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2016-12-17沈浩峰
沈浩峰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特别在复习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三的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复习课上的热情“燃烧”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题式实验;探究实验;补充实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69-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名初三化学老师,笔者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现: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实验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比较低下。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意愿,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
一、设计探究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充当着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不懂得如何主动探索知识,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第七章酸碱盐一直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初高中衔接的一个关键点。复习课一直是让老师感觉比较头痛的课,如果只是炒冷饭式的复习,学生会觉得毫无新意,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当然大打折扣,加深难度和适当拓展知识点复习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当复习到“酸碱盐性质之酸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一般先概括地复习一下知识点,强调酸能与某些盐反应,其中碳酸盐一般都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然后设计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来探究并发现问题:学生分成A、B两组,按右图分别用稀盐酸和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去检验。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A组和B组中都有气泡产生,且B组中气泡产生速度明显要快得多【因为液体药品较多,且反应过于剧烈,一会儿后B装置中液体混着气体一起进入右边试管中】;右侧的澄清石灰水中,A组中变浑浊了,B组中稍有混浊但马上变清。我马上适时地抛出问题:都是用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A组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而B组中石灰水没有浑浊?究竟是谁在其中“捣了鬼”?
这个问题一抛出,在学生中立刻炸开了锅,他们积极思考并踊跃举手回答。经过讨论,大家最后觉得“可能石灰水变质了”“可能和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关”这两个观点可能性最大。我并没有立即否定哪个答案,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怀疑石灰水变质,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于是,B组学生取了一点石灰水在试管中,拿起玻璃管往石灰水中吹气,结果发现石灰水能变浑浊。这样学生就了解到,B组在实验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可能和浓盐酸的挥发性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我继续带着学生一起分析,B装置中从反应容器中出来的有盐酸和CO2,它们一起进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时,两者都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但是根据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氢氧化钙在与盐酸反应,而没有和CO2反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和酸性氧化物一起与碱进行反应时,酸与碱优先进行反应。
紧接着,我马上又抛出一题,让学生思考:
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质量关系,符合下图曲线描述的是
A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B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稀盐酸
D铜和锌的混合物粉末稀盐酸
学生根据上面得到的结论,经过分析,很快就选择出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次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复习课中适时地引入探究性的实验,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探寻答案,学生在复习课上的热情会比较高涨,课堂有效性也可以得到提升。
【古人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设计习题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习题,是复习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迁移之后,总会设计几道试题进行反馈练习。实践证明,长期采用单一的“讲练”复习模式,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尝试了“边实验边复习”的模式,借助实验将知识点的复习、迁移融入到习题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复习第二章催化剂概念的时候,我先给出一道习题,让学生自己考虑。
“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是否也可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我先让学生思考这道题目。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开始领着学生一起复习催化剂的概念:改变反应速度、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很多学生跟着我的思路复习之后基本都能正确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迅速地抛出一个问题:“除了石块、二氧化锰之外,其他物质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我们自己来做个实验吧!”于是,学生用实验台上事先帮他们准备好的氧化铜、氧化铁药品进行了实验。当我问氧化铜和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时,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能!”少数同学则迟疑一下之后回答:“不能确定!”之后也有不少同学改口:“对,不能确定!”我马上请一位后来改口的学生回答:“为什么是不能确定呢?怎样才能确定氧化铜和氧化铁可以做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呢?”学生根据前面复习过的知识,马上就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藉此,我也强调了一句:从这次习题和实验中我们发现,对于同一个反应,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催化剂。有些物质在某些反应中是反应物,而在另一些反应中可能就是催化剂,如氧化铜、氧化铁等。
通过这次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复习课中适时地改变复习策略,通过实验将知识点和习题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对复习课的热情在习题中燃烧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斯宾瑟: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三、设计补充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面对复习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怎么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寻者,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呢?
在第二轮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专题复习之时,我先让学生齐声朗读了课本上的一句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读完这句话,我照例强调了一下两个地方:①强置换弱;②盐溶液。之后我话锋一转,提醒到:“课本上写一般情况下,有没有其他情况可能呢?”于是,我针对强调的这两个地方,补充了两个实验:
1.钠与蒸馏水、硫酸铜溶液分别反应
【实验器材】 烧杯、镊子、滤纸、小刀
【实验药品】 硫酸铜溶液(稀)、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为了让学生对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过程能有直观地感受,且能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来进行探究,我做了两个选择:①将整个实验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完成,以便于全体学生能观察仔细;②设计钠与蒸馏水和硫酸铜溶液分别反应来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发现课本的中“一般”这两个字中还是“暗藏玄机”的。我也适时地抛出两个问题:“①为何铁与硫酸铜反应就能置换出铜,而钠就不能置换出铜?那么处于钠与铁之间的金属是否都能置换出铜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②课本那句话中强调一般是盐溶液,如果不是盐溶液行吗?”
2.铝热反应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圈)、纸漏斗、蒸发皿(铺满砂)、酒精灯、火柴、木条、坩埚钳
【实验药品】 铝粉、氯酸钾、氧化铁粉末、磁铁、打磨过的镁条
根据这个反应现象非常激烈的实验,学生发现:金属的置换不一定在溶液中进行,固体之间也可以进行金属之间的置换。
通过这次的尝试,我发现在复习课中适时地引入补充性的实验,可以将已有知识点复习的同时进行拓展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对复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特别在复习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化学这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主观能动性、直观性,让实验说话。新课标客观上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仍有待于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拓展实验教学的实施手段及空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