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策略研究*

2022-07-12陈丽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7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农民工图书馆

陈丽丽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1 引言

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民因城镇化政策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剥离出来,大规模流向城市谋求生存,发展到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农民工总量超2.9亿[1]。当前,中国正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农民工也正向着新型产业工人转型。从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即可看出,农民工问题已经从最初的“饭碗”问题,转变到如今的“发展”问题,两会这个窗口也折射出农民工的境况在“与时俱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想要在城市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近年来我国政策改革和社会进步,国家在户籍制度、就业身份、居住环境、受教育条件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户籍制度所蕴含的身份地位差别有所缩小,但由于路径依赖、制度惯性和观念转变的长期性,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根本的问题就是农民工要从思想观念上接纳城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要素,所以文化认同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趋动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及公益性质,更承担着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的职责。本研究将从农民工视角出发,基于已有研究构建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现实文化障碍,基于此提出精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以助力农民工融入城市,满足其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需求,并进一步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2 农民工城市文化认同情况调研

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文化机构,理应承担起为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在文化认同不充分、身份转型不完全、城市融入不彻底的情况下,本研究将通过调研,以实际数据描述农民工的文化认同情况,提出精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以体现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公民信息权利中的公平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参考社会学家郑晓云对人类文化基本结构的界定[2],通过梳理杜霄璇[3]、黄光学[4]博士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构建了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评价量表,并邀请专家测评该模型,同时征求被试农民工意见。根据专家建议及被试农民工反馈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正,最终形成“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评价量表”。该量表共设计了4个文化维度24个指标,包括精神文化(8个指标)、物质文化(5个指标)、制度文化(4个指标)、行为文化(7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评价量表

2.2 问卷设计及发放

研究团队在梳理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研提纲,结合上文的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评价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就调查问卷初稿向社会学专家、农民工、实证研究专家征求意见,修改调查问卷,形成调查问卷第二稿;随后,抽取一定量的样本,对调查问卷进行测试,并对部分被测试者进行测后访谈,收集填写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最终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基本信息、文化认同情况,共10道客观题目以及基于前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文化认同评价表。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线下发放和线上“问卷星”发放两种方式收集问卷,发放时间为2020年8月至9月,调查样本覆盖各年龄层、各类职业及85%的省份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该群体基本情况,最终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7份。从统计数据来看,本次调研对象男性较多,比例为60.89%;26至50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比85.72%;初中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比为94.38%;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物流配送、居家服务、批发与零售行业,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项目研究团队大部分成员在黑龙江省,所以该省份数据较丰富,其他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西、辽宁、吉林、安徽等数据相当。整体来看,本次调研样本体现的农民工基本情况较为符合《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农民工基本特征,能够真实体现农民工的现实情况。

2.3 信效度检验

为了验证问卷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测试,样本量为50份,并采用SPSSAU对50份预测试问卷进行了信息和结构效度的验证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尤其是态度量表题)的回答可靠性和准确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目前使用较普遍的Cronbach α系数,利用SPSSAU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19,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效度分析。效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尤其是态度量表题)的设计合理性。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通过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释率值、因子载荷系数值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验证出数据的效度水平情况。结果显示,KMO值为0.873,大于0.8,p<0.05,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从侧面反映出效度很好)。

2.4 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置了对文化认同情况调查部分,题目为“根据您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对以下内容做出选择”。该部分设置了24个题目,由农民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分别对在城市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答案,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本研究计算了每个题目的平均分以及每个维度题目的总体平均分,以此来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认同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的均值都不高,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文化认同情况并不是很好,整体认同度偏低,其中精神文化的认同度最低。所有题目的最高分为3.148,最低分为2.382,得分最高的三项按降序排列分别是:“我认为我对城市发展有所贡献”、“虽然生活在城市,接触着城市文化,但我仍然不是城里人”、“我认为城里人都看不起我”;得分最低的三项按升序排列为:“我觉得已经习惯在城市里生活,不习惯家乡的生活方式”、“我会按照城里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我对与自身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太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农民工对于自身价值高度认同,同时又高度否定自己的身份,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更习惯于原生的生活方式。

表2 农民工文化认同情况均值表

3 农民工城市文化认同情况分析

3.1 文化交流受限,自我认同程度不高

在精神文化层面,从调研数据可知,被调查者的自我认同程度不高,其中对于“虽然生活在城市,接触着城市文化,但我仍然不是城里人”一题,有40.52%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31.8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仅有27.6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对于“我认为家乡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使我无法融入城市”一题,有26.7%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37.4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有35.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对于“我对所在城市的文化及风土人情很了解”一题,仅有28.33%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仅有21.07%的被调查者表示“我经常与其他人讲家乡的风土人情”;对于“我认为城里人都看不起我”一题,仅有34.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农民工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里的生活,对自己市民的身份也持不认同的态度,原生生活对其影响比较大;他们对于城市文化了解不多,向其他人展现自己文化的意愿也不强烈,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未被肯定,即使他们认为自己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从这一现实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存在着文化闭塞的现象,缺少文化交流的机会以及接触城市文化的便利条件,使其出现了自我认同比较低的状态。他们在城市文化中无法发声,对于自我文化也不认同,从而陷入城市社会和自己双排斥的境地。

3.2 城市居民垄断物质文化,转变身份不易

在物质文化层面,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于物质文化的认同度也不高。仅有18.74%的被调查者表示有稳定的工作;对于“我对工作带来的相应福利待遇比较满意”一题,持肯定和否定意见的被调查者各占一半,有17.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对于“我对目前的收入比较满意,足以支付我们在城市里的生活花销”一题,有53.1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不足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收入能够支持花销;对于“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能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一题,仅有22.02%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42.3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而35.5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对于“我非常满意我现在的居住条件”一题,仅有19.67%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其中高达39.3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有40.9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对于在城市中的薪资待遇、子女教育、住房都不是很满意。这种情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本质原因是,城市通过“身份”,以文化和制度的形式将农民工隔在了城市居民群体之外,使其很难获得城市社会资源。在制度方面,近些年我国户籍政策一直在调整,力求使农民工职业身份与法律身份达到统一,目前部分农民工被划入城镇人口的范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工法律身份问题。而在文化方面,归根结底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调研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仍然主要在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就业,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教育帮扶。

3.3 规章制度掌握不足,制度文化认知有限

在制度文化调查中,对于“我认为目前我接触到的规章制度非常合理”一题,有30.91%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36.0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有3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对于“我认为目前接触到的规章制度对自己比较有利”一题,仅有34.2%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44.9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其余表示不确定;对于“我对与自身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太了解”一题,有24.35%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5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其余表示不确定。从调研数据可知,大部分农民工对于相关规章制度不够了解,也不认为其接触到的规章制度对自己比较有利,对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太确定,总的来说制度对其来说比较不清晰明了,有效性也不高。实际上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城镇化和谐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农民工发展的政策制度。农民工出于自身获取信息能力和渠道的问题,鲜少关注相关政策制度,或很难及时、清楚地了解甚至利用好这些政策制度。

3.4 存在城乡文化差异,群体间较难融合

在行为维度调研中,对于“我经常交往的都是同乡或同是来城里务工的人”一题,有40.98%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26.9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其余表示不确定;对于“没事情的时候我不愿意在家里呆着,更愿意出去跟大家聊天、打牌等”一题,有51.76%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31.8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同意,其他人表示不确定;对于“我认为城里人都比较冷漠,不好交往”一题,持肯定和否定意见的被调查者各占一半,有27.6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对于“我居住的社区有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政府免费为群众提供的文化学习平台或场所)”一题,46.37%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文化服务设施;对于“我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文艺演出、歌唱比赛、读书会等)”一题,高达38.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确定,高于有时间和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民工,仅有23.89%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间参加。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更愿意与文化相似的人交往,且认为城里人比较不好交往,即使有时间,也是与身边的人进行打牌等娱乐活动而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两个群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文化障碍,较难融合。这一问题在访谈中也比较明显,很多城市居民表示没有机会跟农民工近距离接触,不是很了解。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受到文化的冲击,进而产生恐慌和不安,也会感觉到在城市生活不自在,成为文化上的“异乡人”,所以他们更趋向于与文化相似的同乡或身份相同的人交往,对于陌生的城市文化参与感不强。这主要归因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差异。

4 基于文化认同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社会学学者胡艳辉和董妍等人认为,能够扭转文化排斥的主要对策是转变身份和扩大社交网络[5-6]。本研究认为,转变身份和扩大社交网络都只是治标的对策,要想治本还是要从底层原因分析。在农民工文化排斥中,除去制度等因素,仅从文化角度考察,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导致文化素质低是文化排斥的底层因素,是造成所有文化排斥的根源。所以本研究认为,农民工要在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慢慢消除城乡文化差异,转变城市居民对其的偏见和歧视,进而转变自我否定的情况,最后破除城市居民的文化垄断,至此即可完成身份的转型,进而融入城市。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基本的借阅服务之外,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提供服务。

4.1 双向文化宣传,提高自我认同

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较难认同城市某些文化,也很难被认同。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文化宣传:一是向农民工宣传城市文化。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利用现有地方文献,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如总结地方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挖掘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中发生的趣事等),以农民工易于理解的方式重新创作再发布出来,如用比较接地气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或者拍摄成视频,发布在微信、短视频等比较活跃的平台上。这样不仅能够盘活地方文献资源,宣传地方文献,还能够使农民工深入了解城市文化及其历史,消除其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障碍。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还可以作为策划主体,挖掘城市中的小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讲好城市小故事,打造当地文化品牌,让读者了解城市历史。二是向城市居民宣传农民工正向、积极的信息,为农民工树立正面形象。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城市发展的大功臣。公共图书馆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播放相关电影,在讲城市故事时将农民工的小故事纳入其中,主动宣传其建设贡献,宣传其正面形象,转变人们对于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由于农民工工作繁重,缺少交流空间和时间,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因此公共图书馆也可以以真人图书馆、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等形式来为其提供发声的机会,让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城市的期望、心中的愿望、生活的诉求以及其所处的家乡文化,让大众对其有广泛的了解和认识,转变其处于文化传播的弱势地位,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交融和交流,进而使其融入城市。

4.2 提供补充教育,破除文化垄断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其本身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可以为农民工提供补充教育,进而破除文化垄断,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提供文化基础教育。公共图书馆可通过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文化基础教育,例如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通过收集、整理农民工群体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活状态及阅读情况等,在阅读服务开展前摸查基本情况,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开展能调动兴趣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而提高其文化水平。(2)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其信息素养。农民工因其文化水平、年龄、生活目标的不同,信息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农民工普遍需要生产生活中的基础型、实用型信息,而年青的农民工则更愿意获取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等方面的信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农民工的需求,对其信息搜索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进行培训,以帮助农民工掌握工作技能、甄别虚假信息、满足生活需求。(3)提供子女帮扶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有实力为其提供相应的帮扶服务。首先,公共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还有各种各样的少儿服务,能够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其次,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托现有馆藏开辟出专门空间,筛选出对其学习有益的图书资源,如教育辅助类、国学教育类、品德教育类图书和电子资源,以供其使用进而给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该空间还可以接收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农民工子女,补充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4)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目前有一些城市农民工选择返乡谋求发展,特别是在疫情之后,返乡农民增多。这部分农民大部分是返乡创业,在寻求新的发展的同时建设家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具有精准的判断能力,能够在返乡之后找到发展机遇,创办企业,以谋求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与相关机构和团队合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主要围绕企业创办、规划、管理等内容,同时结合上文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信息甄别和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4.3 传播政策信息,消除文化偏见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确立了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五条继续延用这一规则[7]。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承担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

首先,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政策服务文本。我国政府一般采用出版物、政府公报等方式传播政府信息,但这些信息一般都在政府内部流转;另一种方式就是在政府网站上公开信息。然而,受信息获取能力制约,农民工难以获取正确的信息渠道,且难以从海量信息中辨别信息的真伪。公共图书馆可以收集政府可对外公开的政策文本以及政府网站上的相关政策,汇编成专门的小册子,并将其摆放在显眼位置,供其来馆时随时取用。公共图书馆也可以组成临时工作组,到农民工生活和工作密度高的地方发放汇编手册,传播相关政策信息,帮助农民工充分了解所处的政策环境,从而帮助其顺利融入城市。同时,要根据政策发布的频率制定汇编手册的修订时间,以及时更新信息,从而保证政策文本服务的延续性和连续性。

其次,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政府信息服务整合平台。公共图书馆收集各级政府的相关信息,构建政府信息服务数据库,其中可以建立与农民工相关的政府信息子库,并且编辑好政策目录,以便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服务。鉴于农民工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并不多,公共图书馆可以对该数字资源进行宣传和推广,或在农民工常用信息获取渠道如微信平台、图书馆官方抖音等开辟数字资源入口。

4.4 打造文化空间,弥合文化差异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文化空间,弥合文化差异。首先,提供社会交流空间。农民工目前在生活中缺少与外部群体的交流,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休闲服务,满足其与城市居民交流交往的需要。社会交流空间的打造要从基础设施入手,兼具文化和休闲功能,既能让农民工感觉到舒适,又能满足精神交流,使农民工感到放松且愉悦。在社会交流空间建立之初,公共图书馆可以就一些选题或小话题主动引导农民工读者展开交流,使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交流的习惯,慢慢适应文化休闲空间的交流作用。其次,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以满足农民工读者不同的文化休闲需求。公共图书馆举办休闲活动,必须首先对农民工读者的休闲文化需求进行考察;其次还要确定图书馆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即服务基础,从而针对其需求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和服务。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名家讲座、读书论坛等,还要围绕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人类知识开展不同形式的展览和交流活动,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读者观看影视作品。除此之外,在不影响图书馆主体功能和服务,且还有空间条件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将部分空间开发出来举办其他类型的休闲活动,以此补充文化休闲活动。

5 结语

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策,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城镇化的量化发展基本完成,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的城镇化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法治化体系基本构建完成,有足够的基础为城镇化进程中身份处于转型中的农民工提供文化支持。2017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都将传承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作为第一要义,这样为公共图书馆助力农民工的身份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研究基于对当前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文化认同情况,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具体对策,以为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民工的身份转型、在文化角度的城市融入提供智慧支持。但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日后本课题组及业界同仁继续补充、完善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农民工图书馆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图书馆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去图书馆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