孩子的惊诧感”。

二、关于化学启蒙教育与科学精神

1.化学启蒙教育

化学启蒙教育,是在化学学科学习中实施的“启蒙的科学教育”。因此,从学段上看,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宜从初中入门开始。化学启蒙教育从“人是如何学习的”来看,当从激发好奇心和激活求知欲入手;从“实施方案”来看,宜从“化学实验”和“综合阅读”方面着手;化学启蒙教育主要应指向化学思维、化学实验方法和化学思想渗透等。这里顺便说一下,化学启蒙教育与化学启蒙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侧重于每个儿童进行化学学科学习的方法论视角,后者则是面向“人类对化学学科的科学认知、理解和应用”。

2.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有人认为,所有今天已经知道是不正确的东西,都应该被排除在“科学”之外,但这种想法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因为这将导致科学完全失去自身的历史。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梯,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正确的”或“不够正确”[1]。所以科学精神主要指理性求真的实证精神、质疑纠错的批判精神、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精神的涵育实践

1.培养专注和坚毅精神

美国积极心理学硕士卡洛琳·亚当斯·米勒(Caro⁃ line Adams Miller)提出坚毅的定义:“充满热情地追求艰难目标,那些目标使人感到敬畏和鼓舞,激励人们变得更优秀,在情感上更加丰盈,勇于承担风险,并且过上他们最好的生活。”[2]现如今的爷爷奶奶包括爸爸妈妈对孩子大包大揽、温柔呵护,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导致孩子在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容易受伤,缺少责任感,脆弱和自恋,缺乏挑战困难的动力和勇气,缺乏坚毅品质,而科学精神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坚毅精神。

笔者选取化学史料——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进行教学。

【实验1】实验装置见图1[3]。

在曲颈瓶中加热4盎司汞,玻璃钟罩及曲颈瓶中空气体积约为50立方英寸。加热第1天,瓶中的汞不断蒸发,以微滴的形式覆盖了整个器皿内表面;第2 天,瓶中汞表面出现红色粉末,随后,不断增加。12天后,红色粉末不再增加。此时,停止加热,结束实验。使装置冷却至实验前,经测量,空气的体积为42立方英寸。

【实验2】将瓶中的汞表面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其质量为45格令。将这45格令的红色粉末置于一个小的曲颈瓶,并将曲颈瓶与一个易于收集气体或液体的装置相连,加热曲颈瓶,最终得到41.5格令的汞和8立方英寸的某种气体。炭等物质在这种气体中燃烧远比空气中燃烧剧烈。

【实验3】拉瓦锡将得到的8立方英寸的氧气加入到实验1 中剩下的42立方英寸空气中,发现得到的混合气体的性质几乎与空气相同。

(注:盎司、格令为英制质量单位。1盎司=437.5格令)

【师】提问:拉瓦锡能够连续加热12天,你能为了一个实验,操作并观察12天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后提出:拉瓦锡专注和坚毅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还提出曲颈瓶中的汞过量的污染问题。

【师】拉瓦锡为什么要将红色氧化汞再加热,“还原出原来的空气”,这样做实验的思维特质是什么?……

【生】学生交流讨论,大多数学生提出:拉瓦锡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同学提到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拉瓦锡的空气组成还原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检验、可重复、多证据视角。从思维特质来看,就是严谨性和深刻性,以及从定性走向定量是科学的必然趋向。

化学史料:拉瓦锡描述煅烧汞灰的制备过程的艰辛。

汞甚至在畅通的空气中都难以氧化,在化学实验室里,这个过程通常在一个长径卵形瓶中进行,该卵形瓶有非常扁平的瓶体和非常长的瓶颈,此器皿通常被称为波义耳巢,导入的汞量足以盖住瓶底,将其置于沙浴之中,沙浴保持着持续的热使汞沸腾,用五个或六个类似的长颈卵形瓶连续这种操作几个月,不时的更新汞,最后得到几盎司红色氧化物,此装置极缓慢极不方便是由于不充分更换空气,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与外部空气的循环过于流畅,就会夺走蒸汽状态的汞,以致容器中几天之内都不会留下任何东西[4]。

【师】读完这段史料,你有什么感想?

【生】师生交流:多数学生都被化学家专注科学实验的艰辛和热情所感动,决心向拉瓦锡学习。

【师】科学家做研究向来都离不开专注,他们沉浸于探索未知世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专注和坚毅品质培养的问卷调查表】具体内容如表1。

基于問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化学对学生的坚毅和专注品格的训练养成效果显著。空气组成化学史的教学,抓住学生追根溯源的天性,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也让同学体会到科研的严谨和艰辛,体会坚毅专注的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维持初学者对化学好奇心的重要支柱,开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式。

2.培养质疑和求实精神

怀疑,就是对已经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持不同态度的心理状态。“怀疑”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很不相同的意思,一指猜疑,一指不相信。科学精神的“怀疑”指的是不相信,确切地说是不轻信。

科学的怀疑精神始于古希腊。当时的怀疑论者被称为Skeptikos,意思是“探究者”。他们反对教条主义,对于各种说教、理论首先持怀疑态度,然后去分析、判断、推理,最后确定其真伪。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5]

【师】为了避免汞中毒,教材中改用红磷代替汞,但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且实验成功率低,误差大。可以用什么物质来代替红磷呢?

【生】木炭燃烧、蜡烛燃烧。

【师】木炭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气体,压强变化如何?

【生】学生交流讨论后提出:不可以,没有水进入广口瓶,因为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学生实验:

实验操作: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盛有水的小盆里,滴入几滴色素,将锥形瓶倒扣在蜡烛上。

实验现象:见图2,蜡烛慢慢熄灭,水进入锥形瓶,液面没有上升五分之一,但是水确实进入了锥形瓶。

【师】实验的实际结果比标准答案要复杂得多,进入锥形瓶中水的量,受瓶内空气热膨胀程度、蜡烛的长短、蜡烛燃烧的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用木炭或蜡烛代替红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6]。

师生一起做实验,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更是在于发现和讨论。一个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切实可行,必须要在“执行”环节中去验证、去鉴别。施一公院士说: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

学生质疑和求实精神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创设探究、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精神的保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精神的关键。

3.培养纠错的耐挫精神

耐挫力包含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两个方面。容忍力就是不肯退让的一种心理力量,一个人若能容忍挫折,就一定会提高耐挫力的水平。但容忍力是消极的。挫折超越力是摆脱挫折、积极进取的一种心理力量,是积极的。当遭受挫折时,不能单纯容忍,应当面对困难,保持希望、树立信心,化消极为积极。它体现着一个人健康、成熟的心态。爱迪生做了6000多次实验发明了灯泡,居里夫人用4年时间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0.1克的镭。科学实验就是不断纠错、不断改进的过程,耐挫力是科学精神中必不可缺的。

【师】铁丝能否代替红磷做实验呢?

【生】有的学生回答不可以,理由是铁丝在空气中点不燃,有的学生回答说可以,因为铁生锈会消耗氧气。

学生实验:

实验操作:把一团用盐水浸过的铁丝放在圆底烧瓶里,用双孔橡皮塞塞紧,接一个盛水的大烧杯[7]。

实验现象:一周后,看到银白色铁丝上出现红色物质,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圆底烧杯;一个月后,液面上升如图3所示。

【师】铁丝实验不成功,原因是复杂的。实验受条件限制,条件不同,现象、产物会不同。

【生】把铁丝改成铁粉呢?

学生实验:

实验操作:把铁粉用食盐水浸湿,用氧气传感仪检测耗氧量。

实验现象:耗时45 min,耗氧量不到1%。如图4。

【师】实验再次失败,是继续改进实验还是放弃?

【生】不放弃,查阅资料,继续改进。

学生实验:

实验操作:先将2张滤纸放入氧气传感器配套容器中,用胶头滴管吸取浓食盐水浸湿滤纸,将滤纸紧贴瓶壁,将事先称好的2 g还原铁粉和2.5 g 活性炭粉混合均匀倒入氧气传感器配套容器中,使混合物均匀附着在配套容器的瓶内壁,旋紧氧气传感器配套容器的胶塞,采集数据(见图5、图6)[ 8]。

实验分析:从曲线变化看,该实验在5 min 之内,含氧量下降大约12%,1 h不到,氧气残留量为0.43%。

实验结论:可以用铁粉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误差小,无污染。

该实验师生反复做30多次,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符合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但该实验还有问题,做这个实验用的是颗粒状的活性炭,研磨成粉末,活性炭粉研磨得越细,实验效果越好,但研磨耗时费力,学生提出:能否用现成的活性炭粉呢?我们改成网购的活性炭粉、木炭粉做实验,但实验现象没有出现,至今没找到原因。

师生坚持做实验,面对失败不放弃,在一次次失败的纠错中,锻炼了耐挫力,培养了耐挫精神。耐挫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多次失败后,坚决不放弃的过程中产生的。

4.培养严谨的实证精神

严谨,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今天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精确精准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普通人的要求[9]。

实证,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结论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不作伪并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实证精神就是科学探究或者生活中,都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和思想。实证,是不能靠主观來判断,能够重复,能够被别人独立验证。

【师】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绿色环保是化学永恒的追求,做完实验后的木炭、生锈的铁粉和氯化钠该如何处理呢?

【生】分离回收,将混合物溶解过滤干燥。【师】滤纸上的滤渣中是否混有氯化钠?【生】可能会有。

教师演示实验,洗涤滤渣三次,测量洗涤液的电导率,数据分别是:1000μS/cm,790μS/cm,70μS/cm,用蒸馏水做空白对照实验,数据是60μS/cm。(实验数据受电导率传感器校准的影响和蒸馏水纯度的影响。)

从三次洗涤液和蒸馏水的电导率数据对比中,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和实证性,同时从定性到定量认识了化学。教师结合教材上的拓展视野部分——稀有气体的发现,瑞利在研究氮气密度时没有放过微小的差异,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发现了氩气。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是从细微之处的改变开始的。唯有具备严谨求实的态度,才有可能在别人忽略的方面,有全新的认识、理解和发现。

四、结语

化学启蒙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的热情,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在具体的、反复的实践中落实的。

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如《拉瓦锡》《居里夫人》《门捷列夫》《波义耳》;环保类书籍,如《寂静的春天》《大地回心》等,激发学生萌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精神的内核在于“求真”,人文精神的内核在于“求善”[5]。在化学启蒙教学中,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复合型人才,体现知识服务于人类的科学精神,可进一步彰显化学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科学反思:两种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5.

[2] 卡洛琳·亚当斯·米勒.坚毅[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

[3] 李斌,李继良.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到学生学习活动——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空气”教学[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3):54.

[4] 冯翔,袁江洋.批判性实验:拉瓦锡化学革命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0.

[5] 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6] 许小忠,陈和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与反思[J]. 化学教学,2008(4):14.

[7] 王祖浩.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8] 徐泓,夏建华,盛恩宏.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5):70-72.

[9] 李春蕾.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M]. 上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9:44.

猜你喜欢

探究实验科学精神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智能力
气泡的速度探究实验的改进研究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实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