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海省地方文化的创新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2022-07-13高莉苹
高莉苹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人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宝贵价值。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本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各地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沉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总和。优秀的地方文化兼收并蓄,历久弥新,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教化育人的道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优秀本土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提炼与思政课教学相契合的文化内容,把优秀的本土文化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思政课有助改进教育引导方式,丰富教育形式,强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感染力。
关键词:地方文化;创新思政课;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58-05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enlighten people's thoughts, edify sentiment, warm the soul, and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valuable valu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local cultur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the total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formed in the long-term common life of the people of all par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is inclusive, enduring and new, contains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ng people, has a powerful educating function, and has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b and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mining, refining and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corresponds to the content of culture,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pattern of "trinity" into the education course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way of education guide, rich forms of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content and education power.
Keywords: local cultur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trinity
一、青海省优秀地方文化资源概述
我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深厚,青海文化是西部少数民族汇集以及新疆与西藏加以融合的一种多元文化。青海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多民族长期的共同劳作、繁衍生息、彼此交融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资源。在这些众多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兼具较高的教育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青海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千百年来青海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生产活动中,團结友爱、和睦共处、相互帮助、并肩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时青海也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多样的宗教文化与多元的民族民俗文化,多民族团结奋进的优良历史传统与建设成果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体现民族团结的“民族团结示范点”,体现独特藏式庄院建筑风格的尖扎“昂拉千户宅院”,集中展示特色民族文化的藏文化馆、青藏博物馆、海西州博物馆等,为打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思想根基。
(二)丰富的民族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青海留下宝贵的红色火种,如以“长征”为主题的果洛州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在这里,红军得到休养生息,也与当地藏族同胞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将共产党民族平等与宗教信仰政策带到这里,同时也将革命的精神火种留在这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感悟“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路军”为主题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对我们全面认识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弘扬红军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青海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两弹一星”精神和柴达木精神以及建设新青海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是奋斗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为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力量之源。
(三)丰硕的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青海省脱贫攻坚也取得决定性成就。青海省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同时作为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青海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创造脱贫攻坚斗争伟大决战的“青海实践”,为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维护“四个意识”提供坚实物质基础。青海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物种基因库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园”的生态地位,然而青海因区域干旱、高原等气候特征,生态十分脆弱。2016年习近平在青海考察用三个“最”评价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再次强调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他指出,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近年青海省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使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了青海贡献,为生态文明观践行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一)内涵概述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指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思政课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借助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三种不同教学形式,进而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教学”为课堂有益补充,以“实践教学”为课堂延伸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青海师范大学基于本校的教学实际通过研究构建青海省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按照高等教育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将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使理论感悟、网络学习与实践体验三者有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认同,进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可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由三个重要的单元构成。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和主阵地,依托青海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沉淀形成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典型案例等,采用课堂探究、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方式融入到课堂讲授之中,把理论知识讲清楚、说明白;再次,以“網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深度挖掘优质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重在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最后,以“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课内实践以各种课堂活动为主,校内实践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主,校外实践注重学生亲临以优秀地方文化为代表的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重在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应用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当前针对思政课教学状况不佳,教学效果堪忧的普遍现状,加强教学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地方优秀文化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教化育人的道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优秀地方文化进课堂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青海师范大学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性地采用青海省优秀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课堂教学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要特征,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依托理论教学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引入文化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网络以“跨越时空局限、信息传输量大、虚拟性隐蔽性强”为优势,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以“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要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切实有效方式,可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误,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可以说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动的关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切实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强的现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致力于挖掘青海省本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特质与实物载体,力图以“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共建共享网络平台”的方式将之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方法革新,以实现地方文化资源向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与大学生相贴近的生动故事、典型案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拉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力反击空洞理论说教带来的民族虚无与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有效实现思政课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促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对青海省本土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挖掘,促进思政课与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的紧密结合,实现从资源优势向教学优势和实践优势的持续深入转化,在此基础上达到“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育人”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帮助大学生由知向行深化,逐步实现知行统一,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其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3. 切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把优秀地方文化有效融入到思政课之中,以便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把主流价值观转化为文化形态来引领学生、滋养学生,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增强思政课的抬头率、吸引力和获得感,切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应用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1. 课堂教学要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有机结合。专题式教学设计就是立足青海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想困惑,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专题式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参与,消除对思政课的疏远与排斥心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整理案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去提炼、挖掘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使之适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旨在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课程教学任务,通过专题式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创新设置为“新使命”“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传承”“法治意识”等专题,既不脱离系统教学又有机结合学生需求有力回应学生普遍关切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困惑问题。
2. 以文化为依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思政课要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去感染人,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必须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征,教学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课堂教学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纯粹的理论说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沦为死记硬背的死知识,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以文化为依托就是要挖掘青海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效纳入教学体系之中。青海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两弹一星”精神和青海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果等文化资源,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教育资源,将它们融入思政课,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讲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识时,引入“两弹一星”研发故事,感悟“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过程,采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勇于担当的气节。
3. 在课程开设中贯穿青海省优秀本土文化资源的内容,灵活根据本校實际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青海省地方优秀本土文化教育辅导读物以及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选修课程等。青海师范大学依托“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计划,创造性开设了多门地方特色课程,如“两弹一星”精神、“一优两高”战略、“四爱三有”主题教育、民族团结等具有青海特色专题教育课程,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二)网络教学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1.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授课。教师精心选择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教学平台与学生适时交流。教师通过精心录制并向学生推送微课视频,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网络直播授课,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问题现场解惑答疑,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讨论交流区与学生就一些困惑、疑点和关切问题适时互动交流,在网络学习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内容时,引入话题“青海人民没有为恶劣自然环境所屈服,用勤劳勇敢智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启发学生思考: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并在交流区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教学以虚拟性、隐蔽性强的优势更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2. 挖掘优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国家精品慕课、各种官方媒体的新闻资讯,如人民日报、青海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媒体上刊登的最新微视频、图片、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时政热点、人物故事、网络公开课、微课等各类资源,根据教学需要精心挑选并适时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采用自主学习、发现式教学法、协作讨论法等方式实现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如在学习强国搜索“两弹一星”精神相关资源就有致敬“两弹一星”元勋的系列纪录视频;评论“两弹一星”精神的相关文章;研发“两弹一星”元勋的人物故事;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时报;讲述“两弹一星”的党员微党课等等诸多关于“两弹一星”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外拓展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的延展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3. 创新网络育人模式,提升网络育人质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加强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创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参与建设全省大中小学校园网站联盟,打造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创作精品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如青海师范大学以全国高校大学生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竞赛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原创优质网络作品,推出的“战疫话成长——打开思政新方式”被评选为优秀作品,并在网上热播。积极组织优秀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学名师等开设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科学设置议题,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打造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
(三)实践教学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1. 有效开展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穿插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旨在让理论知识更有说服力,主要采取课题研讨、案例分析、主题演讲、情境体验、专题辩论、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也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探究等方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分析與思考、讨论与交流,给予学生在课堂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交互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时,开展“读经典原著悟真理”的读书会活动,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等。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开出书单,划出重点,制定计划,分类指导,召开学生读书心得分享会,让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
2. 有力推进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志愿者服务、拍摄微电影、校园采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调查、情景剧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青海师范大学原创话剧《永怀之歌》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主要事迹为内容,以话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再现还原特殊时代背景,生动展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学研之旅、情感之旅和奋斗之旅,奏响了一曲科学攻坚、爱国报国的彪炳史册的壮举。该话剧不仅在校内多次上演,还在全国多所高校巡回演出,现场师生无不为精彩的演出而动容,让大家深切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成长历程,传承前辈们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同时,青海师范大学依托“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开展系列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研学活动。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自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3. 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亲临以优秀地方本土文化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包括图片、 音频、视频、人物讲解等方式的现场教育,近距离接受洗礼和熏陶。如利用假期通过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指导学生深入社区、乡镇、田间地头,开展各种形式的考察、调研、支教、普法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真实情况,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利用周末带领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本土教学基地的现场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各异的体验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青海师范大学依托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进行教学实践。近年陆陆续续开展了红军沟探寻红色文化的足迹、原子城感悟“两弹一星”精神、省美术馆参观感受奋进的青海精神、班彦村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青藏博物馆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直观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加深对国情、省情和民情的了解,优秀的地方文化兼收并蓄,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教化育人的道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优秀本土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提炼与思政课教学相契合的文化内容,把优秀的本土文化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有助改进教育引导方式,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资源,强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砥砺报国志、践行强国行,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EB/OL].[2019-09-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9/t20190916_399352.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政想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6]陈再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4):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