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在深山“修故宫”》观照“后喻文化”中 微电影的美学建构

2022-07-11王莹

电影评介 2022年3期
关键词:后喻报恩寺深山

王莹

微电影作为后喻文化①的代表之一,凭借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审美风格等艺术特征,成为引领大众文化走向的重要方式。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是四川省委宣传部出品“百部看四川——微视工程”的优秀作品。该片以彰显四川文化品质为重点,讲述了主人公沈春贵一家两代半个世纪以来,不间断修缮报恩寺的故事,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同时提升大众对文物修复、文化保护的价值认识。本文用《我在深山“修故宫”》为案例,对微电影的创作技巧及审美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新时代后喻文化语境的现实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概念。②后喻文化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年轻一代凭借良好的文化学习能力、科技接受能力,在诸多领域均超越了教育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其学习的文化反哺现象。[1]随着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青年们凭借良好的互联网素养、敏锐的学习眼光,引领着新的文化传播进程。在后喻文化视域下,电影艺术领域呈现出多维度、一体共存的传播特征,而微电影则凭借“反传统”、个性化等特征,成为彰显时代审美意蕴的特殊影像形式。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仅3分20秒的时长,清晰讲述了“守护匠心”“坚守匠道”的传承精神。优美的影像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充分契合了观众的审美与观影诉求,彰显出后现代主义美学气息。

一、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的创作技巧

微电影是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周期和微投资的影像艺术;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其凭借特殊的图像语言、动作技巧,塑造出简短、生动、直观的视听场域。③在后喻文化视域下,微电影创作需对镜头语言、情节桥段、节奏韵律和情绪表达等要素进行整合,构建相对完整的叙事框架来增加受众的喜好度。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用清晰的叙事主旨和自然的叙事美学,为观众营造出具美学张力的叙事空间。

(一)“微”妙叙事策略,升华叙事内涵

美国知名编剧、制片人悉德·菲尔德认为电影结构由建置、对抗、结局三幕组成,尽管该理论主要针对长电影艺术提出,但仍对微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2]虽然《我在深山“修故宫”》整体片长仅3分20秒,但创作者仍为观众呈现了完整的叙事架构。在建置部分,影片通过使用“9999条龙”“2730朵斗拱”和“27800平方米”等直观、形象的数字信息,为观众描绘出具有“中国第二个故宫”美誉的平武报恩寺大体样貌,铺陈了深山“修故宫”故事的背景情境。随后,在对抗部分,影片用“讲故事”的方式追溯明代正统年间,龙州土司王玺进京后,为皇宫紫禁城的恢弘壮丽所震撼,于是暗中回乡建造了“小王宫”,后由于事情暴露,为了保命,王玺匆忙间将王宫改为寺庙,并命名为“报恩寺”。平武报恩寺作为世界仅存的明代全楠木建筑群,整体仿照北京故宫建造,作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亦获得了“第二紫禁城”的美誉。影片采用“历史再现”的方式,用简洁的镜头讲述了王玺在建造报恩寺过程中的诸多障碍,设置了相应的叙事冲突,突出了影片的戏剧性表达。在结局部分,主人公沈春贵在父亲去世后,接续父亲的事业,继续修缮报恩寺,用“这既是继承父亲的遗志,也在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根,守护着我们自己的心”这一真挚的内心独白,实现了“让古物有温度,让后世有记忆,让守护有意义”的叙事主旨的升华。

(二)“微”小叙事视角,彰显新颖立意

与标准长电影的“意象化”表达方式不同,微电影通常用写实方式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受众不需建构自我想象空间,直接观赏画面便能解读其中的意蕴。[3]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巧妙利用配乐与旁白,用质朴的表演和激昂情绪再现出一家两代工匠的人格特质。该片采用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将报恩寺的历史由来、现代修缮等场景画面进行集中,并最终指向“古物有温度”的叙事层级。影片以“微”小叙事手法,用个体书写的方式讲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使之与受众建立了有效互动的情感表达场域,捕获了观众的心理认同。

(三)“微”少人物,凝练叙事情感

人物是承载叙事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要素。生动、直观的人物形象能够凝练影片叙事情感。在后喻文化视域下,微电影以“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构建出新的常态化、个性化表达方式,实现了影像空间的自由表达。[4]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设置单一,仅以旁白进行叙事,如此简约的表达风格彰显出该片的历史质感和文化意蕴。该片将沈春贵一家两代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逐一铺陈,既描述了其高超的修缮技艺,也展现了文物修缮师的炽热匠心。影片创作者将匠人情怀、守护文物及技艺传承等多元主题融入叙事过程,在凝练叙事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了主旨呈现与人物塑造的一定突破。

(四)“细微”情节,引发情绪共鸣

在后喻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凭借开放、交互、便捷传播和易于参与等诸多优势,成为“网生一代”年轻人讲故事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微电影创作者通过采用情感叙事策略,以抒情叙事的方式呼唤了受众的内在情感。[5]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宮”》剧情跨越时长近600年。创作者采用后现代风格的叙事手法,将古典视觉元素与先锋视觉元素相拼接,叙述了报恩寺修建、修缮、传承的一系列过程,以文化底蕴为基础,详细讲述了报恩寺的沧桑变化,暗合了“文化传承”的叙事内核。总体上看,影片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后喻文化特点,用平视观众的叙事语态,回应观众期待,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感染力。

二、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的审美建构

独特气韵是微电影叙事美学的集中呈现,也是微电影艺术品质的深刻表达。《我在深山“修故宫”》及时回应观众的审美需求,用较为微妙的艺术表现方式,将背景音乐与故事内容相融合,为观众呈现出既具美感又充满文化创意的影像画面,实现了主旨表达与叙事审美的有机融合。

(一)“意境并举”:艺术与生活重合的美学逻辑

在后喻文化视域下,微电影作品以艺术空间与生活空间相重合为审美取向。创作者需以细腻笔法塑造典型场景,用微小视野来梳理叙事线索,并采用现代叙事美学思维,凸显新的叙事逻辑。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采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以“绘画般”的美学视觉效果将艺术表达与生活叙事相融合,塑造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叙事空间,形成了人物影像、美学建构与叙事逻辑相互支撑的叙事美学,赋予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该片以报恩寺的由来和其在600年中的修复保养为叙事线索,从主人公沈春贵文物修复的工作视角,聚焦文物保护,记录深山内精心呵护报恩寺的匠人,展现出其一家两代人50余年接力保护文物的“内心关联”,实现了对“匠心”“恒心”的深刻表达。该片借助全景式叙事场景,在做好细节特写的基础上,挖掘以沈春贵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人生经历、人文内涵和心灵感知,拓宽了影片的美学空间。

(二)“情景交融”:诗意叙事呈现美学意境

后喻文化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文化,也是追求个性表达的文化。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对叙事内容进行合理编码,使受众实现从“看到—了解—感动”的观赏认知升级。[6]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真实再现了报恩寺的修复过程,展示了主人公沈春贵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工作理念,书写了个性化的文化意境。该片采用远景、大特写等镜头语言,将报恩寺厚重、唯美的视觉画面与“匠心传承”的叙事主旨有机融合,为观众创设出差异化的观影场景,祛除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片中的龙、斗拱、宫殿等物象,传达出厚重、沧桑的历史气息,以诗意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意蕴无穷的美学胜境。

(三)“立意取境”:史诗叙事强化意蕴

微电影艺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其在审美建构过程中追求个性表达,通过淡化主体与客体的传播界限,用多元的叙事风格来呈现独特的美学意蕴。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选择了具深厚文化内涵的音乐曲调来进行辅助表达,将静默诉说、深沉音乐与自然画面相融合,用音画协同的叙述方式实现了传统文化叙事与后现代审美的一体交融。影片开篇,一阵阵密集的鼓点响起,瞬间提升了影片叙事的历史感,抓住观众眼球;在短暂停顿后,一段女声哼唱伴随着王玺修建“报恩寺”的历史故事叙述,将古老、悠久的尘封历史以现代、自然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赋予观众充满想象的迷离空间。该片通过个体视角对“报恩寺”故事进行艺术表达,结合跨时空的艺术转换方式,生动呈现出“国风”浓郁的唯美意境,实现了“立意取境”的美学建构。

(四)“言不尽意”:人文美学呼唤大众反思

在后喻文化视域下,微电影通过发挥自身载体优势诠释人文美学,以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唤醒观众对相关社会话题的深层次思考。[7]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讲述一家两代人铸匠心、行匠道,在深山中修复报恩寺的故事,将关注文物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等理念与社会现实进行链接,用言简意赅的方式给予观众真切的人文关怀。该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视角,叙述主人公沈春贵自学修缮技巧30年,每天都对报恩寺进行维护。他的父亲以92岁的高龄仍在指导修缮工作,演绎出“大历史,小工匠”的工匠精神。片中父亲的对白“修缮文物,就是在和历史交流,从中能够看到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对“家国一体”意蕴的生动诠释,传达出工匠人的匠心传承、修身哲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好地呼唤了大众对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反思。

结语

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用现代视角走进神秘的报恩寺,以近距离、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示“文物复活”技术,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有温度、有传承的文物修复故事。该片用3分20秒的时长构建出“文物修复”的完整叙事框架,并清晰、直观地表达了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创作者采用新颖、立体的表达视角,走进报恩寺的前世今生,近距离讲述文化传承的心灵力量。

后喻文化与微电影的创作及审美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创作者通过捕捉后喻文化元素渗入微电影创作,在拓宽微电影审美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审美的微电影影像体系。

参考文献:

[1]戴文静.近三十年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嬗变与反思[ J ].中国青年研究,2017(01):80-87,44.

[2]王冲.高校公益类微电影创作价值导向研究——以环保类题材创作为例[ J ].电影评介,2018(04):72-74.

[3]崔凯.后喻文化与双重滞后:中国互联网的十年扩散历程(2005~2015)——基于4组CGSS数据的APC模型分析[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159-166.

[4]孫晨,孙宁.“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观念[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58-163.

[5]刘丹.视觉语法视域下竖屏微电影广告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以华为广告《悟空》为例[ 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54-160.

[6]杨飞.碎片化网络语境下竖屏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评张艺谋的竖屏微电影系列[ J ].电影评介,2020(04):100-104.

[7]叶高峰,徐坚强.微电影《蓝柳》音乐的技法特征及文化内涵[ 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3):152-159.

猜你喜欢

后喻报恩寺深山
后喻时代的教师心理系统构建
如何面对后喻时代下的少年说
深山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藏在深山里的歌
织金洞:从藏匿深山到扬名世界
巧用后喻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报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莲
报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莲
明代报恩寺琉璃宝塔探析
后喻文化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