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2022-07-13谢文琼
谢文琼
摘 要: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格局发生颠覆式改变,在多媒体技术资源的带动下教师不但大幅度提升了数学基本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也促使学生从中获取多样化的探究体验。这对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非凡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打造智能化、集成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人际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开展高质量的数学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2-004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2.015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的板书和口头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很难有效消解数学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从而加重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理解压力,不利于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与自主探究兴趣的顺利培养。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和初中数学课程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打破上述僵局。信息集成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既能丰富匮乏的数学教学资源,也能驱动学生数学直观想象思维以及模型构建能力的发展,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内化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质量。下面我们就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策略展开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资源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点和缺失环节。这些教学弊病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数学教学效率势必得不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自主探究意识也难以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创新性、集成性、趣味性和智能性,将其引入数学教改体系,是增强数学教学质量的直接、有力措施。经过细致的分析总结,我们将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的必要性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相整合,可以营造趣味化数学教学环境。以往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沿用的板书和口头讲授教学法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得不到满足,探索兴趣势必会弱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最显著的优势就是附带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库以及先进的技术功能,可使数学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营造趣味化数学教学环境,打消学生对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的不良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数学探索热情。
第二,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相整合,可以使数学知识技能的讲授更为直观。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是众所周知的,鉴于初中生数学抽象思维以及直观理解思维有待完善的情况,教师必须致力于直观教学方式的开发,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压力。信息技术多媒体既包含海量情境教学资源,也具备多样化的演示教学技术,因而将其与数学教学相整合可以使数学知识技能的讲授更为直观,从而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需求[1]。
第三,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相整合,有助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型数学探究活动。合作探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以往由于技术资源不足,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成果得不到保证。信息技术多媒体依托优渥的互联网信息和技术资源,将其与数学课程教学相整合,不但能够打造人机交互式的数学教学環境,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型数学探究活动,从而强效锻炼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能力,驱动学生数学素质与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策略
(一)采用多媒体预习微课件,引领学生开展自主预习
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教师要在预习教学的策划和设计上倾注更多精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和习惯,进而对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影响。传统数学预习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对教材资料进行简单浏览和阅读,由于形式欠缺新颖性和趣味性,学生普遍无法对数学预习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致使数学预习目标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微课预习是信息技术多媒体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途径之一,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制作微课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预习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引领学生主动开展自主预习,从而培育和强化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基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数学预习实施流程和方法主要有两项:
第一,教师应该落实数学教材分析,根据课程重要知识点为学生在互联网数据库中搜索相应的预习资料,应用信息化教学软件将这些资料和素材制成多媒体预习微课件。如教师在设计某节数学课程的预习课件时,可以先选择一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作为PPT课件背景板,然后在互联网资源库中搜索和教材知识有关的数学资料并添加到PPT课件中。
第二,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预习活动时,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把预习微课件下载到优盘中,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带回家自主预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为学生预设预习任务,使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开展自主预习。如教师可以根据预习微课件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任务,让学生通过微课件预习发现课程关键知识点,尝试回答和解决问题任务。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微课件预习,在教材中将重要的概念、结论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对教材概要内容的记忆和感知会更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将在微课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自主发现的新问题整理成文字详细记录下来,留待在后续的课堂探究阶段提出和解决,逐步提升自主预习效果。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资源导入新课,点燃学生的数学探索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新课导入环节就是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的主要场景。教师将传统的板书导入和口头导入替换为先进的多媒体导入,不但可以使数学课程主题的揭示更为生动、有趣,也能在数学教学伊始就打造富有智慧科技感的环境,从而彻底点燃学生的数学探索热情。采用多媒体技术资源导入数学新课的策略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资源库中为学生搜集和数学课程知识点有关的趣味谜语,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猜谜游戏。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是以往学过的数学概念结论,直到学生顺利猜出谜语答案、明确数学新课程探究的主要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借助多媒体技术资源创新数学导入形式[2]。
第二,教师可以基于数学概念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在互联网资源库中搜集含有数学现象的动漫资料、影视剧资料以及时事新闻资料。同时,在导入环节,教师要把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并提出“在这些资料中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元素或者现象”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结合数学新课程主题,点明新课学习内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降低数学知识输出的抽象性
数学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的基本特点,这给学生充分内化课程知识点带来较大阻力。要想解决这个教学难题,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信息技术多媒体一来可以图文并茂地呈现数学概念知识,二来多元化的演示教学技术工具也能帮助学生突破视觉和思维的限制,更为立体地感知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加强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教学,降低数学知识输出的抽象性,从而带领学生更为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关键知识点。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為学生演示数学概念知识的变化规律。如在几何图形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电子白板的画笔、制图以及细节展示功能,为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绘制出过往学过的图形,再擦掉图形的某个部分,画出新的边或者角形成新图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设置探究问题:同学们,通过电子白板画图演示,你们能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吗?新图形有哪些基本特征?设置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针对问题展开新旧图形特征比较,归纳总结新图形基本特征以及图形特点的变化规律等等。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上台操作电子白板画笔、控制器放大或者缩小几何图形的细节部分,近距离感受几何图形的外观特征,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操作信息工具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顺利解析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软件为学生开展数学模拟实验演示。如在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合作审题,把题面中可见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等信息认真地罗列在演算纸上。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数量运用模拟技术软件为学生演示应用题的具体内容以及各项条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合作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互动探讨对应的解题公式,最后代入已知条件,计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功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效率。
(四)采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任务,构建人机交互式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鉴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整合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数学教学需求采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信息化教学三者的融合,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构建人机交互式数学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探究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完成数学探究任务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的整合实践路径主要有两条: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软件将数学学习目标、探究流程、基本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部放入一个PPT视频中,向学生播放视频发布探究任务,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PPT视频的指示开展自主学习。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在学生对探究任务的内容或者探究方法理解不到位的时候,可以滑动PPT视频进度条为学生重放相关内容,实施有效的思维点拨和人机互动,直到学生顺利解决数学探究任务。最后,教师可以继续利用PPT视频课件为学生出示标准的探究答案,引导各小组交流反馈探究成果,对比探究结果和课件答案是否存在出入,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和完善能力。
第二,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数学探究任务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多媒体技术工具搜集、查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所需资料,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如在数据统计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布统计内容和目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形式自主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统计内容关键词,查阅下载有关数据资料。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软件将这些数据资料分门别类,根据统计目标制成扇形、折线、条形、半对数线等类型统计图,并读出统计图中的具体数值、占比、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促进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深度整合。
(五)采用多媒体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优化数学教学归纳总结环节
归纳总结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非常适用于引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思维导图为学生梳理和绘制知识脉络。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数学归纳总结形式,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要点高效、长时记忆。
在具体的策略实施上,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程的知识类型、知识量,在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中为学生选择一款合适的导图模板。常用的导图模板类型有圆圈图、气泡图、树状图、桥型图等等,教师可以考虑实际情况甄别采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数学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探究方法和过程、探究结论等填充到思维导图的中心和分支部分,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再次梳理和归纳课程学习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者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查缺补漏和精细讲解,全方位消除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死角。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多媒体思维导图下载到自己的学习优盘中,方便自主复习和日后的数学总复习,提高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落实信息技术多媒体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目标,可以打造趣味化数学教学模式,也能提升数学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开展人机交互式数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采用多媒体预习微课件、开发多媒体技术资源导入新课、进行信息化直观演示教学、设计信息化探究任务以及运用多媒体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促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多层面整合,发展和完善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信息化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延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71.
[2] 李翔.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0):23.
[3] 孙先德.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