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例析与反思
2022-07-12王璐
王 璐
(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引言
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兼具学科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即英美文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但现行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存在重实用、轻素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这样的文学教学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为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理念全面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他还提出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类专业课也要与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思政内容贯彻落实到每门课程的讲授当中,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人才。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它将高校思政教育和德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逐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大学的各项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如何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问题。
课程思政概念一经提出,在学术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但现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应用策略等理论框架的范围内,与教学实例结合的研究不多。文章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期把课程思政真正融入文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产出导向法
文秋芳及其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符合中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产出导向法分为三大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分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四个方面,分别关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学以致用、文化交流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学假设分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POA的教学流程具体包括3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促成阶段是教学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恰当地发挥其引领、设计、支架的作用。
在整个POA理论体系中,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总的方向和目标;教学假设受教学理念的制约,同时也是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教学流程既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也是检验它们的实践性依据。
四、课程思政设计
此次实验的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期8周,每周2个课时。针对学生偏弱基础和思政目标需求,结合《英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中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笔者设计出本单元的总产出任务:发表一篇关于树立正确读书观的演讲,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子任务),与单元总产出任务遥相呼应(图1)。这三个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们在完成三个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总产出任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子任务的完成都包含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教学步骤。同时,此次教学实验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并且每个任务完成后,师生都需要进行合作评价。学生从完成每个子任务到最终完成总产出任务,思政教育都贯穿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中。
图1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五、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实验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详细介绍POA教学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熟悉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里以Francis Bacon的《论读书》为例进行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特点及修辞手法。
2.训练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运用经典去翻译以及写作。
3.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读书观。
(二)实施过程
根据本单元总产出任务,笔者又把总产出任务分为三个子任务:篇章翻译、故事讲述以及论文写作。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从这三个阶段分别来详细阐述三个子任务的实施过程。
1.子任务一:篇章翻译
(1)驱动 产出导向法要求在新的学习任务开始时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产出怎样水平的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驱动部分最好在课下完成,以保证上课时给促成阶段留有充足的时间。在学习《论读书》时,驱动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呈现交际场景,课前在线上让学生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抽取文章的片段让学生进行翻译尝试。第二个环节,在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时,真实感受所要讨论话题对其认知的挑战性,激发其学习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论读书》的翻译。
(2)促成 促成阶段是产出导向法实施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在课堂上完成,并且要求教师承担主导作用。促成部分有三个步骤:步骤一,教师描述产出任务,使学生明确产出步骤和要求。在学习《论读书》中,学生先在作品赏析中领会难以理解的语言点及文化现象,然后在作品翻译中要求学生产出的翻译版本需符合信达雅的翻译要求。步骤二,教师提供众多翻译版本和往年学生的优秀翻译范例,使学生能够从众多资料中选择自己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输入材料,并进行加工完善,教师从旁进行指导。步骤三,学生练习产出,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立即加以应用。在练习产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论读书》进行翻译,教师给予相关指导。
(3)评价 产出导向法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在课堂上能快速及时给出的评价是即时评价,课下教师对学生作品给出的评价称为延时评价。评价过程采用师生合作评价原则。第一步:师生共同学习评价标准,要求标准清晰、易懂并易于对照检查。在翻译评价前,师生共同学习翻译评价标准,如翻译是否符合忠实原文、平滑流畅、简明优雅的要求。第二步:学生提交产出结果,规定学生30分钟内交出纸质版的翻译版本。第三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产出结果。在评价中,先小组间互评,给出修改建议,返回原小组,二次修改后,提交给老师最终翻译版本。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翻译作品打分并给出评价意见。
在中西对比翻译过程中,特别是读到王佐良《论读书》的中译本时,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汉语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在对比和思辨中建立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任务二:讲中国故事
(1)驱动:首先,教师呈现交际场景,课前在学习通上发布英文故事大赛视频,并要求学生尝试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接着,学生在尝试讲故事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等的不足,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为:在读书会上,向本校留学生讲述一个中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2)促成:教师描述产出任务,明确讲故事的步骤是:选择素材,故事情节编写,语言技巧及丰富的感情和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向学生提出讲故事的要 求: 符 合 5W(Who, Where, What, Why,How),表达清晰、内容准确且感情丰富。然后,给学生提供多个中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例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并给出往年学生优秀故事范例以供参考。最后,学生选择所需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故事讲解,教师从旁指导检查。
(3)评价:师生共同研究故事评价标准,并形成共识,例如是否符合5W、表达清晰、感情丰富、肢体语言是否到位等。教师要求课上以口头形式,小组为单位完成故事展示。接着,师生合作进行即时评价,设置1~5分,得到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小礼物以示奖励。
在向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向世界阐释推介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了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中国形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任务三:论文写作
“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知识的讲解,而在于观点启蒙,这是英美文学课程相比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所独有的特色。”(陶丽,2016)因此论文写作最能体现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写完论文提交老师,教师给出评价建议后,学生进行修改完善再次提交,这一过程实现了POA输出到输入,再到输出的教学顺序。
(1)驱动:教师在线上展示以前学生的读书论文来呈现交际场景。然后,学生对《论读书》中提出的有深度的问题予以回答。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最终的产出任务是: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观的论文,要求1000字,论点、论证、论据表述清晰。
(2)促成:教师让学生完成课前课内课后的相关问题,并自己提出2~3个问题。然后,教师提供很多的论文选题以供学生参考。最后,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选题,完成课程论文初稿,教师给出修改意见。
(3)评价:首先,师生共同研究评价标准,并达成共识,例如是否论点、论证和论据表述清晰等,并规定完课后三天内,将修改后的论文word版本及演讲视频上传至学习通。随后师生对论文进行打分并给出具体修改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修改(即时评价)。最后,学生完成最终文本,将演讲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给予最终打分和评价(延时评价)。
学生在进行完论文写作后,课下还要将论文文本转变成演讲文稿。教师可以在学习通上发一些演讲稿范文供学生选择参考,经过重新修改和润色后,再加上适当的感情和肢体语言,最终完成本节课的总产出任务。通过论文写作和演讲,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读书观,拓宽了学生对《论读书》的理解,能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读书观,真正实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六、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实验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教学效果良好,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在课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度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首先,由于学生基础水平不同,故在今后的文学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例如通过调查布置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或成立学习互助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由于上课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有些学生反映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对课堂上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录制视频让学生在线上反复观看,这样可以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此次教学实验虽然试图在学生吸收文学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内容,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可能限制了他们的思考和表达,使得讨论不够深入,所以,英美文学可以适当采用双语教学,这样可以更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引导。
此次英美文学思政教学实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意识,还应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达到将思政教育完美融入语言教学之中。
七、结语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章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以期探索出一条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还不够贴切深入,如何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