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体验如何做学术表达

2022-07-11代百生

音乐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意音乐表演选题

TURNING ART EXPERIENCE INTO ACADEMIC IDEAS: HOW TO IDENTIFY TOPICS AND OBJECTIVES

IN THESIS WRITING BY MUSIC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S

摘 要:藝术体验与表演是感性的,学术研究与写作是理性的。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常常具有丰富独特的感性经验,但在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中不太容易把握,容易陷入作品分析或经验总结但缺乏学术性的老套路。基于作者作为钢琴教师在长期的音乐学术研究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一些优秀音乐表演论文的拆解分析,提出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慎选题、巧立意”,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从实践出发或从文献出发,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注意艺术体验与学术表达的结合,也可以写出好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音乐论文写作;选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3-0076-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3.009

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长期以来存在着困境。一方面,广大的音乐表演师生有着丰富的音乐表演实践经验,但在论文写作时不知道如何选题,他们需要突破的第一难关就是“确定选题方向”——有学生坦言,在与导师交流、查阅国内外文献后,常常发现自己熟悉的曲目有很多已经被学者们重点研究过,不敢贸然选择不熟悉的乐曲进行研究,担心理论无法和实践结合,支撑不住自己的研究①。另一方面,在已经正式发表的众多音乐表演论文中,存在着选题狭窄与研究方法雷同的普遍现象,很多文章是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过程以及创作、表演技巧作分析,包括音乐家的创作体验、技巧分析、创作探索等方面的总结,常常是经验、随感或简单的作品分析。尽管一些文章有真知灼见,但语言表达与研究方法欠妥,学术性和说服力不够。这些现象在整体上严重有损于音乐学术界对音乐表演专业师生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印象。

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如何突破“老套路”,使论文具有学术性?尽管有一些相关论文发表和线上培训课程,但论文写作需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历练提升。笔者本人是音乐学院钢琴教师,多年前开始投身音乐学术研究,一直坚持表演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之中积累经验,体验到“以研究促教学”的益处,同时认为:音乐本是感性艺术,音乐表演者有更多的实践体验,写论文如果注意艺术体验与学术表达的结合,选择合适的研究角度、注意学术语言,也可以写出好的论文①。论文写作基本功涉及到文献搜集与利用、选题与立意、学术写作技巧等,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涉及其中的选题与立意。这是论文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俗话说“题好成功了一半”,就是指的这选题与立意的环节。下文结合笔者实际写作中的经验以及对部分优秀音乐表演学术论文的分析,提炼出音乐表演专业论文“慎选题、巧立意”的若干方法与建议,与广大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共勉。

一、明确“选题”与“立意”的区别

论文写作不外乎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也就是选题与立意,是学术论文成败的关键,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学术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图1显示了从“选题”到“立意” 的完整过程。

图1中的第一个步骤是“选题”,又被称为“意向性选题”,即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发现一个大致的问题或选择一个可供研究的话题,所确定的只是要研究的对象与主要范围,产生研究动机,然后据此广泛收集资料,并不一定指具体的论题。一个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知识范围来选题,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不同的选题来源途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不同的来源途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准备:

1)音乐表演与教学、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与感悟。这属于“从实践出发”,是一种真正长远的、有意义的选题方法,要遵循发现问题(What)——思考应该如何解决(How)——寻求理论依据(Why)的思路,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或经过严密论证提升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2)文献研读中的启示与发现。可称为“从文献出发”,即在阅读文献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启示,或许是质疑成说,或许是有新的拓展,这需要运用综合寻找和借鉴深入的方法来进行学术论证;

3)对某专业方向的研究或某类作品表演的综述点评。这需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有述有评,即描述各种结论或观点,并对之进行分类点评,表达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

4)偶尔获得的写作灵感。可以采取主观设定与研究验证的方法,需要对灵感的核心内容界定清晰具体,并有足够的论据和科学的逻辑来论证。

图1中的第二个步骤,强调要有合理的检索策略,尽可能查准查全,不能做井底之蛙、自以为是。这一重要环节也称为“文献研究”,是保证学术研究选题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行为规则。例如使用数据库检索可以使用关键词、篇名、主题词等不同检索词多方位检索,或利用大数据检索分析找到经典文献、关键作者等信息,然后利用二次检索顺藤摸瓜,扩大检索范围,务求穷尽有关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的全部文献。这一步骤的意义在于,研究者要通过检索、阅读、归纳、比较,了解本选题方向已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还可以从文献阅读中分析他人的问题与立意,从中得到借鉴启发,寻找自己的创意灵感和可为空间,以保证自己研究的创新性。

第三个步骤就是“立意”。即按照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把问题明确具体化,这一定是在经过了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经过审慎思考与选择,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视角与方法,形成基本的研究思路。“立意”的好坏可以决定论文的成功与否。同一个“选题”,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即有不同的“立意”,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也就决定了并不是别人研究过的“选题”就不能再做,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的“立意”。

学术论文的最核心指标是要有创新性,创新性可以体现在: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线索;发现新事实,介绍新知识;提出新认识,得出新结论;选择新视角,应用新方法等。这是“立意”环节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巧立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選择合适的研究视角,以能与众不同、“独辟蹊径”为好;

2)确定合适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可行性基本原则;

3)提炼观点确定具体论题,以突出“问题意识”为首要原则。研究者需要明确自省:文章是否提出和解决了一个或某些明确的问题?能否用简洁明了的标题清晰表明你的主要观点或特别的内容并使其具有吸引力?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意义吗?

4)论文的标题拟定非常重要,以“准确得体、简短鲜明”为基本原则。标题是研究者在选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材料提炼观点后拟定的论文的题目,它是论文的主旨,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论文的中心论点和主要内容。一篇论文,内行人看它的标题就知道它的大致情况。所以标题的确定是选题立意乃至整个论文成功的关键。标题是选题立意的具体化。当然标题可以在研究完成之后总结提炼。论文标题作为一篇论文给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要求直接醒目、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吸引读者。

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写作如果“慎选题、巧立意”,遵守上述基本原则,注重艺术体验和学术表达的结合,完全可以写出好的论文来。下文将主要通过对笔者本人的部分论文的选题立意自我剖析以及一些其他作者的优秀文章的拆解分析,讨论如何“慎选题、巧立意”。

二、从文献中学习:拆解范文,学习“立意”方法

音乐表演专业的选题很多是从作品研究入手,包括理性分析(音乐分析知识与方法的运用)和感性认识(对艺术的个性化体验、经验、心得等),写作的论文类型可以大致分为:音乐作品研究、表演与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等几大类,每一类型都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巧立意”。

(一)音乐作品研究

这可能是目前音乐表演类论文写作选题最多的类型,常常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深有艺术体验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类选题同样也可能是作曲理论方向、音乐学领域的史学批评类的选题重点。因为20世纪以来,音乐分析几乎在所有音乐研究领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仅仅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本体技术分析,似乎并不是音乐表演专业论文选题的强项。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研究经典音乐作品可能更具有研究价值,但常常是经典作品被很多人研究过了,随便找个没有被研究过的冷门作品来做研究又担心研究的价值性和理论是否立得住。于是出现本文引言中提到的音乐表演者在论文选题时的困惑。

音乐作品当然应该是音乐研究的主要对象,但艺术作品只是音乐现象的一种呈现方式,音乐现象只有通过与人发生关系,才能更完整地呈现。因此,作品分析只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目标!必须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做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才能使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品格。即从音乐作品出发,关注产生音乐现象的人(作曲者、演奏者以及对音乐有触动的听众等)和文化,作纵向横向地拓展,是这类研究的“立意”关键,也给不同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创意发展空间。让我们来看看此类选题的几篇优秀论文是如何“巧立意”的。

第一个范例是《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①。这篇论文作者作为钢琴教授,以作品研究入手,但不停留在作品分析和演奏诠释等惯常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中深入研究,从而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敢于挑战“通说”:第一部分通过史料整理,全面介绍了老志诚先生作为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和钢琴曲作家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第二部分是对老志诚先生的3首钢琴作品的分析研究,为其提出的主要论点——老志诚作于1932年的钢琴曲《牧童之乐》和《秋兴》是最早的中国风钢琴曲——作了有力的论证,认为这些作品以中西文化思维、中西多元创作手法整合创新而成,开拓了钢琴音乐的“中国意境” “民间情趣”和“地域风情”。这一论点推翻了中国音乐学界普遍认为的真正成熟的中国钢琴音乐起源于贺绿汀先生作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的定论,因而具有作为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本质。该文的选题立意手法可以概括为:质疑成说、历史考证,即把作品研究或某种表演技法/理论的研究放在历史的语境中深入考察,要坚持“史学”的治学原则,始终围绕文献(包括理论资料和音乐作品)与图像(如考古资料)等展开研究,重视材料本身的运用与梳理,以考证为主,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问题,再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第二个例子为《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三首〉的“中国风格”探析》②。这首在1987年上海“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比赛中获奖的作品,使用十二音技法写成,具有复杂、现代的钢琴音响效果,和同一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太极》明显不同:它既没有与中国文化相关联的文字标题,又没有明确可感的中国音调,为什么能获奖?其中国风格如何体现?这是笔者研究该作品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动机,其结论体现在标题文字之中——“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①和《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研究》②。前者从作品的标题涵义出发,比较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的视觉审美与钢琴作品的听觉审美意象,古琴声韵如何在钢琴上生发,以及中国式赋格与源于巴赫《十二平均律》的赋格原则的对比,得出结论是该曲的中国风格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后者则通过对搜集的诸多外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做初步研究,将其中的“中国风格”分为3种类型,分别以一首例曲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认为它们反映了外国作曲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同理解与运用。最后,将外国钢琴作品与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进行了思辨性的比较。此类作品研究的立意技巧可以概括为:探究比较、总结提升,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自己的经验将两种以上的艺术作品加以对照(例如视听类比、中西对比),找出其异同及普遍规律,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进而深入分析其文化因素,总结提升出具有理论意义的核心观点。

第三类例子如《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塔〉中的东方情调诠释》③。在中国音乐界似乎流传一种说法:中国音乐与德彪西音乐具有某种艺术相通。这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选择了具有典型东方意蕴的钢琴作品《塔》作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研读及音乐乐谱与音响的对比研究出发做批判性思考,试图发现这部作品中“东方情调”的具体表现因素。结果,作者发现《塔》的多声织体与结构形式的确与加美兰音乐有类似,可称为加美兰音乐的钢琴音响,但其东方情调更体现在五声音阶的运用和五声性音响,这并不是来源于加美兰,而是更具有代表作曲家心目中的东方音乐的象征意义,其标题《塔》可以唤起人们对东方的想象,但不能被作为标题性音乐来理解。乐曲表现的是一种对东方音乐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德彪西自诩的“精神上的东方旅行”。此文的选题立意手法可以概括为:刨根究底、文化观照。即以音乐分析为基础,从文化学、人类学的角度,观察音乐表演实践及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四个例子为《罗曼蒂克的音乐日记与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研究》④。该文从这部套曲作品的“编排原则”“音乐内容”“音乐表达方式”“演奏诠释与教学提示”4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与巴赫平均律的比较得出其“调性次序原则”,以及与浪漫主义套曲的内容关联次序比较得出其“情绪对比原则”;通过引用分析彪洛、科尔托对24首前奏曲的不同文字标题诠释,发现其中较多的“死亡意识与多愁善感”,进而从“作曲家的个性”(从自我和现实中疏远隔离)、“前奏曲的创作背景”(与乔治桑共赴马略卡岛养病)、“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特征”(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与留恋、对痛苦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对遥远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与希望)中获得为什么会有这些“死亡意识”的论据;通过对部分作品的旋律、复调、和声、曲式特点的分析发现其“音乐表达方式”;通过对肖邦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的整体描述,结合24首前奏曲音乐内容的诠释,提出教学或演奏实践中对24首前奏曲运用的不同组合方式;最后的结论,即核心论点是:从音乐内容上看,这部作品可称为肖邦“罗曼蒂克的音乐日记”;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部作品堪称“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这篇作品研究论文的立意技巧可概括为多层论证、小题大作,即把研究的作品置于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通过纵向、横向的联系和开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旁征博引,多方求证,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将作品研究写出深度、广度,使文章有份量和学术理论深度。

(二)表演与教学研究

从音乐表演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答,进而形成研究,是前文提到的“从实践出发”,也是音乐表演论文选题的一大类。这类论文可以是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即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学术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成理论或依附某种理论得到解决,或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作有益探索之后再总结升华理论。这应该成为音乐表演类选题的主力,以此可形成“以研究促教学/表演”的良性发展。

1.表演评鉴

表演评鉴指对音乐作品的音乐会现场演绎或录音版本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作以评价与判断,例如基于音乐作品的形式特征、风格特点以及精神内涵等对音乐表演的得失成败作分析和评价。此类研究要注意与“乐评”的区别:一篇简短的乐评文完全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体验,无需“引经据典”展开严密的论证;但评鉴类的学术论文则必须有理有据,要以文艺理论或音乐史知识客观评论分析,“述评结合”,“述”需要起到诱导读者自己去看、去比较的作用,“评”则需要提出问题,鲜明地表达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

一个范例是《历史风格与个性诠释——从郎朗〈哥德堡变奏曲〉谈巴洛克音乐的演绎品

质》①。 该文述评结合、有理有据,以郎朗的一个表演版本为基础,从触键与音色、速度/节奏与时值、装饰音使用、分句、颤音及其他几个方面结合学理分别做了评述,结语“来自聆听的局限”提出质疑:如今的演奏者们,为什么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内部而是付诸作品“以外”的其他因素?我们如何能在尊重作品自身时代风格、作曲家创作初衷和表达诉求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融入演奏家的个性理解以及当下音乐审美品质?这些思考以标题文字“历史风格与个性诠释”精准提炼点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反思。此类论文的“巧立意”手法可以概括为:述评结合、发现问题。

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进行版本比较研究②,也属于这一类选题。在过去,可能更多侧重于表达研究者自己的艺术体验和审美准则,以思辨性表达为主;现代则可以利用科技实证方法等方式,得出某种结论,使主观的艺术体验以实证数据和理论关照获得客观的学术信服力。

一个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表演版本的实证研究范例是《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以〈梦幻曲〉的几个视频演奏版本为研究个案》③。该文首先提出音乐表演的表现力与音乐的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表演的表现力不仅体现在演奏家普遍遵循的演奏偏离原则中,也表现在他们对音乐句法的个性理解和创造性阐释上,甚至可以表现在舞台表演呈现的视觉等信息上。文章以舒曼《梦幻曲》的3个演奏视频版本为研究个案,对霍洛维茨和郎朗的演奏采用程序分析和人工计算的实证方式揭示艺术家的表演个性风格特征,对波吉反传统的舞台表演风格从创造性和原创性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三段视频各具代表性,构成了表演表现力的几个典型维度。

2.表演理论

表演理论主要对音乐表演艺术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史学等层面做理论剖析与研究,要特别强调“理论性”,強调研究者的理论修养、理性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论证方法的运用水平,但要注意运用的“理论”不能与研究主题音乐表演的具体层面出现脱节,形成理论只是一张“虎皮”的尴尬局面。

《论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的再现与再创》①一文对音乐表演中两个不可回避且颇具争议的概念“再现”与“再创”(即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从音乐美学、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辨,论证了作品意图的客观性、演奏家忠实“再现”的相对性与主观“再创”的必然性,借鉴现代释义学“视界融合”的理念,认为演奏要能实现作品历史的视界与现实的视界、演奏者的视界与听众的视界的相互融合。同样的例子还有《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阐释》②。此类论文的“巧立意”手法可以概括为:跨学科借鉴、理论提升。

3.教学研究

这类的选题常常需要厚积而薄发。俗话说“教学相长”,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为解决学生的一个问题,常常能想出各种办法,有一些形象地比喻,日常教学实践中如果能随时记录下这些妙招和所思所感,无疑可为日后学术研究的选题打下基础——将这些清楚地描述(what & how)并能深入地探讨分析“为什么”(why),寻求理论依据或提炼成理论,即超越了经验总结,成为学术研究。

笔者2000年发表《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

练》③就是源于自己作为钢琴教师在教与学实践中的思考,严格看来还属于经验总结类文章,深入的理论探讨尚不够。《音乐表演技能学习的多元评价设计》④对惯常的学期末进行的音乐表演考试评价形式的合理性进行质疑——这种以几分钟表演呈现而作出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结果的公正性以及能否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一直饱受质疑。文章结合教育学评价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革设想,并将设想付诸实践,再通过反思评估形成研究。该文以钢琴考试为例,探讨了音乐表演技能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以“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形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期末表演考试形成“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以定量计算(评定分数和等级)和定性描述(以文字描述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尚存问题)综合表述。这种“立意”方法可以概括为理论支撑、实践探索,可以对表演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借鉴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各学科理论进行论证,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中国钢琴作品的“目的式”教学运用》①一文也来自于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思考。该文将中国钢琴作品教材做简要分析归类,论述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指出运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除了适度扩展演奏技术与音色想像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文化传导”,即让学生通过钢琴作品的演奏学习中国音乐文化,培养其对母语音乐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身份”意识。中国钢琴教育界应有“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在钢琴教学中有目的地分类运用不同的中国钢琴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体验、学习中国音乐文化,主动承担起弘扬与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的使命。这种“立意”方法可概括为:分类整理、意义提升。如果仅仅对教材作简要分类分析,尽管可能具有教学实用指导性,但学术意义还不够,关键在于后面提炼的“文化传导”意义以及如何施行,才使得这篇来自教学实践的文章具备学术论文的品格。

4.跨学科视角

跨学科或者是至少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切入到音乐表演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例如从生理学、神经医学的角度切入到音乐表演技巧训练、心理活动分析、音乐职业病的预防等。例如《“亚历山大技术”及其在钢琴表演教学中的运用》②,文章首先介绍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亚历山大技术的起源与教学方法,进而讨论其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5.科技联姻

科技媒体发展迅猛,有很多可以运用于音乐表演学习与舞台实践,例如多媒体辅助学习Apps,MOOC,计算机数据分析等运用于音乐表演观察与理论研究等。《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③以科技运用的手段提供了音乐表演研究的又一种范例。文章首先对有关Rubato的各种传统观念进行了文献梳理,指出由于人们讨论该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从主观臆测出发,缺乏科学规范的衡量标准,导致了很多模棱两可的矛盾说法。借助计算机对音乐表演各种参数变量的变化做可视化实证分析,对rubato这一音乐表演现象作出了新阐释,为这一曾被视作是“不尊重乐谱”的随性行为赋以明确的认识与合法的地位,这正是21世纪音乐表演实践能够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同样的例子还有《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④等。

(三)文献综述

这种选题方式指对音乐表演艺术研究某一时段、某一领域公开发表的著作、期刊论文、会议等做综述评价。要注意文献的选择不仅要全面客观,而且要有鉴别取舍、重点突出。最重要的是能有“问题意识”,通过全面的描述与重点的评析,能够发现什么对学科发展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此类文章作为独立的学术性论文与惯常的硕士、博士论文中必不可少的“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

《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之途》①和《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述评及其他》②就是两种文献综述的例子,前者在对中国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在于“偏重于观念与理论的探讨,知识体系仍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音乐表演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突破禁锢”,提出走创新与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吸取当代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后者基于一次钢琴教学法学术活动的综述,从几个侧面总结其成就与特点,进而引发“钢琴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教学课程的疑问,提出钢琴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问题。这类综述文章的立意方法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此外,笔者在《钢琴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③

一文中提到钢琴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人、乐、器、法”各个层面,可以“钢琴演奏与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从音乐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计算机科学、文化学、运动生理学、神经医学等多学科融合协作的视角开展研究。上海音樂学院杨健教授主持开设的“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教学研讨课(图2),也很好地为所有音乐表演研究者的选题立意打开了一扇扇精彩纷呈的窗。

三、“选题”与“立意”的几种操作方法

在确定“选题”之后,一些经验不足的论文写作者常会在写作过程中或开始写作时发现下列困难情况,导致无法继续:范围太大,无从下手;有多个研究目标,重点不突出;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设想很宏大完美,但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完成;缺乏新意……这些情况,可能是由于“立意”不当而造成的。分析论文的“选题”与“立意”的关系,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大题大作、大题小作、小题小作、小题大作。下面分而述之。

(一)大题大作

这属于学术专著级别的研究,显然这类做法需要主、客观上都要具有相当的条件才能完成:主观上要求研究者有相当的学术研究能力,客观上要求具备足够的研究资料和充足的时间。初学论文写作者一般不宜贸然进入,或者至少需要积累一定学术研究经验后尝试把问题进行分解,形成系列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地。

大题大作要经历“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由大到小”指问题分解,即把一个大的选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小问题,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明确立意;“由小到大”指将多个小问题逐步解决后再进行综合归纳,总结提炼出原来大选题的若干总体特征,给人一个令人信服的完整印象。没有这两个步骤的“大题大作”很有可能会形成“大题小作”,即大帽子下做小文章,或面面俱到,但毫无深度和新意,或以偏概全,使论文流于肤浅、片面,尽失学术水准。

拙著《中国钢琴音乐研究》①可谓“大题大作”的一个实例。笔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学术研究始于1997年完成的钢琴教育硕士论文。经过进一步研究和改写,该文被拆分成上、下两篇于1999年分别在《音乐艺术》和《黄钟》上发表之后,笔者受到很大鼓舞,制定了关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宏伟研究规划,选择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钢琴作品进行逐个的深入研究,将中国钢琴音乐的整体特征分为文学性标题表现特征、音乐语言的民族性特征等分类概括,又探讨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意义等,先后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論文,最后在这些论文基础上整合归纳,写作成该本学术著作,这一研究前后历时15年才完成。

(二)大题小作

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学术研究方法。毋庸讳言,目前很多非音乐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刊登的音乐论文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很大的、看似很吸引人的题目下,只是区区几页纸的泛泛而谈。对于这种情况,即选择了一个大题目之后,发现自己很难做好或没有把握做好时,不如及时改弦易张,采取“层层设限、大题化小”的办法,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缩小和具体化,使自己前期的努力不至于完全被放弃,又能够将论文写出意义来。音乐学文论写作教程中已经提到,这种层层设限的方法可以从时间上、从地点上、从乐种上、从某一音乐要素上等进行限定②。

不妨让我们设想一个关于“肖邦钢琴音乐特色”的选题。显然这是一个博士论文或者专著级别的选题,需要大题大作。如果仅仅几页纸的篇幅必然会陷入以偏概全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大题小作误区。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料占有情况和研究能力,把研究内容进行“层层设限”,从肖邦钢琴音乐的若干特征中选取某一或某些方面,缩小论题进行论述,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立意和标题。例如可以选择某一种体裁,比如“肖邦夜曲研究”,这至少是一个硕士论文级别的选题。如果还拿不下来,可以再限制:“肖邦夜曲的旋律写作特点”或“肖邦夜曲的抒情特色”;再进一步缩小,可以成为“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

这种“层层设限、大题化小”的做法不仅使当前的研究具有意义,也可以为将来的继续研究留有余地。

(三)小题小作

这是选择一个很小的题目,就具体的问题就事论事,将问题说清楚了,论文也就完成了。这类论文写法比较容易入手和写好,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而言值得提倡。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地追求小题目,写的时候又跳不出小范围小角度,完全不从论文的学术价值着想,也是不行的。所以,小题小作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论述问题贵在深入、透彻,贵在有独立的见解。一个小小的问题,别人没有注意到,或注意到了没有完全说清楚,你注意到了,并且能深入透彻地写出自己的新见解,有理有据有分析,对同行的人有一定的启发,对本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贡献,这就使小题目产生了大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会发现问题,善于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尤其要善于从本学科中普遍存在的、人们见惯不怪的细小事情中发现问题。

(四)小题大作

对于论文写作的高手和某些专家而言,一个小题目也能通过深入挖掘或多层论证使文章具有份量和学术理论深度,由此而形成了论文写作的另一种方式——小题大作。对于此,《小题大作 深理浅说——谈谈音乐类学术论文的写作》①一文结合具体的事例有深刻的剖析。简而言之,有两种主要的方法:1)从小问题中挖掘出深的意义,以小见大。例如陈天国的论文《一种将使乐种消亡的危险意识——从附中九五届民乐考试曲目谈

起》②;2)将小问题写出深度、广度,使文章有份量和学术理论深度。具体的做法是,在确定了小题目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所内蕴的本质来选取合适的论证角度,把文章的外延与内涵尽量扩大掘深,或面面俱到,或由此及彼,结合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把小题目作成大文章。例如,评一首乐曲,是小题,一般来说很难写出什么大作。但是如果全面地评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或者和作曲家同类、不同类的其他曲子联系起来评论,或和古今中外其他同类、不同类的曲子比较着来评论,或和一种音乐思潮沟通起来评论,等等,甚至大胆地进行辐射思维,超越题目所限定的写作范围来取材,从横向或纵向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联系中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小题目转化为一个较大的研究范围,就可能写出深刻的重要篇章。林石城的《琵琶古曲〈海青拿天鹅〉》③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笔者前文提到的《罗曼蒂克的音乐日记与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研究》也属于此类。

“小题大作”的实质,就是将某一个小问题,即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通过纵向、横向的联系和开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旁征博引,多方求证,来揭示音乐事项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这是在做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时需要掌握的一种立意方法。还是以上文提到的关于肖邦的钢琴音乐研究为例。如果我们选定论文题目为《肖邦夜曲的抒情性特征》,可以从夜曲这一题材的由来和特点切入,肖邦对其有何继承与发展,肖邦夜曲的抒情性可能体现在旋律的优美抒情(器乐化或声乐化?)、丰富的和声带来的色彩变化和诗情画意等方面,钢琴演奏时要注意什么?如何表达?肖邦夜曲的这些特点与其他作曲家夜曲的抒情特征是否有区别?对后来作曲家的创作是否有影响,影响又何在?……如此选取不同的论证角度,从纵的方面或横的方面去开掘深挖,文章就作大了。

总之,确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即“立意”,应该处理好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既要避开大问题,不做力不胜任的工作,又要能抓住小问题的要害,深入其本质,寻根究底,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把问题科学地完整地给予解决。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说观察同一自然物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领略到不同的景致。写论文也同样,在不离中心论题的前提下,思路跳开一点,论证角度活一点,或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或山回路转、左右逢源,这样论述问题就能较全面周密,准确深刻。对于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而言,“大题大作”在时间、精力和能力方面都有些捉襟见肘,可考虑将大题化小,分解成若干个小题目,做成系列研究;“小题小作”可以训练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大题小作”可能面面俱到,但论述不易纵深,往往会写成泛论式的表面文章,实不可取。“小题大作”则可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论述,有可能产生创见,值得大力提倡。

总 结

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要“慎选题、巧立意”,将艺术体验做学术表达,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选题”只是确定研究对象或方向,据此广泛收集资料,做文献研究,然后“立意”,这是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确定论文的具体论题和论证角度,需要使用各种方法“巧立意”,避免毫无新意的重复研究。标题拟定非常重要,它是选题立意的具体化文字呈现。

2)要明确作品分析与经验总结式的文章不是学术论文,那只是在描述“是什么”“怎么样”(What & How),只是研究的开始,还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深究“为什么”(Why),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寻求理论支撑,或逻辑论证提炼升华成新理论。

3)本文通过分析拆解若干經典论文而展现的各种“巧立意”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立意与研究方法)甚至模仿(套用其逻辑结构),这是初学论文写作者必要的“仿写”过程,但这绝非最终目的,因为“画虎画皮难画骨”,论文最核心的还是内容,不能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学术论文的核心是内容的创新性和学术性。在“立意”时即可清晰体现,检验的手法是要以“问题意识”为先导,自我反思自己的论文是否提出和解决了什么问题,能否以一句话精炼概括其核心要点。

艺术表演创造美,学术研究创造知识。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如果能破除对学术研究的“神秘感”(学术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掌握方法不断实践必能熟练)或“成见”(在一些艺术家看来,“研究”是搞不了“表演”的人才做的),走出“舒适圈”(指自己熟悉的舞台和讲台),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坚持多读、多听、多思、多写,必能将自己深刻的艺术体验做很好的学术表达,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让更多的读者受益。

① 徐丽梅:《音乐表演硕士的论文困境》,《音乐周报》2022年4月13日。

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杨易禾先生,他是二胡演奏家,将自己的艺术表演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音乐表演美学论文,并出版了专著《音乐表演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

① 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36~43页。

② 代百生:《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三首 〉的“中国风格”探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8~45页。

① 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34~40页。

② 代百生:《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风格”研究》,《音乐研究》2008年第5期,第5~19页。

③ 代百生:《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塔〉中的东方情调诠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9~28页。

④ 代百生:《罗曼蒂克的音乐日记与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研究》,《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4期,32~47页。

① 高贺杰: 《历史风格与个性诠释——从郎朗〈哥德堡变奏曲〉谈巴洛克音乐的演绎品质》, 《人民音乐》2020年第10期,第48~51页。

② 版本研究还包括乐谱版本比较分析,这似乎更多是音乐学研究,要遵循历史考证、比较分析的研究思路。

③ 高拂晓:《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以〈梦幻曲〉的几个视频演奏版本为研究个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第113~126页。

① 庄艺、庄元:《论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的再现与再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第147~154页。

② 谢承峯:《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阐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第63~76页。

③ 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钢琴艺术》2000年第3期,第23~26页。

④ 代百生:《音乐表演技能学习的多元评价设计》, 《音乐探索》2016年第1期,第96~102页。

① 代百生:《 中国钢琴作品的“目的式”教学运用》, 《中国音乐》2018年第6期,第155~161页。

② 夏云:《“亚历山大技术”及其在钢琴表演教学中的运用》, 《人民音乐》2014年第5期,第82~85页。

③ 杨健 :《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53~63页。

④ 黄莺 、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第120~125页。

① 冯效刚:《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之途》,《音乐艺术》2020年第3期,第57~67页。

② 代百生:《钢琴教育学科的勃兴——“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述评及其他》,《人民音乐》2018年第4期,第60~62页。

③ 代百生:《钢琴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年第2期,第106~111页。

④ 图片取自微信公众号“杨健小提琴”文章《“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研究”下半学期课程目录与思考题》,https://mp.weixin.qq.com/s/Dw5IiLiZ4rQGpchi4KJiSQ (2020-12-23/2022-6-1)

①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② 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第194~196页。

① 彭莉佳:《小题大作 深理浅说——谈谈音乐类学术论文的写作》,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62~67页。

② 陈天国:《一种将使乐种消亡的危险意识——从附中九五届民乐考试曲目谈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25~27页。

③ 林石城:《琵琶古曲〈 海青拿天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1~11页。

收稿日期:2022-06-12

作者简介:代百生(1971— ),男,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立意音乐表演选题
新年刊
选题有误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说“立意”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