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径探究
2022-07-11石嵩张环宇
石嵩 张环宇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本土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自1993年问世以来已成功举办24届。28年多来在几代人的春华秋实中被誉称为全球成长最迅速的国际A类电影节。纵观其规模,自1993年首届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报名影片到2021年第24届113个国家和地区的4443部报名影片,世界首映73部、国际首映42部、亚洲首映89部、中国首映99部,如此斐然的表现已跻身为亚太区最具声势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盛事之一。
特别是在这两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如期举办、参与人员最多的国际A类电影节,在全球电影文化艺术和产业的国际交融中起着重要的“推手”作用。其安全、有序、顺利的举办是全球相关影视节可借鉴的典范。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显赫战绩与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自信,彰显出强势复苏后一片生机的中国电影义无反顾地领跑全球,坚定促进全球电影艺术发展的强大力量与重大决心。
一、世界-亚洲-中国:全球电影节格局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节拥有非常多元而庞大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球有6000多个电影节,近几年活跃的电影节大约3000多个,而这其中75%的电影节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间”[1],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与全球化同步发展。负责认证监管各类国际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的第二年(1994年)就将其归为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规模声势浩大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年来凭借着稳健的发展所获赞誉无数,但实质上在全球多元的电影格局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领跑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当不断纵横求索之。
相较于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负盛名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而言,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则相形见绌。“尽管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规模和声势上已经具备可以與威尼斯、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比肩的趋势和效应,但不得不承认其权威性、成色度和影响力还不能与三大国际电影节同日而语。尽管上海国际电影节声名远播、赞誉日隆,但不得不正视中国唯一‘A’类国际电影节的‘B’级处境这一不争的事实”[2]。自1936年全球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问世之日起就已经象征着国际电影节以西方为核心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国际电影节成长发展的黄金时代恰好与中国因意识形态对外隔绝的年代相重叠”[3],上海国际电影节晚了其半个多世纪才问世,虽与全球化时代同步生长,具备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但在成熟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前也只能以他者身份自居。此外,根据国际A类电影节的规定:一个影片只能在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报名参展,这就直接造成上海国际电影节只能守株待兔地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非一线的影片中再择优选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和釜山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亚洲三大电影节,早在2014年起就开始彼此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亚洲电影,在亚太地区声望和影响力极高。可亚太区的电影节本就作为西方电影节的舶来品,在彼此间合作的背后也存在着本土在地化创新性发展的竞争关系。具体主要表现在评奖与竞赛单元的异同上,既要凸显亚洲特色,又要定位鲜明、彰显自身主体性。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同为国际A类电影节与亚洲地区规模声望最大的电影节,二者间本就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关系。而也正是因为国际A类电影节必须标榜国际,导致上海国际电影节又不能像B级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那样主打亚韩的地缘特色而发展新人新作。亚洲地区还有诸如印度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电影节、泰国电影节、巴厘岛电影节等极具特色和值得关注的电影节,这也给上海国际电影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上海国际电影节该如何更好的立足亚洲、标榜国际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作为亚洲电影节数量最多的国家,自主构建的电影节约20个。国内知名度高且影响力大的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外,还有以主打竞赛类、普及电影文化艺术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倡导电影为纽带,连接海陆丝路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专注小众艺术电影、发掘青年影人影作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和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以及扶持港片扬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和凭借台湾电影出圈的台北金马影展等。这些电影节功能面向清晰,各有特色,奖项含金量都不低。甚至较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爵奖,国人更倾向于摘得金马奖、金鸡奖和金像奖的桂冠。一些电影新人也更乐意去参加专注艺术创作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和FIRST青年电影展。为此标榜国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实则在国内百花绽放的电影节中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二、日臻完善的单元板块: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循环式互生回流效应
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28年多来的努力探索,围绕评奖、展映、市场和论坛这四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结构层次,逐渐筑构出金爵奖、亚洲新人奖、电影展映、电影市场、电影项目创投、金爵电影论坛、互联网影视峰会与“一带一路”电影周这八个精细化的单元板块,完美诠释出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宗旨理念。加上自疫情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独创完成了“线上辅助线下”到“线上线下双平台”的新常态电影市场模式,也使其办节定位与面向更具个性化。其多年来持续致力于挖掘中国电影新生力量,激励青年电影人不断创新发展,“在加快打造全球影视中心的目标下,上海近年对电影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扩大,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录美、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迫切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4]。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已与戛纳电影市场联合达成了实质性的合作,携手发起“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旨在为中国青年影人提供更大的成长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助推更多的华语电影迈向国际的大舞台。
在多年的探索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完善电影新人扶持、培育新人新作这一举措,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已经打造出由“短视频-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的这样一个“人才储备-项目打磨-作品评选”的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且形成了一种循环式互生的回流效应。
(一)第一和第二梯队:前期人才储备阶段
第一和第二梯队为电影人才储备阶段。短视频作为第一梯队,聚焦互联网生态和短视频媒介平台,挖掘具有潜力的“民间佳作”和“民间高手”作为金爵短片的“后备影视军”;第二梯队的金爵短片征集40分钟以内的真人和动画剧情短片,评选出最佳真人短片和最佳动画短片,以此发掘优秀的新导予以孵化和帮扶,促使这些“民间高手”实现由短片到长片的转型。
(二)第三和第四梯队:中期项目打磨完成人才孵化的核心阶段
新晋导演能否积累长片开发的一系列经验,完成短片到长片的转型就在于第三、四梯队这个实质性的核心阶段。第三梯队的创投训练营首先征集专业素养高的华语影视从业人才进行专业的产业通识培训,而后对其交呈的在开发中的电影长片项目和剧本择优进入工作坊予以深层次的孵化指导,最终筛选出2个项目入围次年的电影项目创投;在第四个电影项目创投梯队,则主要征集处于开发阶段的剧情长片进行官方奖项和企业合作奖项的评选,将最终角逐出的优质佳作项目和团队举荐到产业资源方,使其大大提高影片前中后期与各种产业资源对接的机会和经验,从而推进其出片的效率。
(三)第五和第六梯队:后期作品评选回流阶段
创投项目完成后的佳作以及新晋导演的后续作品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和评奖单元的优质华语片的重要来源。亚洲新人奖作为第五梯队全面挖掘亚洲电影新人新作进行奖项评选,将上阶段创投项目完片后的优质佳作予以展映,甚至可直接提名亚洲新人奖,使其获得产业和公众的认可,这也标志着新晋导演正式踏入职业电影人的发展道路。其日后创作的作品更是摘取金爵奖的有力后备品。而最后一个梯队金爵奖的奖项是年度优秀导演成熟长片佳作首映的竞技场,是对作品艺术性的高度表彰。能够入围金爵奖就象征着一个导演已经彻底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电影人,其后续的佳作也有可能陆续回流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角逐亚洲新人奖和金爵奖,从而产生循环式互生的回流效应。
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式的人才培育体系回流互生的案例大大存在。诸如“2014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导演秦晓宇的最新剧情片项目《囚徒》入选2019创投;2017亚新奖最佳编剧奖导演李雨禾第二部长片项目《都市传说》入选2019创投;2018华语新风展映入围导演张万林第二部长片项目入围2019创投‘青年电影计划’,并获‘坏猴子特别关注项目’等”[5]。而早期亚洲新人奖发掘扶持的松太加、万玛才旦、宁浩、林书语等导演如今也都成长为华语电影的中坚力量并获得了国际和业界的认可。这些鲜活的例子都证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的成功,也有望出现更多的人才回流现象。新人孵化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确保新人完成阶梯式周期的孵化,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思考和调整,拉动更多的外部资源以确保新人拥有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三、政府-市场的管理模式:多元审视成长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成立初期就以政府主办承办的管理模式对电影节的相关工作进行直接管理,政府在整个电影节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以确保资金资源的稳定、主体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文化艺术的正确导向。但随着电影节的发展与成长,其名望、权威、声势、规模和市场不断地提高与扩大,这种政府主办承办的模式也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有形的政府管控根本無法抓住无形的市场走向。于是,电影节开始由最初的政府主办承办模式走向“政府-市场”的管理过渡模式,而这也象征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发展初期阶段迈向更高的成长期阶段。以下将从资金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单元板块和电影交易市场四个方面对目前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深层次的审视与分析。
(一)缺乏资金资源的服务配置
“政府为电影节提供运营管理资金的支持是很多国际知名电影节通行的扶持手段”[6]。以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和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等为例,政府会为其提供50%以上的资金当作电影节的启动资金。而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创办之初就“在我国特殊国情下,不同于国际上多数的电影节,属于少见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电影节”[7]。在其资金预算中,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或经济补贴,而主要是依靠着上海文广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拉赞助商和寻求社会筹集的方式获取资金。现阶段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资金在电影交易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下起的市场调控作用已经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和可持续发展。但比起很多知名电影节能够享有各种免费的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优惠政策而言,我国政府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资金资源、公共服务配置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显得格外薄弱。即使国家和上海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大力扶持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但实质性的政策还有待在执行中尽快落到实处。
(二)受局限的运营模式
国际上,多数知名电影节的承办单位都是由专业的具备丰富策展技能的常设机构或者会展机构负责的。而“目前国内电影节则多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办承办的模式,政府直接担任主办者与承办者角色,这往往会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8]。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是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的大型文艺会展活动,其承办单位——上海电影节组织委员会与专业的会展公司相比,在专业性、市场性和运营理念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匮乏。且这种政府主办承办的形式中行政主导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电影节在公共资源的利用和条件优惠上具有优势,但也会使政府在进行意识形态的选片审查中具备一票否决权,就连影展的主题也会受到一定束缚,且在电影节的活动执行中也会产生干扰。除此之外,自2002年来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虽开始同期举办,两节同办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这实质上也意味着承办方在同一时间要面临着两个大型活动,易造成人力资源调度的高度紧张和运营模式的偏差。
(三)尚有缺口的单元板块
一直在努力成长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全面丰富且具有层次的单元板块。但其实电影节体系的单元板块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打造风格鲜明、具有专属主体特色的单元板块。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都高度重视主题特色单元的塑造,诸如亚洲新人奖、一带一路电影周、成龙动作电影周以及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与全球电影节的横向对比中发现还尚有缺口。亚洲新人奖和金爵奖作为竞赛单元在各自具体的奖项方面没有形成联动机制。而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虽能产生循环式回流效应,但在中国巨大的电影产业和大量的电影人才面前,成效还远远不够;且没有“致命的资源绝学”吸引到真正有才华的电影新人,没有达到每一个创投项目都落到实处并得到质的飞跃。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和釜山国际电影节作为亚洲电影节中三足鼎立的存在,在扶持新人方面未进行错位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更是在扶持亚洲新人方面直接参考借鉴了最富有特色和成效的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
(四)红火的电影交易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影行业者、展商和投资商。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电影交易市场发展态势极好,甚至比其最高奖项金爵奖还显得红红火火。通过电影交易市场这一服务平台,国内外电影行业者、展商和投资商等齐聚一堂,进行电影交易或通过这个沟通的桥梁进行电影“后起新秀”的挖掘,以充盈电影人才的储备,为电影节主体输送活力和新鲜的生命力。如此一来,大大促进了世界多元电影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近年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和健全的电影交易市场。特别是2019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国际合拍片市场”后,吸引了多个国家展商的支持和加入。不同国家间的团队联合制作作品,充分发挥了不同团队的优势,多方共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制作了多部精良的高口碑、高票房的电影,并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高度赞赏和认可。此外,自疫情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上海电视节共同发起“国际影视云市场”,以“洽谈更高效、服务更周到、参会更便捷”的总原则设立了云服务、云洽谈、云活动和云展览四个大块,线上线下双平台为国内外电影行业者、展商和投资商提供了更方便、更高效、更灵活的参会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名影视机构加入其中,不断刷新着电影市场的交易记录。
成长期阶段是决定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否具备持久稳健的生命活力,能否建立成熟健全的电影交易市场以及能否获取政府与市场二者间平衡发展的核心阶段。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可知,在“政府-市场”的管理模式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存在较大的瓶颈需要解决。尽管电影交易市场表现出色,但也还没完全走向成熟,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故要想彻底转化为市场主导的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路途去探索。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突破发展瓶颈,谋求广阔发展
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业和复杂多元的世界电影生态中,尚处在成长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应时刻敲响警钟,以高度理性的态度深刻洞察自身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之间的差距,思考如何明确战略定位,如何提升主体的辨识度,从而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基于电影节的功能定位、现行管理模式、评奖体系、品牌打造和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早日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更广阔的发展。
(一)强调文化核心本质,兼顾商业平衡发展
电影节作为一个大型文艺会展活动,具有文化和商业两个功能。随着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日趋健全和成熟,导致愈来愈多的人往往只看见电影节背后的商机和利益,而忽视其核心本质实则是文化功能。电影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因其视听结合、通俗易懂的特点,已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最佳载体。尽管电影节中的电影交易市场、红毯仪式和产业联动等都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功能,但电影节文艺会展活动的性质清晰地指明文化功能才是在电影节中居于首位的。
就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来看,其火热的电影交易市场明显更倾向于商业功能的最大优化,而在电影节自身政策資源配置、影片评选、展映、论坛、城市文化建设、文旅周边等文化功能上则稍显冷落。对此,应注重文化和商业功能二者间的平衡发展。加大政府对电影节文艺活动的扶持力度,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落实执行力度,重视评选、展映、论坛等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推进上海文旅建设,加大上海和周边地区电影文化资源的开发。在保证文化功能与商业功能并重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挖掘电影节的功能优势,以期获取最大成效。
(二)呼吁政府简政放权,增强电影市场化建设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第八条措施中表示:“支持电影企业、电影作品参加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展和交易市场,进一步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9]。政策表明政府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视,尽管现在其管理模式为“政府-市场”的过渡管理,但迄今为止,上海国际电影节还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办、承办。尽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市场取得可喜成绩,但市场化还未能在电影节中占据一定地位。因此要想让政府转变职能向市场放权,由管理执行者身份转变为决定和服务者,政府需要尽快落实电影节的帮扶措施,提供一定的资源配置和优惠政策予以重点倾斜,启用专业会展公司承办电影节活动,并依托上海知名企业提供持续性的资金赞助等,促进电影市场的成熟健全和市场调节机制的独立强大。
(三)提升奖项含金量与公信力,建立全球影片信息动态数据库
上海国际电影节各个奖项的含金量与其参赛参展的电影作品质量息息相关。受一些知名国际电影节的影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优质影片只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等知名国际电影节的非一线作品中再筛选。要想提高奖项的含金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尽最大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从多个渠道入手去邀请优质的影片参加电影节。其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团队大部分都来自中国本土资深且权威的电影行业人士,但中国的东方式审美却不一定能完全代替西方人的电影美学。因此,可以专门从国外电影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专设境外选片顾问和境外选片制度以完善电影节的选片人体系,提高奖项的公信力。此外,还可以借鉴戛纳电影节的Cinando数据库来建设一个全球影片信息动态的数据库,针对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导演和优质影片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减少境外选片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能从电影立项之初就全面了解影片的具体情况,从而便于挖掘优质影片向其发出展映或参赛的邀请。
(四)怀开放包容之姿,推进国际化进程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起源地,自20世纪中国电影诞生起,上海就一直沐浴在电影文化中。“成功的电影节对于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具有强大的作用”[10]。充分挖掘上海的历史资源,凭借着城市的精神价值导向和品牌化效应,带动周边文旅的发展,传达海派文化,以良好的城市服务和城市记忆来助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发展。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一步加大引进境外优秀电影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向国际的重要路径。组委会可向国家广电局申请,每年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引进一定的境外优秀影片,设置特定的引进条件,如引进的境外影片必须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任意奖项,或者是其为展映单元票房排名前几的影片等诸如此类的条件限制。而符合条件的影片将以卖方的身份与买方组委会进行交易,并能够获得中国地区的发行和上映资格等。
上海国际电影节想要立足亚洲,走向国际化舞台就必须凭借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将国际化寓于品牌化、民族化、商业化以及艺术化之中,打造主体特色模式,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地促进其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切忌在国际化进程中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知名电影节的模式。
结语
年轻朝气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显然“需要承担的使命太多,既要保证国际标准,也想服务公众,又想照顾小众”[11]。尽管其目前在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路途还很漫长,但每一步路都是必经之路,相信上海国际电影节今日之扎根,他日必定能屹立于世界众“节”之林。
参考文献:
[1]Stephen, How many film festivals are there in the world?,https://stephenfollows.com/many-film-festivals-are-in-the-world/,August 19,2013.
[2]应国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渐进和思考[ J ].当代电影,2010(10):158-160.
[3]任家瑜.全球视野下成长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J ].上海艺术评论,2016(04):17-19.
[4]兰之馨.发掘中国电影新生力量,不拘一格扶持青年影人[ J ].中国广播影视,2021(13):49-52.
[5]王晔.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养体系思考与实践[ J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0(03):119-126.
[6]陈薪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问题与发展探究[ J ].视听,2016(01):81-82.
[7]蔡必成.上海国际电影节管理模式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8]杨晓娟.我国电影节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9]中国政府网2010年0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9032.htm.
[10]杨海燕.电影的文化内涵:上海国际电影节品牌辨析度的提升之道[ J ].思想与文化,2020(01):247-256.
[11]刘润泽.场域视角下当代华语艺术电影参展传播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