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训练,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2022-07-13李凤胜
李凤胜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线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实施有效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巧妙切入,寻找“语文味”
有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理解课文,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切入点,围绕切入点开展教学,给学生铺设一个台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語文上册课文《将相和》,题目中的“和”是题眼,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教师应当把“和”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和”字来展开教学。文章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于是我采用了逆推的方法,首先抛出问题“将相为什么不和”,打破了从课文开头学起的老路子,把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引向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接着抓住问题“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着口才获得赵王重用的”,自然导向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第一、二部分,可以对蔺相如产生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的形象,廉颇的说法自然不成立。最后让学生讨论“将相两人是怎样和好的”,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本课从“和”字切入,巧妙设计三个问题,这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使课堂自成一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
二、圈画批注,领悟“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圈点勾画,积极批注,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才能使学生读有所得,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触动心灵的词语,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下来。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语言描写:“‘岸英!岸英!’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又如动作描写:“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再如神态描写:“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学生圈点勾画,写感想式批注,能够体会到毛主席的宽广胸襟和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从而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提高了理解能力。
三、辨析词语,感知“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仔细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不断增强语感。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中“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抓住“展示”“颤动”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对“展示”与“显示”、“颤动”与“抖动”进行比较,仔细辨析,反复推敲,引导学生体会“颤动”“展示”的表达效果。“展示”指清楚明显地表现出来,能突出榕树生命力的旺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榕树的生机勃勃。通过辨析,学生品出了用词的精妙,咀嚼出了其中的韵味,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朗读训练,展现“语文味”
对于描写精彩的课文,教师应该以朗读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自由朗读、对读、默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比如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小艇的样子和特点,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品味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出自己对小艇的喜爱。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威尼斯小艇的美”,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五、以读带写,释放“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教师在进行读写训练时,要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有效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刷子李》一文在写法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细节描写,二是正面描写,三是侧面描写。在本课教学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为你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写一段话,并介绍给其他同学。要求:1.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或绝处;2.有侧面烘托描写;3.语言形象、生动;4.不超过200字。通过小练笔,学生熟练地将本课学到的三种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练笔中去,有效地实现了读写结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只有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洋溢着独有的魅力,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