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团队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2022-07-12朱元彩吴兆立金雷陈蔚
朱元彩 吴兆立 金雷 陈蔚
[摘 要]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存在选题重复、简单、脱离工程实际等问题,严重偏离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提出了一种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的基于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模式,对该模式的实施方法、毕业考核等内容进行全面探讨,尤其对团队成员全覆盖、无差别的能力考核和毕业答辩等创新内容进行了细致设计与介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团队毕业设计;无差别考核;高职教育;双导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00-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全面了解学生完成项目的工作能力及处理问题的知识能力、书面总结能力等,高职学生的毕业标准偏向项目化、职业化。纵观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发现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选题重复化、简单化的特点,导致高职学生的毕业水平考核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符。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为电子作品制作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如“温度巡检”等,在课题实现时,则基本是采购现成的单片机试验板、传感器及通信(如蓝牙、WiFi、LoRa等)开发板等进行组装,再在既有软件框架上编制相应的软件来实现。这样做有两大弊端:
(1)选题在全国重复率太高,相关内容已有大量的已发论文和研究,论文中对单片机、传感器等硬件的介绍基本也是取自厂家或公开资料,大多千篇一律,从而导致查重比例过大。每年的查重也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最头痛的事情[1]。
(2)对学生的毕业水平考察不够,选题以独立完成为界限,对其专业能力提升力度有限。一方面是选题陈旧,另一方面用既有模块搭建,降低了实现难度[2]。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选题规模也降低了要求,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效果甚微。
近几年,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已积极开展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如项目化教学、实景法等。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却较少见到校企深度融合。原因一方面是老师如果不注重参与到校企深度融合中或不注重在参与中的学习和领会,则肯定不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产品,自然也就提不出符合企业特点和需求的课题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研发(项目)需求一般项目规模较大,不易拆分,使得既有独立课题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利用好校企深度融合成果,将企业需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深度融合起来,需要本文提出的团队毕业设计模式。
二、团队毕业设计模式释义
团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協作,企业提出课题且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由多个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对团队中的学生进行全面、无差别的科学考核、评价的学生培养体系。
曹海等在土建类本科专业进行了团队毕业设计实践,在土建设计引入了校外设计院人员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3]。汪通悦等提出项目驱动式团队毕业,在机械类专业中引入企业横向课题、产学研项目,将这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以求课题能够与企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4]。张慧娟在艺术设计方向提出并实践了多维协同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协同,做到了时间、范围的多维度立体化学生培养[5]。这些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在管理复杂度、企业参与度及实际项目化方面,仍存在短板。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校和企业的协作非常多,学校通过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输出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而企业则通过提取市场需求、反馈科技前沿应用来促成学校的进步及教师的能力提升,这个过程蕴含着大量课题,其中很多课题是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的。
企业提出的课题,其规模是不确定的,有可以单人完成的,但大多数是有一定规模和难度的,这种情况下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实现是比较恰当的。比如一个基于太阳能的水文遥测站,在校企双方指导下并在企业所需时间内完成,最恰当的应该是由3~4人团队来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完成这样规模的项目,能够保证研发与实际项目要求一致,从而提高学生项目化实施能力,达到毕业即就业的培养要求;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企业最新技术,增加横向课题机会;企业能够解决实际产品研发需求,实现成果转化。可见本文提出的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真正做到了项目驱动下的毕业设计。
三、团队毕业设计模式实施
(一)选题提出阶段
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企业项目,由企业独立完成且学校不需参与,以确保项目能够完全反映企业需求,也不需顾及学校的实现能力和其他各方面条件限制。
企业提出的项目可以基于自身需要,如对自用流水线提出优化、升级需求的自用项目,也可以是企业对外要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如某种型号或扩展型号的仪表研发、传感器研发、电器测控柜设计与制造等。项目提出后,企业进行内部评审,并至少需主管副总工以上级别领导签批通过。
项目提出后,还需要对每一个项目指定一个企业导师,与教师共同对参与学生的项目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企业导师应该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或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同时具备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项目协调推进能力。
项目确定且企业导师确定后,可以提交学校,由毕业指导教师会同企业导师进行项目确认及学校导师分配。项目确认主要参考教师意见,选题通过后,将由学校根据自愿原则指定一位或多位教师担任该项目的校内导师。校内导师须在高职校内具备毕业设计指导资格的教师中选取,所选校内导师既要有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及教学经验,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确保项目实施。
(二)开题阶段
可供选择的项目在开题阶段向选题学生公开,公开文件中应该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简介、项目实现的参数条件、项目涉及的技术需求、团队人数范围、校外导师姓名及联系方式、校内导师姓名及联系方式。
学生收到公开的项目范围后,应仔细阅读并理解,如有疑问,可通过预留的方式联系校内或校外导师咨询。在确切了解项目概况后,结合个人技术条件或兴趣等来进行项目选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选取情况和项目要求人数来对学生进行組队。如因人数未达到最低项目人数要求,则该项目学生需全部放弃该项目的选题,该项目不再继续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具体实施的学生课题团队不设学生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由导师兼任,其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项目本身的实施,而校内导师则负责学生的管理、技术指导、成果生成、论文(含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
校内导师可以根据校外导师的建议拆分项目成多个子课题,学生可选取相同或不同子课题来进行开题。对于不适合拆分的,则学生以整体项目的形式进行开题报告书写。这个过程中,校内外导师需要及时指导学生开题报告书写、修改,确保完全覆盖全部项目内容。
学生开题报告完成后,可以由二级学院出面组织,既有校内、外导师参与,又有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论证会,论证通过后方能进入实施阶段。
(三)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学生需按照开题报告中规定的范围进行团队协作,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期间,校内、外导师按各自职责及时指导。实施主要分两个阶段:首先由学生在校内进行项目前期研究,称之为务虚阶段;接着为实施阶段,可放在校内或企业研发场所,称之为务实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中,毕业设计的项目实现,校企双方各自负有的指导责任的重点不同,企业导师确保学生能够在技术方面完成课题,而校内导师则需及时指导并完成成果输出。
需要投入资金的研发项目,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将由企业确保按进度完成资金投入。项目实施中,企业还应及时提供研发、测试、试验、验证等环节所需条件,如样板试制、调试仪器配套、编程环境配套、耗材等。学生实施要确保组员之间精诚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因为最终考核,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对整个项目来考核的。
项目实施阶段的结束是以达成课题预先规定的结题考核目标(主要是项目的参数目标)为依据,需要企业导师确认后,由企业导师提出项目结题申请,经企业内部或企业内外(对于个别重要项目,以企业判断为依据)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进行验收后才能视作项目实施阶段结束。
(四)毕业设计完成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后期及项目实施完成后,需留有一定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目录根据项目内容会被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子目录由该部分的主要实习学生依据其工作范围及贡献点独立提出,再经由全组学生及校内、外导师参加的全体会议共同融合、统一后形成一个完整项目的毕业设计报告目录,然后由校内导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工作重点分配各章节内容编制人。报告中公共篇幅部分(如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研究路线等),则由各人提各人负责范围内的,最后校内导师指定条件较好的学生统一汇总完成。所有学生独立编写完成自己负责的章节内容后,各自对自己编写的内容进行查找,并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修改。通过查新后,由全组同学统一汇总,形成最终团队毕业设计报告。
毕业设计报告可以是传统形式上的毕业设计论文,但建议采用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和项目技术研发总结报告的形式,以更接近工程实施需要和企业需要。
(五)考核阶段
考核阶段仍主要是通过毕业答辩进行,答辩过程分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校外导师简介项目需求及验收结论。
步骤2.校内导师汇报项目实施概况及编制情况。
步骤3.校内导师指定1名学生汇报总体项目执行情况和技术总结。
步骤4.团队各组员根据毕业设计报告主要顺序依次汇报各自工作内容。
步骤5.各组员按抽取的顺序进行答辩,将分两个阶段,必答题和现场答辩。必答题来自预先的题库,由企业组织人员出题,题目全部为简答题,题量为(团队人数+1)的5倍,经校企双方导师推荐、学校根据需要评审认定的题目为最终选用的题目。学生在步骤2结束时每人抽取5道题目作为必答题。必答题每题20分,总计100分,由答辩专家根据主观判断或者出题者预先给定的给分建议依据进行独立评判。必答题完成后开始现场答辩,主要是现场回答答辩专家提问,提问数不低于3道,且需学生当场回答,答辩部分不管提问数多少,总分为100分,由答辩专家主观评判。需要强调的是,本阶段的必答题强调每个学生的无差别抽题并回答,以体现答辩公平以及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对整个项目的掌握程度。
步骤6.学生退场,答辩专家组进行评判、分级。成绩汇总时,要求每个学生的必答题和答辩部分的成绩独立、逐一汇总,即每个学生的必答题成绩、答辩成绩均各自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余下的有效判分的平均分(保留小数点2位)为最终必答题成绩和答辩成绩,最终必答题成绩和答辩成绩的和作为最终答辩成绩。
最终学生答辩档次可以分为优秀、通过答辩、未通过答辩三个级别,各级别的评判依据是最终答辩成绩,总分超过180分的为“优秀”,总分低于180且高于120分(含)的为“通过答辩”,总分低于120分的为“未通过答辩”。可以设置必答题及现场答辩成绩的最低分数要求。
步骤7.学生再次入场,由答辩专家组组长宣读考核结果。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当场提出,没有疑问则学生依次对考核结果表态并致谢。毕业答辩结束。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流程中,由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尤其是企业因产品实现而受益的情况下也愿意对项目实施投资,同时毕业设计的过程也相当于企业研发的过程,研发人员相当于只派出1人(担任企业导师),这就使得企业有较强的推进意愿,从而使本毕业设计模式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教师方面也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较好的工程能力提升。学生也可以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因此,本毕业设计模式既符合校企深度融合背景,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同时对校、企和学生三方都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考核方面也能够做到无差别全覆盖,总体来看具有较强的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宇恩,戴坚锋.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358-359.
[2]孔勐.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5(3):52-54.
[3]曹海,方群莉,毕忠松.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16, 18(5):125-127,132.
[4]汪通悦,许兆美,郭啸栋,等.项目驱动式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5):126-127,143.
[5]张慧娟.多维协同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0-8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