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7-12周玥伶

现代英语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工类理工科文科

周玥伶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21世纪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致使原本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新文科”理念应运而生,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生的外语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此教育环境中,以理工类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外语专业优势,优化教师发展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升级。

二、新文科与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的联系

(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

2017年西方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所发的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新文科”由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新时代中国高教文科类专业的创新和转型发展及其举措,实现了对“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和科学部署。

(二)新文科与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的联系

王俊菊[2]认为:新时期新文科概念得以大力推行,教育界开始重视多学科交融,以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创新。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可以顺势而为,走多学科融通复合之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今业界急需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因此,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应把握机遇,充分结合本校理工科优势及特色,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传统文科向新文科的转型。

三、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人文气氛不浓;二是学校重视不够。笔者在分析几所理工类高校(如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外语专业培养方案后,窥探出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在培养适应于新文科建设需求人才方面的不足,及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所受到的限制。

(一)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理工类高校,相比于理工科专业,学校常常忽视对外语专业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导致外语类教师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着教法单一、学术水平不及理工科类教师等问题。

时代的发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文气息不太浓厚的理工类院校,如何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笔者在分析部分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方案后,发现许多理工类高校采用了“英语+经贸”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者以培养科技英语方向为主,完全没有突出自己的理工特色,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还有部分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设置了与外贸、法律等专业相关课程,但大部分任课教师本身并不具备有关的专业知识,所教授的内容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专业词汇,实际上这类课程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还有部分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外语专业办学理念上,不能真正培养适应新文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总而言之,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并没有立足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创造出各自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向工科复合,也有一定的难度。外语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类专业,且极少数拥有第二专业学位,故对理工科类知识涉猎不足。而理工科专业教师外语水平有限,使得专业外语课程不能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也难以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3]。再加上一些理工类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完善的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自然也就难以形成。

四、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发展途径探究

(一)增强外语教师专业科研能力

刘润清提出: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研究,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4]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个人科研与教学的时间,通过将理论钻研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理工类高校外国语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号召外语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其他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设立专门资助外语教师对外交流的项目等。同时利用本校理工科研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扩大外语教师的学术研究空间。例如邀请本校其他院系教授做相关的跨学科报告,增加教师的综合学识;邀请计算机学院的优秀教师给外语教师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例如开设Python课程,强化教师的跨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二)提升外语教师教学能力

王守仁[5]的研究表示:外语教师不能仅将授课技能作为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教学能力包括了课程建设、专业理论、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选择、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育等能力,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便是现代教育能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腾讯会议、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外语课堂之中。故此,外语授课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掌握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

(三)提升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校领导应改变对外语专业的刻板印象,在新文科背景下,应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积极培养“外语+理工”复合型人才,重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外语教师应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教学规划,明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树立短期、长期目标。由此,理工类高校外语教师才能持续增强个人认同感,成就更大的个人价值,也能充分克服日复一日教学带来的教育疲倦。

(四)强化教学反思

罗承[6]认为,教师可以从个人原有的专业发展意识、当前的专业状态及自我认知、个人对以后的专业规划意识三个层面塑造个人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要将日常的教学反思作为不断提升个人教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写教学日志、工作总结、积极和资深教师与学生交流等途径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五、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笔者认为,纵观各理工类高校,哈工大的外国语学院是我国首个推出了英语和机械制造自动化双学位主辅专业的学院,通过该综合学位人才培养,适应于新文科建设需求,创新了实践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哈工大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招生兼顾了文科生和理科生,每年共招录40人左右,文理科的学生都给予了自我选择进修双学位的机会,均以英语专业作为主修学位,文科生可以再行自主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接受相关学位教育,理科生则可以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辅修学位,最终毕业授予文学、工学双学位。主干课程如下:

表1 主干课程表

从开设的主干课程来看,体现了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展现了英语与哈工大强势理工科交叉培养特色,积极响应和践行了“新文科”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了综合性人才。该专业的学生最终毕业将获得文学、工学双学位,提高了在未来职场的竞争力,大大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要创新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借鉴ESP课程教学理念。ESP即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其教学内容涉及各类学科专业知识。若把满足社会市场需要、人才培养和多学科交互研究有效结合,尤其是将专业性较强的语言专业人才与社会基础实践类学科有机结合,将促进语言专业的长效发展和有效实践[7]。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开始尝试探索和采用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和成就。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推出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选修课、国际商务、民航学等专业相结合,积极培养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在分析多所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方案后,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设置,开设本校理工特色课程

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应根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结合理工科现有的强大的师资进行学术资源交流,进行跨学院合作,开设如材料、车辆、机械等专业课程,逐步实现文理渗透。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俄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在相关学科版块中开设了与石油有关的课程,如“石油工业俄语阅读”“石油工程加工概论”等;2011年开始,中国矿业大学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能源类辅修专业教育。

2.增加理工科基础课,为与理工科复合打下基础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外语专业在大一学年开设了“高等数学C”“VBA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理工计算机思维;上海理工大学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开设了“大学物理”“机械基础概论”“现代工程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大一学年开设Python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一、二年级公共课中开设理工科基础课程,如“文科数学”“大学物理”。这些措施旨在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具备初步的理工科知识素养,同时也为外语专业毕业生报考其他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3.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和引进复合应用型外语教师

积极倡导外语专业教师学习一些本校优势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招聘更多专业素养较高的复合型教师人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坚持将其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积极构建师资雄厚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全面系统的国际人才教育系统[8]。

4.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本校理工办学特点,开展校企合作

各理工类高校可以探索并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例如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对口企业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实习,将在学校所习得的外语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的职业技能操作环境。企业和高校的联动大大缩短了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时间,理工类高校应突出自身办学优势,真正培养出以语言为工具、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5.编写外语专业具有理工特色的教材

在借鉴综合性大学和外语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的基础上,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教材需要根据本校专业特色重新构建和编写。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根据自身的强势专业、按照社会和教学需求编写了《石油工业俄语阅读》。

综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迎来了新文科时代。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应珍惜新文科背景,不断创新升级特色人才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顺应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六、结语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新文科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由单一走向复合、多元化趋势。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办学模式下,绝不能把外语专业办成“四不像”[9]。理工类高校应综合新文科建设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完善和开辟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创新并实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补,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理工类理工科文科
不理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数说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孙文科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