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瞰孔子及儒学在日本的文化命运

2022-07-12尚婧

全国新书目 2022年6期
关键词:孔庙儒学孔子

◆文/尚婧

(作者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

毕业于日本山口大学东亚研究科,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交流史、朝鲜通信史、近代日本思想史。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孔子の日本伝来と変様》,译著《大中华赋》《日本人的人神信仰研究》等。

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毕业,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儒家思想史。近年的研究课题为日本儒家礼仪。

《孔子在日本》邢永凤 李月珊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11/68.00元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而灿烂,相关研究在中日两国学界也备受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与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共同策划编纂的“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辑)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现已出版,它是近年来少有的集合了中日两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重量级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丛书。《孔子在日本》作为该丛书作品之一,从两个侧面对日本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进行研究:一是作为信仰对象的孔子,探讨了日本孔庙、孔子像及孔子祭典的时代变迁;二是作为认识对象、言说对象的孔子,探讨了日本古代诗歌、中世佛教故事集、近代不同学派学说及近代文学中的孔子。

在书中,作者以孔子形象为切入点,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儒学在日本的发展轨迹。至于作者研究日本儒学的原动力,则与两位作者均土生土长于孔孟之乡——山东息息相关。孔子对他们有着不言而喻的特殊意义,就像作者邢永凤留学日本后发出的感慨:“异文化世界中的‘乡愁’有时具有很大的魔力。平时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一旦出现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中,反而会产生奇特的吸引力。孔子于我即如此。”

在拜访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吉田松阴的故乡时,作者看到了吉田松阴的阅读书目,《论语》《孟子》赫然在列。“中国的经典是怎样传入日本的?为何偏居日本海一隅的吉田松阴会如此热衷于儒学?”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开始了自己的日本儒学研究之旅。在与从事孔子祭祀研究的李月珊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王勇教授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共同策划之下,这部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均值得称道的学术著作最终问世,为“孔子在日本”这一综合性主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跨学科多重考证,绘就日本孔子崇拜图鉴

《孔子在日本》的第一部分聚焦作为信仰对象的孔子,反映了日本各阶层对孔子的尊崇程度,孔子在日本宗教界和教育界的地位,孔子祭祀仪式在日本的引进与改造过程,以及儒学与日本本土民俗信仰、神祇文化之间相互对抗、融合、妥协的发展过程。这一主题涉及历史、思想、建筑、教育、政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开放性的、跨学科的课题。

《孔子在日本》打破了各领域的学科壁垒,考察了各种相关的历史现象,试图通过“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来全面、综合地把握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各时代的不同特征,使日本的孔子形象更加立体、具象。在孔子研究领域,这种跨学科的文化视角使得人们对孔子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哲学式的抽象讨论,这是很多相关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

而对日本孔庙和孔子像的跨学科考证研究,是本书最具独创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成果。两位作者为了搜集一手资料,深入日本各大孔庙遗址和历史文库,例如大宰府学校院遗址、足利学校、菅原道真神社、汤岛圣堂遗址、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宫内省图书寮、蓬左文库、京东都立中央图书馆等,按照不同阶段、不同分类整理史料,为读者绘就了全方位的日本孔子崇拜图鉴。丰富而详细的资料塑造了完整的、可视化的日本孔子形象,具有相当高的跨学科史料价值。

特别是作为孔子崇拜的中心,作者将对孔庙的研究作为整项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作者认为,孔庙的变迁与日本儒学的命运紧密相连。古代日本的官僚教育机构大学寮开创了孔子祭祀仪式——释奠,其孔庙模仿唐制而建,祭祀所需衣服及祭品等均由官府提供。到了平安时代,官方发布律令规定大学寮的释奠仪式参加者以博士、学生以及贵族为主。随着律令制度的瓦解,中央贵族无力经营孔庙,武士、僧侣取而代之。如地方的足利学校相信孔庙的灵验,其教学以易学为重,而易学被作为与占卜术、兵法战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学问。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出现了由“武”向“文”转变的风气,涌现出专门以儒学为业的“儒者”,孔庙建设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孔庙即为林家私塾的圣堂,其与大学寮孔庙不同,最开始具有“私营”的色彩,后来带动了各地藩主及大名设立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在武士教育和庶民教育方面,孔庙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而近代以后,孔庙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明治至昭和年间在日本军国主义膨胀的背景下,孔庙和释奠也难逃被其利用的命运。

在对孔庙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之后,作者发现不同时代承担孔庙建造、经营的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官府、贵族到武士、僧侣,再到儒者、庶民,表明儒学在日本的渗透范围逐渐扩大,不同时代对儒学内涵的挖掘利用也各有侧重。

大学寮推定图,其中A和D为庙堂院和都堂院,作为祭孔仪式中释奠和讲读活动的场所

名古屋城二之丸的绘图,图中央的八角形建筑物“圣堂”即为近世较早的孔庙

《江户名所图会》中宽政时期的林家私塾圣堂

东日本国际大学的孔庙(现代)

那么,孔子在日本的“长相”和中国一样吗?本书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孔子像根据样态可分为立像和坐像,根据外貌可分为司寇像、行教像和衮冕像。日本最初的孔子画像是由吉备真备从唐朝带回的画像及临摹本,与唐朝一样,司寇像和座椅像较为多见。中世足利学校的孔子像则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垂过两耳、两肩的头巾类似僧侣的装扮。近世圣堂中的孔子像的手呈作揖状,是中国的孔子像中最常见的姿势,头戴司寇冠,身着中国风的衣裳,但其采用的是双膝横列的盘腿坐姿,应该说是一种具有佛像风格的造型。孔子在中国曾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帝王形态的衮冕像较多,类似的华丽衮冕像在日本也存在,但相对较为少见。

作者还整理了日本现存的几乎所有形态的孔子像,通过考察这些孔子像的外貌、由来及其历史命运,探讨这些孔子像与日本贵族、武士、僧侣、儒者等各阶层人物的关系,以小见大,进一步思考儒学与日本文化之间的深层关联。

纪宗直所作《释奠图》中,墙上孔子像为司寇像和座椅像

谷文晁《足利学校圣像图》汤岛圣堂的孔子像闲谷学校的孔子衮冕像

横向纵向对比,深挖儒学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孔子在日本》的第二部分聚焦作为言说对象的孔子,从政界、学界、文艺界各个方面横向把握儒家文化在日本人认识形态中的存在状态,同时纵向揭示孔子及儒学在日本被不断言说的历史过程,并分析这些演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儒学强调治国安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因此在传入日本后,其基本政治观念和主张迅速引起了日本统治阶层的关注,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利用、重塑,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政治的走向。平安时代,日本贵族对孔子可谓顶礼膜拜,以“学问之神”菅原道真为代表的文人官僚创作了大量的释奠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在日本的绝对权威。到了贵族衰落、佛教盛行的中世,孔子开始沦为从属性的存在,在著名的中世故事集 《今昔物语集》中,孔子被称为“贤人”而非“圣人”,只有佛教故事中才出现了“圣人”一词,且该故事集中有几篇文章甚至对孔子及其观念进行了否定,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而到了近世,日本统治阶层对孔子的态度则更加复杂、矛盾,例如暗斋学派的学者对究竟应该将孔子作为“王”(文宣王)还是“师”来尊崇的问题进行争辩,其背后是外来“道统”与本土“政统”的明争暗斗,反映出日本统治者面对儒家文化时的“两难”立场。

在日本汉学界和文学界,孔子更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日本人对孔子的研究、解读从古代到现代从未间断。例如明治维新后,为了重塑“仁义忠孝”的社会秩序,众多日本学者高举尊孔大旗,发表了诸多有关孔子的研究成果,强调以儒学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而在文学界,更有著名作家井上靖直接以“孔子”为题创作长篇小说,表达追随孔子、敬仰孔子的人生思索。《孔子在日本》关注的是日本各领域的孔子言说及演变,以历史为线索,构筑起儒学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网,视角宏大,论述深刻,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文化启示。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研究视野包含两大框架,一是“交流”,二是“史”。本书的聚焦点始终在这两大框架之下,对中日文化往来中孔子及儒学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考察,通过叙述日本各阶层从接受、崇拜孔子到讽喻、重构、利用孔子的历史过程,深挖儒学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其观点极富创见。这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初衷是高度一致的。

优秀的学术著作除了需要有严谨详细的科学考证、客观理性的研究分析和创新开拓的学术观点,还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反复打磨与加工。《孔子在日本》的编创、出版历经多年,在此过程中,作者几易其稿,不厌其烦地修订,书稿在三审三校之外还增加了多个校次,包括结构的调整、图片的选择、附录的补充、与时事的结合……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让“孔子在日本”这一主题的研究更加丰满、立体、深刻,让中国学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占据更多优势,改变日本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独领风骚”的状态。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学术追求与文化自信。

孔子是中国文化之根。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儒学更是起点。有学者指出:“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系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之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之转折点,又显示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与政治权力系统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之平衡性。”《孔子在日本》的出版,无疑拓展了中日交流史乃至东亚交流史研究的新高度。

猜你喜欢

孔庙儒学孔子
北京孔庙·国子监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儒学交流在路上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全国孔庙知多少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