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创新研究

2022-07-12张清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1期
关键词:编导电视新闻创新思维

张清怡

【摘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不论是新闻传播还是社会应乡里,都受到明显的影响,创新内容和传播渠道以提升影响力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电视新闻、专题片、专业类新闻节目等多种类型,本文重点研究的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聚焦社会热点、人文话题和深度新闻的承载形式。相比于电视新闻节目,电视专题片更具有吸引力,在编导、创作和摄制方式上更加灵活,编导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仅仅把握住新闻传播的方向,紧跟时代脉搏。基于电视专题片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结合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和传播现状,针对编导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编导工作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一系列推动电视专题片创新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编导;电视新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11.079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受众的碎片化阅读特点,为电视专题片的传播带来了新挑战,让电视节目与新媒体传播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实现电视专题片融入新媒体传播,获得更强的传播力和认可度,是专题片编导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电视专题片与纯粹的电视新闻、综艺结合不同,往往对话题进行比较深入地剖析,更加侧重于非社会新闻的领域,核心内涵是满足人们的人文需求,不追求“短平快”,而是追求深度、阐释和重构,但这些方面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相悖,难以获得网络受众的认可。编导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对电视专题片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电视专题片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社会经济文化的主流,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

1. 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面临的挑战

电视专题片可以理解为以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题材为中心的电视新闻作品,是电视节目的常见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内容来看,电视专题片可以是新闻节目,也可以是人物传记、社会调查、综艺节目、MV及各类专业领域的报道,是对各类新闻素材的深入探究或展示,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主题性。

电视专题片对社会人文价值要求更高。与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呈现不同,电视专题片大多数并非新闻类作品,而更倾向于纪录片,其具有的人文情怀特点明显,热衷于将社会现象、人、事等元素进行真实记录,并以挖掘真实背后更多细节甚至不为人知的故事為方向,专题片不追求新闻时效性,强调的是以事实为基础,凸显节目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与其说电视专题片是新闻类作品,不如说专题片是披着传媒外衣的纪录片、文化产品更恰当。在人们愈加反思和挖掘的思维条件下,电视专题片受到较多的重视和关注,但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类的优秀专题片却极少出现,地方电视台在电视专题片领域的发展也不理想,以创新推动专题片的转型,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是编导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电视专题片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较弱。电视节目的交互性较弱,尤其体现在电视专题片方面,单一方向的传播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多样化、多渠道使受众改变了阅读习惯,更热衷于网络搜索的话题与内容,而电视专题片大多数还没有实现网络融合传播,流失了“小屏”的诸多观众;另一方面,各类电视节目虽然层出不穷,但与新媒体中的全民创作依旧无法匹敌,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是内容生产者,创作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和创作技巧更接地气。电视专题片依旧恪守于电视“大屏”,必然会被时代所遗忘,只有创新内容、思维和传播渠道,才能直面新媒体挑战,实现电视专题片的跨越式发展。

电视专题片的新闻性降低。在新闻的内容中,电视专题片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新闻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竞争加剧,电视专题片的时效性、传播力逐渐显示出劣势,大量编导人员考虑到这一点,逐渐主动降低电视专题片的新闻性,更加专注于历史、文化、专业领域,费时费力的新闻调查、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研究等,逐渐淡出了电视专题片的视野,导致专题片的新闻性不足,这对电视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制约了专题片的长远发展。

2. 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新目标

在激烈竞争的新媒体环境中,电视专题片的生存空间被短视频新闻、网红视频等抢占,电视专题片由于选题、拍摄技巧和传播方式等问题,能否保住自身的网络传播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编导的带领下,电视专题片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融合环境中积极创新,打造优质人才队伍,创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高质量电视专题片。

当前电视专题片编导仅仅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是不够的,基于创新对电视专题片的重要意义,所以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编导而言至关重要。作为电视专题片编导,应该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作为基础,结合专题片发展现状和受众兴趣爱好,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研究、探索,提升题材的魅力和深度。同时,电视专题片编导要敢于创新,包括创新创作方法、思路、形式等,打造新颖的节目内容和样式,这对吸引更多受众,以及保证受众的持续热情十分重要。作为电视专题片编导,还要把与时俱进上升到思想观念上,比如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打破传统模式、传统理念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电视专题片节目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增强电视专题片市场竞争力,保证电视专题片未来的发展前景。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要与新媒体密切相关联,这是未来信息传播和媒体竞争的核心领域。电视机构的专题片编导大多数与传统媒体共同成长和发展的,面对新媒体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电视编导的思维尚未来得及扭转,尤其是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传播模式差异,让大多数电视专题片在手机等移动载体中传播困难,核心原因是没有抓住受众的“痛点”,依然存在“我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传统思维,专题片的选题、时长、制作技术等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风格迥异,甚至格格不入。这些问题对电视专题片的编导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短平快的网络视频传播,更需要深刻、简短、利于传播的短视频节目,电视专题片要寻找结合点,求同存异,发挥专题片的优势,学习短视频的长处来弥补自身劣势。

3. 电视专题片编导创新思维的应用策略

3.1 专题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电视专题片应该加强新闻节目的创作,围绕社会话题、新闻事件、热门人物等创作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新闻专题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让新闻展示出更多细节和不为人知的要素。创新信息筛选的方向,更要关注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围绕网络热门事件和人物,及时推出专题短片,打造优质短视频专题片的品牌。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一定是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诞生的,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要确保电视专题片的质量和水平,前提就需要做好信息筛选工作。这就需要编导人员做好前提深入寻找工作,面对大量的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挖掘和选取有价值的信息。

专题片与新闻作品的分界线并不明显,社会热点话题的深度报道,也是电视专题片的范畴,但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专题片更加严格,需要满足专题片的拍摄标准:一是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内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在专题片、记录片“阳春白雪”的基础上,增添“下里巴人”的内容,让专题片更加接地气,为民生和民众服务;二是选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简单的事件性新闻只需要三言两语便能说清楚,这属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的范畴,真实的表达便能实现传播目的,新闻属性的专题片往往是深度新闻调查,既要阐述事实,更要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更多细节,这需要新闻素材具有良好的可延展性;三是人物专题片应与记录历史相结合,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时间的见证,人物专题片在将来往往都会成为历史的追溯,专题片在人物类型选题和创作时,应注重将新闻与专题相结合,能够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3.2 专题片画面要有强烈的冲击力

专题片的画面必须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在镜头感、色彩和场景切换时,必须关注对视觉的影响力,既要满足受众的视觉感受,也要与专题片的内容相契合。首先,编导必须在选景上做好规划,并从画面的色彩、连续性等方面做好规划统筹,确保摄像师具有较高的取景艺术水平,才能保障画面的基本质量;其次,在专题片剪辑中,编导要统筹新闻性和艺术性,做好全方位的信息互通,将主创人员的思维融入到后期剪辑中,做好各方面的协调,避免剪辑时顾此失彼;最后,色彩的运用必须专业化,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场景、氛围、风格都是不同的,要与国际化的纪录片风格相衔接,充分将色彩变化、色差运用发挥到极致。

画面的冲击力与摄像师的综合素养密切相关,编导在专题片创作中,除了选用高水平的摄像师外,还要综合利用多机位、航拍、动画等多种手段,提高画面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尤其是航拍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专题片的拍摄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视角,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拍摄成本。航拍的视觉冲击力不仅仅源于拍摄角度,也需要相应的拍摄技巧,需要加强摄像师的航拍技术提升,确保设备、技术、人才全方位进步,以提升拍摄画面的整体效果。

3.3 优化解说词让专题片更具魅力

作为编导,在创新解说词方面需要具备发散性的思维,不是单一从解说词的语言方面进行创新,而应该结合专题片的内容、立意、思想、画面等诸多因素进行创新,这样解说词才可以与整体专题片浑然天成。首先,编导要基于专题片的画面对解说词进行优化,让解说词成为画面解说、引导、拓展的一个工具。其次,編导要基于专题片内容对解说词进行优化,比如解说词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教育性,能够让受众跟着解说词进行思考和想象。最后,编导要在解说词的配音上进行优化,比如要根据解说词的内容确定配音的特点,包括情感特点、起伏特点,然后选择具有感染力的配音音色,这样更有利于突出解说词的美感,同时提升受众的内心触动感。

3.4 借助新媒体渠道推动融合传播

融媒体是当前传统媒体传播实现转型发展、谋求生存空间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以受众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变。电视专题片转型新媒体,需要从创新思维、内容、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电视专题片,符合网络受众的阅读需求,具体来说,融合方式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实现:

一是扭转创作思维,在选题立意上进行创新。电视专题片不同于社会新闻,后者只需要做好新闻事实的转述即可,是对各类新闻内容的传递,创作难度相对较低,在思维上是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始末,但电视专题片必须要有“升华”的意识,从选题确立到叙事结构,认知层次上要远远高于普通的社会新闻。比如央视播出的《鸟瞰中国》,其本质上是涉及到人文、科技、历史等多方面的纪录片,综合性较强,但主创人员在起初并没有按照固有思维去拍摄、创作,而是将平视的视角改为“鸟瞰”,采用全新的视野去观察中国的文化、科技和人物,从空中展示中国的魅力,通过色彩、角度的震撼人心,全面呈现出中国的自然美景、人文历史、科技进步,彰显出大国魅力和复兴速度。

二是打造融媒体传播内容,满足网络受众阅读需求。网络是发散性的传播方式,各类数据的增长几乎是数量级的,这也导致网民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碎片化特点。首先,融媒体环境中的电视专题片需要在素材上下功夫,选取网络热门话题和社会重要事件为素材,并选取网民关注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切忌过于平淡;其次,创作手法上要摒弃说教式的风格,要提高专题片的公众参与性,尤其是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让作品的风格更显多样化;最后,拍摄节奏要适应新媒体传播速度,传统的专题片、纪录片节奏较慢,但网络传播不同于电视播放,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适应节奏更快的新媒体传播。以《鸟瞰中国》为例,摄制组在创作之处,所选取的素材都是“网红”级别的,不论是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还是“大国重器”中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但通过不同的角度拍摄,便将其迅速“升级”,变身为一线“网红”,这也让专题片增色不少,最终让《鸟瞰中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专题片。

三是打造适合电视专题片传播的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热点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自建新闻客户端。对电视专题片创作团队来说,除了既有的电视节目平台外,应在主流、热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中搭建平台、注册账号,上传作品后还要做好内容管理、粉丝管理、留言管理等,提高线上的互动水平,让网络受众感受到自身的参与性。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发布某个热门主题,引导更多的受众拍摄视频,由专业团队进行整合发布,提升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电视专题片的质量提升和传播力升级,离不开专题片编导的思维创新,更需要打通新媒体传播渠道,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电视专题片编导应该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了解网络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片等不同类型内容的需求与认知,打造让受众满意的专题片作品。专题片编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积极打造全媒体团队,吸引高层次人才,在前期筹备、中期摄制和后期包装中发挥团队力量,将电视专题片打造成为电视传播的核心之一,拓宽电视专题片的发展空间、传播领域,为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中成为顶流做好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马雨潇.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后期编辑[J].新闻前哨,2021,No.326(07):98-99.

[2]郑小军,陈颉.电视专题片:理念传播的有效载体——以《我们走在大路上》《先行》《国家监察》等电视专题片为例[J].采写编,2021,No.181(08):151-153.

[3]孙颖华.关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思考[J].采写编, 2021,No.180(07):153-154.

猜你喜欢

编导电视新闻创新思维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