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2022-07-13孙媛媛
摘 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其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美术修养。随着国家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父母的关注。小学美术是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开拓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要从营造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信心、打造美术文化、提高教师水准、科学使用教材与扩大美术空间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孙媛媛(1988—),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银河校区。
我国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故宫和苏州古典园林等,均是世界闻名的;而京剧、剪纸、昆曲、川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成果,是我们民族在智力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1]。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到有效传承。
小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校园美术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又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了解和体验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从而使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非遗传承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其语言表达水平相对薄弱,教师往往忽略其需求和观念,导致美术教学的创造性不足。而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能以一种富有创意、富有表达能力的形式呈现出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于增加了教学素材;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促进其美术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1]。在一定程度上,非遗传承对美术教师具有启示作用,即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自己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靠的是口头传授和親身示范[2]。古人尊师重道,师傅和徒弟往往形影不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师傅言行举止的耳濡目染下,弟子们渐渐掌握工艺的核心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不过,这样的传承方法在当今时代显然是行不通的,很少有人愿意花费一生的时间在某一项技艺上下功夫,而且每个人的领悟能力都不一样,有些人就算苦练一生,也未必能够有所成就。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要,要求相关工作者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其系统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理论化、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可以促使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还能拓宽其影响和推广渠道,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提高小学美育工作水平
把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教育中很有必要。我国的审美教育要求注重审美主体的年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授课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非遗活动,让他们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审美教育具有情感经验和逻辑思考的双重需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美术的培养和应用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逻辑和情感进行发掘和培养。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点,对于美育工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二、非遗传承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前,小学美术课的内容往往是教师让学生模仿作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使他们丧失了对美术课的真正意义的认识,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在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由于小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不够充分,所以如何正确地进行美术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和课堂问题要易于学生理解,促使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其理解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比如在南通非遗——海安勾针技艺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先讲细节,然后用录像演示,让学生知道南通非遗海安勾针技艺所用的材料和基本步骤。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营造充满欢乐的课堂氛围。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利用已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完成创意作品集。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和展览。
(二)提升学生信心,优化学习路径
在美术教育中,学校是将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的重要推手。学校要有组织、有系统地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可以利用书法展、诗歌朗诵比赛、校园广播节目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要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美术专题课程,让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合作,并请家长、民间艺人、社区等协助进行“非遗”教育。在课堂导入、问题设计、范例设计等方面,教师都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将“非遗”的文化和美术教育内涵融合在一起。
比如,“蓝印花布”是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被当作国宝出口到国外。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和技术工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到课堂上进行示范。同时,在教室里播放有关音频和录像,向学生展示与南通蓝花印布有关的歌谣,以及在本地劳动群众中流行的说唱文学、舞台戏等。在对蓝印花布技艺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不同颜色进行染色,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的提升,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打造美术文化,引发文化共鸣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美术教学不仅要注重美术技巧的传授和培养,还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加深学生对美术价值观、艺术内涵、情感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个地区的名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美术教学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例如,南通仿真绣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项目,它起源于清朝,是一种继承传统苏绣的民间技艺,体现着苏绣艺术的平、齐、光、亮等特点。南通仿真绣作品的题材多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其吸收了西洋油画的光、色和亮度的运用技巧,传承我国固有的绣花、绣线技艺,虽然呈现的是西方美术作品,但其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播放相关录像,向他们展示这一技艺背后的文化,引导学生挖掘仿真绣作品中蕴含的美和意义。
(四)提高教师水平,大展教学经纶
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为教师的教学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逐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美术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通过“看、听、读、写”四个渠道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上网搜索资料、访问非遗传承人、参观博物馆等,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看”指教师在现场调查中,加深对非遗美术作品和工艺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课后参观海安花鼓、苍龙舞、罗汉龙、如皋的长青花担、南通的木版年画、南通仿真绣、剪纸(海安剪纸)等具有南通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听”指通过专题讲座和访谈专家等,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和主体文化内涵。比如,对非遗传承者进行访谈或者邀请专家举办非遗讲座,让教师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思考,更好地理解非遗工艺的文化底蕴。“读”指美术教师通过阅读各种文献来提高对当地“非遗”美术的认识和应用。“写”指美术教师在进行有关课题的学习时,不断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以“非遗”为题材的写作,以此对地方非遗文化和其美学形式有充分的认识。
(五)科学使用素材,扩大美术教育空间
小学美术教科书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实例,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学习美术知识。这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教材,同时要加强对教科书以外教学素材的利用[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材料,因而在教学美术中,教师要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合理的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合适的材料实施美术教学。
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本知识与民间传统工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充实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关于皮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传统的剪纸教学相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皮影的美术特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素材进行美术教学,能让课堂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把非遗有关的知识与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既能扩充课本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深入认识,逐步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引导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发掘美,感受美。
当今教育中,全面式和探究式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科定位,走跨越性发展的道路。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视觉文化内涵,既能充实课堂资源,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南通被誉为“木版年画之乡”,当地木版年画别具特色。在小学美术的年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开启一场具有魅力的“南通木板年画之旅”,借助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南通木板年畫的绘、刻、印方法。“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小五子将”“福禄寿喜”等作品会深深吸引学生,加深他们对年画文化的理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课教学结合起来,既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又能让学生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文化底蕴。
结语
美术课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将不同的科目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获得更多知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戴萍.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教学实践思考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72-173.
王彩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0):91-92.
王建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剪纸美术传承与发展[J].天津教育,2019(3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