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薄壳山核桃低产林成因及改造技术
2022-07-13游世宏戴羚张诗峰徐奎源
游世宏 戴羚 张诗峰 徐奎源
摘 要:通过对建德地区薄壳山核桃果用低产林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及时更新主栽品种、合理配置授粉品种、林下套种茶叶等一系列的改造技术措施,以提高薄壳山核桃果用林的产量及效益,为薄壳山核桃果用低产林的科学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林下套种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1-0051-03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K. Koch)是优质干果和高档食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其坚果果大壳薄,出仁率高(50%~70%),取仁容易,核仁肥厚,味香甜,营养丰富。核仁含蛋白质11.4g/100g,脂肪74.4g/100g,碳水化合物10.7g/100g,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对人体有益的各种氨基酸,具有温肠补肾、止咳润肺、补血养颜、健脑益智等功效。其油脂含量达70%以上,优于油茶的44%,核桃的60%和文冠果的5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7%,优于茶油的91%,核桃油的89%,花生油的82%,棉籽油的70%,豆油的86%,玉米油的86%,其中油酸含量达61.4%~83%,接近橄榄油的65%~85%;亚麻酸含量0.85%~2.1%,高于橄榄油和茶油,是上等的烹调用油和冷餐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的转变,薄壳山核桃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功效,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薄壳山核桃坚果在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全国各地掀起了种植薄壳山核桃果用林的热潮,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种植总面积达80000hm2。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品種选择不当,授粉品种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很多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低、品质差、大小年明显、光长树不结果的低产林,严重制约着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快低产林的改造,对于促进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建德市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建德市是全国最早种植推广薄壳山核桃果用林的县市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建德市在浙江省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林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薄壳山核桃协作组的帮助下,从国内外引进了‘马汉’等优良品种,在建德林场的薄壳山核桃林内进行了高接换种栽培试验,嫁接后6年的平均产量达到2250~3000kg/hm2[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帮助下,突破了规模化扩繁技术瓶颈,并在良种选育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截至目前,共建立了品种园2个,收集国内外优良品系127个,其中36个优良品系已进行无性系测验阶段,累计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果用林667hm2,最高年产量50t,产值300万元,主要分布在三都镇、梅城镇、大洋镇、莲花镇、乾潭镇、更楼镇等10多个乡镇,其中,530hm2为2001—2013年种植的以‘马汉’为主栽品种的果用林,主要授粉配置品种为‘威斯顿’,栽培林地以山坡地为主,少量大田。虽然少数以‘马汉’为主栽品种的果用林经过高位改接授粉品种或人工授粉,最高产量可达2627.1kg/hm2,但由于‘马汉’品种生长结实对季节性水分的要求极高,且易遭受黑斑病等病虫害危害,造成95%以上果用林基地长期低产,种植户基本无经济收益,管理积极性不高,致使目前80%以上果用林基地管理粗放或处于半荒芜状态,严重影响到薄壳山核桃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 薄壳山核桃低产林的类型及成因
2.1 立地贫瘠 该类型低产林通常立地条件较差,土厚较薄、沙性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光照不足,不能满足‘马汉’品种正常生长及开花结实对光照、水肥的需求,通常林相不整齐、大小不一,开花少结果少,果实饱满度差。
2.2 授粉品种配置不合理 该类型低产林的低产原因是因为‘马汉’品种属于雌先型,雌花的花期比雄花的早5~7d,基本不能自花授粉,种植时授粉品种配置不当,花期不遇,如2002年种植以‘马汉’为主栽品种的果用林,当时确定的授粉品种为‘威斯顿’,5~6年后‘威斯顿’开花时才发现雄花赶不上‘马汉’雌花的花期,薄壳山核桃林通常只开花不结果。
2.3 栽培密度过大 该类型低产林通常种植密度过大,后期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如2002—2012年种植以‘马汉’为主栽品种的果用林,当时种植株行距大多在5m×(6~7)m,由于‘马汉’品种生长较快,8~10年可基本郁闭,但大多数种植户舍不得疏伐,随着栽培年龄的增长,林分郁闭度太大,林内通风透光条件极差,树冠中下部小枝大部分枯死,基本无结果枝,结实部位仅剩树冠上部部分区域;加之薄壳山核桃种植周期长,投产迟,前期种植户基本无收益,后期管理粗放,引发病虫害严重发生,果实病果虫蛀果多,严重时果仁发黑、味苦,完全失去商品价值。薄壳山核桃林通常落花落果严重,大小年现象极其明显,果实品质差。
2.4 品种自身不足 该类型低产林往往主栽品种本身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生产上难以推广。如建德地区主栽的‘马汉’品种,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之一,在建德林场薄壳山核桃试验林中,嫁接6年产量达2250kg/hm2;但因其对水肥要求极高,依靠自然降水无法满足对生长结实的需求[3],在山地种植试验推广中,大多近20年树龄的林分几乎无产量,经济效益极差,薄壳山核桃林通常光长树不结果。
3 薄壳山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3.1 授粉品种配置不合理型低产林改造
3.1.1 合理配置授粉品种 根据主栽品种‘马汉’雌花可授期,把原配置不当的授粉品种‘威斯顿’等高位换接成‘亚林35’‘波尼’‘卡多’等花期相遇、丰产优质的授粉品种,最好换接成与主栽品种可相互授粉的品种,如‘波尼’等雄先型品种的散粉期与‘马汉’雌花可授期大部分重叠,雌花的可授期与‘马汉’雄花的散粉期大部分重叠,既保证了‘马汉’的充分授粉,又提高了‘波尼’的授粉,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果用林的产量。薄壳山核桃的有效授粉距离为60~90m,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成行配置,比例为(3~4)∶1,山地梯田为(5~6)∶1。
3.1.2 嫁接方法 4月中下旬,采用插皮舌接在树的中上部主干或主枝上进行多头高位嫁接,接口达直径5~10cm时可插入2~4个接穗,高接头数不能少于2~5个,并保留上部树冠作为“抽水枝”,以保证嫁接成活率。
3.1.3 嫁接后管理 嫁接成活后伴随着接穗芽的萌发,砧木上会产生较多生长极其旺盛的萌蘖,若不及时抹除,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接穗成活和生长,因此要及时抹除砧木上的萌蘖,以促进接穗芽的萌发生长。当新梢长到30cm左右时应及时绑缚防风柱,将新梢捆绑在支柱上,以防风折。根据新梢的生长情况和整形要求要进行多次摘心修剪。随着接穗新梢的不断生长,要分期、分批锯除因放水需要保留的上部树冠及中下部骨干枝等竞争枝,为接穗新梢创造最佳生长空间。
3.2 栽培密度过大型低产林改造 合理疏伐,株行距保留10m×(12~14)m,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树势,改善林间结构,使每个单株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大小年”现象发生,使低产林逐步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林分转变。
3.3 品种自身不足型低产林改造
3.3.1 高位换接主栽品种 对主栽品种‘马汉’进行换种,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在其中下部选择4~8个骨干枝高位换接适宜山地栽培的‘亚林64’等优良品种,每个接口插入2~4个接穗,3~5年即可恢复投产。
3.3.2 肥水管理 薄壳山核桃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化肥,提倡根据土壤和叶片的营养分析需求进行配方施肥。幼树以氮肥为主,每年施3次,3月中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每株施尿素(酸性土壤施用)或硫酸铵等生理酸性氮肥(近中性或偏碱性土壤施用)0.2~0.3kg,9—10月施充分腐熟有机肥(农家肥)5~10kg。结果树根据树体大小和产量确定施肥量,并根据挂果量的多少适当增减,按树冠投影面积计算,第1次,速效氮肥0.2kg/m2,第2次,氮、磷、钾三元复合肥0.2kg/m2,第3次,农家肥5kg/m2,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0.3kg/m2。根据树体大小,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幼树采用环状施肥法:沿树冠外缘,挖一条深30~40cm、宽40~50cm的环状施肥沟,将肥料与土壤拌均匀填入沟内,然后覆土;树龄较大的树或结果树采用放射状施肥法:从树冠边缘向树干方向挖4~8条放射状的施肥沟,沟宽20~40cm,深30~40cm,沟深由冠内向冠外逐渐加深,沟挖好后,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填入沟内并覆土,每年施肥沟的位置要变更。
7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薄壳山核桃果实膨大期和灌浆期[4],是薄壳山核桃的需水关键期,必须保证水分供应充足,缺水会造成落果或不饱满,严重时会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并影响花芽分化,影响翌年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重视节水灌溉工作,遇干旱应及时灌水,每隔10~15d灌溉1次。
3.3.4 整形修剪 高接后第2年对选留做骨干枝的枝条,在饱满芽处截1/3,培养延长枝,培养好各级骨干枝,调节各级主侧枝的主从关系,平衡树势,培养树体骨架,迅速扩大樹冠,形成开心形或疏散分层形树形。结果盛期修剪,一是适度短截、回缩骨干枝和结果枝组,控制树冠的横向扩展,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将树冠复盖率控制在80%左右,使枝组更新复壮,紧凑饱满,维持健壮树势;二是在疏除病虫枝和部分细弱势枝、过密枝、重叠枝的同时,对部分着生位置的内膛小枝适当短截更新,充实内膛,防止内膛空虚。
3.3.5 病虫害防治 薄壳山核桃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虫害是黑斑病,其发生较为普遍,严重时会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甚至绝收,并影响翌年的产量。因此,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一经发现病害及时防治,一般情况1~2次杀菌剂喷雾即可有效控制黑斑病的发生。同时,做好清园、封园、合理修剪、选择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控措施[5]。
3.3.6 林下套种白茶 薄壳山核桃主栽品种高位嫁接改造至少要3~5年才能恢复投产,资金投入大,周期较长;林下种植白茶2~3年后可产白茶75kg/hm2,产值9万元,不仅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提高了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前期资金不足问题,实现以短养长,而且薄壳山核桃林还能增加林地的空气湿度和漫射光的比例,有利于林下茶叶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茶树是常绿亚灌木,薄壳山核桃是落叶乔木,林下种植白茶不仅可以为荒凉的冬季增加绿色,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山地中上坡土壤养分[6],保护生态环境。
林下种植白茶技术要点如下:按薄壳山核桃水平种植带进行土壤翻垦平整,施足基肥,一般放入厩肥或饼肥25000kg/hm2左右,开定植沟,深20cm,宽50cm,行距30~40cm,施入肥料后与土充分混合拌匀,选择秋季种植,应在11月中下旬薄壳山核桃落叶后至12月下旬土壤封冻前进行,选择春季种植,应在土壤解冻后,3月上中旬进行,按丛距30cm,每丛2株定植,种植完毕后即压紧土壤浇足定根水,如2年生大苗种植,为防止苗木失水,保证成活率,种植时茶苗应剪去1/3左右枝叶。于每年2月中下旬,春茶前施催芽肥,4月中下旬适当施追肥,10—11月的秋末冬初,在茶树地上部分停滞生长,结合深翻施基肥,基肥以饼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施肥总量控制在有机肥15000kg/hm2、氮肥900kg/hm2、磷肥45kg/hm2、钾肥60kg/hm2。施肥方法为:2行茶树间挖深宽10~20cm施肥沟,将肥料拌均匀后施入,施后及时覆土。每年春茶采收结束后进行适度修剪,培育树冠,复壮茶树。
参考文献
[1]王正加,黄坚钦.薄壳山核桃高效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1-143.
[2]徐永星,蔡建新,吕惠飞,等.建德市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06-108.
[3]张瑞,李永荣,彭方仁.薄壳山核桃品种‘马汉’的栽培适应性及其评价[J].经济林研究,2013,31(2):176-180.
[4]徐奎源,杨先裕,袁紫倩,等.薄壳山核桃‘Mahan’生物学特性及落果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42(2):165-170.
[5]张琴,徐奎源,杨先裕,等.4种药剂防治美国山核桃黑斑病林间药效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19,39(3):74-77.
[6]刘金龙,郑文彪,吴恒祝,等.茶园-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试验初报[J].南方林业科学,2015,43(5):25-28.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局(编号:[2019]90),薄壳山核桃低产林改造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
作者简介:游世宏(1974—),男,浙江建德人,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徐奎源(1963—),男,浙江诸暨人,正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科研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收稿日期: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