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2-07-12卞丽华红霞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肠胃癌

卞丽 华红霞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 214002;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 214002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癌有效的方法,但经腹部手术必然会对腹腔及胃肠产生刺激,胃肠功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及损伤〔1〕。加之术中麻醉药物的应用会导致胃肠蠕动消失引起肠管麻痹,影响胃肠功能恢复。既往关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治疗方面常采取胃肠减压方式,通过及时吸出胃内容物及气体能有效减轻腹胀及压力,有利于消化道功能恢复,但该方法容易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其增加患者痛苦〔2〕。中医在改善胃肠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足部是百穴汇集之处,按摩足部穴位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给各组织器官提供更多营养,从而改善脏腑功能〔3〕。艾慈灸是一种由艾灸体、磁体、艾绒远红外布及控温材料组成的新型敷贴产品,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脉、调理脾胃的功能〔4〕。在足部保健的基础上应用艾慈灸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旨在为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患者8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组织学、影像学确诊,②符合腹腔镜根治手术指征,③精神状况良好,神智清醒,能进行书面或语言沟通,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者,②预计生存期限少于6个月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多处转移者,④合并腹水、腹腔感染、肠梗阻、腹腔出血等。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2~75岁,平均(48.2±3.7)岁;肿瘤位置:喷门部10例,胃底部16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7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22例,Ⅲ期7例。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3~75岁,平均(48.8±3.2)岁;肿瘤位置:喷门部12例,胃底部15例,胃体部11例,胃窦部5例;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行外科手术常规护理,包括①术后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留意患者病情变化并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②患者清醒后但未行肛门排气时禁饮禁食,并进行静脉补充营养,待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并行流质饮食,并逐渐从流质过度为半流质然后到普食;③对患者行留置导管护理,预防切口感染及泌尿道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实施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足部保健 嘱咐患者伸直双腿,先摇动左右足踝各10次,以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等敏感穴位找出按压后感到胀痛的舒适力度,选取基本反射区(排泄系统)到直接反射区(消化系统)再到相关反射区(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区域作为穴位按压部位,分别采用拇指推压法、单指扣拳法、双指扣拳法进行刮、压、推等手法按摩,每区按摩3~6次。足部按摩总体顺序为:先左足后右足,按摩顺序依次为排泄系统、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系统等顺序进行,以利于增强患者排泄功能,按摩时间每次为10~20 min,2次/d。

1.2.2艾慈灸穴位敷贴 根据循经取穴原则,选取足三里、涌泉为敷贴穴位,敷贴前由护理人员应用大拇指指腹轻柔相应穴位并至微热,然后用热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患者感觉发热后将艾慈灸穴位敷贴(江西艾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贴在患者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每穴1贴,每12 h更换1次,连续敷贴72 h。

1.3 观察指标

①胃肠症状评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 d由研究小组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将患者腹胀、腹痛、食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根据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分(无症状)~3分(重度)。②胃肠功能:由研究小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胃肠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腹胀、腹痛、食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腹胀、腹痛、食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胃肠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原因

胃癌根治术患者由于淋巴结清扫导致迷走神经损伤、术中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胃以及术后进行消化道重建等因素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食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康复及生活质量〔5〕。因此术前采用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当前临床上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处理方法以胃肠动力药、调节饮食结构或补充静脉营养支持等方式为主,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治疗费用较高〔6〕。

3.2 足部保健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

中医学在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中医认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实质为脾失健运、脾虚气滞、升降失常,治疗原则为理气消胀、消积逐淤、健脾益气〔7〕。穴位按压在调整脾胃,改善肺腑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人体足部是百穴之源,人体各器官在足部具有相应的反射区,术后对胃癌患者行足部穴位按摩通过刺激足部反射区能有效阻断原器官病理冲动,起到扶正祛邪,调理肠胃的目的〔8-10〕。本研究显示,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能有效减轻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不适,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研究结果与胡妍妍〔11〕相似。可能是按摩足部反射区时可促进血液循环,使足底胃、肠反射区血液流量及速度增加,进而改善胃肠器官功能。

3.3 艾慈灸穴位敷贴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

艾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点燃艾叶制品熏烤相关穴位可起到保健治疗作用,具有通经活络、温中补气、行气活血之功效〔9〕。艾慈灸是基于传统灸法,并将热、磁、艾及远红外等技术融合一体,最大限度提高了艾灸的治疗效果〔10〕。行艾慈灸敷贴时选足三里及涌泉穴进行敷贴,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涌泉穴位少阴神经井穴,刺激上述穴位可起到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12〕。艾慈灸通过利用磁疗、熨烫热力及远红外穿透力等持续作用于足三里及涌泉穴,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之功效,进而起到调理肠腑、益气升清之功效〔13〕。对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因此在足部保健基础上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能改善胃癌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足部保健联合艾慈灸穴位敷贴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不适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颇,在日后的研究中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肠胃癌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大腹皮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