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对肿瘤科护士营养支持知信行的影响
2022-07-12许海琴朱雁
许海琴 朱雁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518000
肠内营养是经过肠道途径为营养不良患者实施营养治疗的方式,其路径包括口服、肠内营养管饲〔1〕。其中,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的营养供给形式,较肠外营养供给可以尽可能保护肠道结构与功能〔2〕。肠道功能健康者建议实施肠内营养供给,但肠内营养供给时需对患者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患者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3〕。肿瘤患者大部分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手术创伤及术后放化疗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加剧患者营养不良,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大部分肿瘤患者而言,需要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营养需求〔4-5〕。这需要护士对患者做好监督管理,并运用专业知识对肿瘤患者做好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对肠内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可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肿瘤科护士护理理念、行为实施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6〕。本文拟探讨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对肿瘤科护士营养支持知信行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12月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本地区3所甲级医院共85名肿瘤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肿瘤科工作年限≥3年的注册护士;②参与过肿瘤科入职培训;③入组护士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规培护士或进修护士,②3个月内不能完成肠内营养支持相关的培训,③培训期间休产假或病假的护士。其中男12名,女73名;年龄25~52岁,平均(33.78±3.98)岁;工作年限3~28年,平均(8.96±1.02)年;文化程度:大专48例,本科或以上37例;职称:初级42例,中级28例,高级15例。分别于培训前、培训后从3所甲级医院肿瘤科中随机抽取150名肿瘤患者进行调查,所选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同时排除胃肠道损伤、消化道感染、各种外伤引起的胃肠道应激反应者。培训前所选患者在性别、年龄、肠内营养支持时间、疾病类型、临床分期、营养支持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入选对象实施多模式营养知识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1.2.1创建培训小组 由肿瘤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组成培训小组。小组主要工作职责是协调联络人员、确定课题、质量管理,培训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成员全部进行统一培训教育,确定研究的目的、内容、执行方法,保证培训小组成员培训同质性。另外组建课题搜集小组,小组包括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2名。以《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作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并设计培训内容,包括肠内营养概念、护理方法、内容,完成培训。
1.2.2多模式培训方法 ①理论讲解:集中式现场培训,2次/w,1.5 h/次,共6次。其中包含:腹泻诱发原因、辨别、营养方案、输注形式及营养制剂储存等。②线上培训:心理医生创建QQ群或微信群,在线上展开培训教学,共2次。与理论培训交替进行。③角色互换:在各医院肿瘤病区进行,5名护理人员为1组,分别扮演护理人员和患者,制定病历资料,各小组按照顺利在规定时间完成病史搜集、护理评价、提出肠内营养存在的不足、护理计划。对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处理方案。小组成员通过微信、电话、现场的形式对培训护理人员提出肠内营养计划和建议。④情景教学:营养科医生与肿瘤科医护小组在各肿瘤科病区展开,一所医院肿瘤科病区培训护理人员为一小组,选择能覆盖多数知识点的喂养不耐受患者创建情景。鼓励患者主诉、询问病史、分析检查结果,由护理人员给出护理诊断、存在的问题、护理方法。教学后,培训小组对肿瘤科护理人员展开集中营养治疗管理监督,提高培训效果。⑤联合查房:营养科医生与肿瘤科护理队伍对培训护士病区典型病历展开教学查房,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多元化交流方式展开。查房主要根据针对性问题进行,对治疗方案、肠内营养护理方法、专业知识展开效果固化。搜集患者基本资料后以叙事的方式巩固培训效果。⑥提高护理人员无菌意识、操作环节、患者管理方法、血糖监测、安全标识管理,确保护理操作规范性、合理性。护理人员根据休息时间,自行预约授课教师,由课题培训小组安排开课、考核并签字。培训学员需要按要求完成以上6种方式的培训,考核合格后统一颁发合格证书。
1.3 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肿瘤科护士营养支持知信行评分、肠内营养知识知晓率、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①营养支持知信行:研究小组以知信行模式为理论框架并结合肿瘤科护士培训特点自行编制《营养支持知信行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并经3名营养学专家经3轮修订。问卷包括知识、信念和行为3部分,其中知识维度包含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两分制计分法,即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总评分0~6分;信念维度包括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1分(完全不同意)~5分(完全同意),总评分6~30分;行为维度包括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1分(从不)到5分(总是),总评分6~30分。②肠内营养知识:采用自拟的《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营养配方选择、营养素输注方式、鼻饲给药注意事项、营养剂保存方法、喂养不耐受评估及识别、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等方面,患者回答正确则为“知晓”,该问卷经3位肠内营养专家共同审核修订。③喂养不耐受:记录培训前后患者营养腹胀、腹泻及胃潴留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肿瘤护士知信行评分比较
培训后护士肠内营养支持知识、信念、行为评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肿瘤护士知信行评分比较(分,
2.2 培训前后肿瘤护士对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
培训后肿瘤科护士肠内营养知识知晓率(包括营养配方选择、营养素输注方式、鼻饲给药注意事项、营养剂保存方法、喂养不耐受评估及识别、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等方面)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肿瘤护士对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n(%)〕
2.3 培训前后肿瘤科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培训后肿瘤科患者腹胀、腹泻及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肿瘤科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能有效提高肿瘤护士知信行的影响
肿瘤患者由于大部分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加之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治疗会进一步加重机体营养不良现象,从而影响患者预后〔7〕。肠内营养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增加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8〕。在营养支持过程,肿瘤科护士营养支持知识水平、信念及行为可影响患者营养支持效果〔9〕。护士作为与患者直接接触人员和肠内营养风险评价执行人及责任人,其知识水平、态度及行为可直接影响肠内营养治疗效果〔10〕。护士专业水平、护理理念、操作行为对肿瘤科患者肠内营养有重要作用,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每一位护士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患者〔11〕。然而,目前肿瘤科护士营养支持相关知识学习多在临床实践中积累,集中系统培训的机会少。为了使临床护士掌握肠内营养支持技术要点,为患者实施更规范、安全、高效的营养支持。本研究结果说明,多模式培训能让肿瘤科护士在培训中掌握更多营养治疗知识、创新了服务理念、提高护士行为能力,使肠道营养风险筛查更加成熟、规范。这是因为多模式培训通过理论知识培训,让肿瘤科护士进一步掌握了营养配方的选择、鼻饲用药、营养制剂储存形式、输注,巩固了理论知识〔12〕。而线上展开人文培训,让护士对肠内营养工作更加主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查房、实践操作均围绕肠内营养案例进行,在临床实践中,巩固肠内营养护理方案,让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可提高肿瘤科护士肠内营养行为能力〔13〕。
3.2 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可效提高肿瘤护士对肠内营养知识的认知
本研究结果说明,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可提高肿瘤科护士对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技能、知识及注意事项的认知。这是因为多模式培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查房、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对肿瘤护士实施培训,提高了护士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热情,使护士能更好地掌握肠内营养知识〔14〕。
3.3 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能降低肿瘤患者喂养不耐受
本研究结果说明,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喂养不耐受。这是因为多模式培训教学过程更加多元化,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高,便于巩固极易,学以致用。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理念创新、行为规范有效降低了患者喂养不耐受现象〔15〕。另外,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深化“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为肿瘤科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安全〔16〕。
4 小结
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改善患者预后,而肠内营养支持是目前肿瘤患者获取营养的有效途径,但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受护士护理技能的影响。通过对护士实施肠内营养多模式培训能有效提高肿瘤科护士营养知识、信念及行为能力,从而给予肿瘤患者科学的营养指导,降低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