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祖荣合唱作品的民族风格及其成因探析

2022-07-11吴一莉

艺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成因

吴一莉

摘 要: 郭祖荣的合唱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与个性特点,文章通过对郭先生合唱作品(小型合唱作品为主)的音乐创作技术分析,了解其合唱作品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点;剖析郭先生合唱作品民族风格形成的外因与内因,揭示其合唱作品民族风格的真正缘由,进一步总结出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与主导思想。

关键词:郭祖荣;合唱作品;民族风格;成因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郭祖荣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凭借创作37部交响曲,其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全球创作交响曲数量最多的华人作曲家。创作民族化一直是其核心理念与主导思想,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点的交响音乐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其合唱作品是这些经验的积淀与体现。从1955年至2013年郭祖荣先生创作了5部大型交响性合唱作品和7首小型艺术性合唱作品(表1)。

郭祖荣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从题材、旋律、织体、音响结构、意境刻画以及织体组合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人们从他的合唱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内涵,当前,国内对郭先生交响乐、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创作民族风格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对郭先生合唱创作以及民族风格的研究并不多,仅有两篇对郭先生个别合唱作品的分析中涉及這方面的内容,但并未进行深入阐述。本文选择郭先生的小型合唱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几部交响合唱的思想内容与创作题材,分析其合唱作品的民族风格、艺术特点及其成因。

一、郭祖荣合唱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郭祖荣的合唱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在合唱题材、作品结构、歌曲旋律、音响营造、多声部组合与复调手法等方面得以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富于时代精神与文人气韵的题材内容

在郭先生合唱作品里,有很多题材内容是表现民族精神与民族生活的。有的表现地方世俗风情、英雄人物事迹、民族斗争;有的赞美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斗志与民族感情;还有的颂扬美好地方风情、人民富足生活、大自然美丽景色等,体现文人寄情山水、抒情达意的意趣,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性、人文性与民族性。

1.郭祖荣的作品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题材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是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表现对战争的缅怀与对斗争精神的颂扬。如1967年选用《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8首毛泽东诗词创作交响合唱,选用《咏梅》创作合唱协奏曲。这些合唱作品追思革命艰苦历程、赞颂先烈光荣事迹、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切合郭祖荣长期以来憎恶战争、渴望和平,追求人民生活安定的理想,展示了时代意义与民族特性。

2.郭祖荣还创作了一批讴歌亲情、友情、爱情的合唱作品,体现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关怀。如《在雪山上》描述战士在北国的雪山守护边疆,怀念南方美丽的家乡与亲人的情景;《夜啊,青色的夜……》抒发水兵思念家乡之情。这两首作品描述新中国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定,远离家乡亲人守卫在边疆与船舰上,内心充满着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同时坚定信念,不负家人重托,兢兢业业地守护好祖国安全。年轻的作曲家感叹士兵守卫国土之艰辛,远方思乡之伤情。既表现了对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的战士们的理解与关怀,又隐含着远在山东的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

3.郭祖荣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其从小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身上具有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忧国爱民的传统文人气质,而这种气质也显现于他的作品中。郭先生热爱自然,常常漫步于天地间,领略山水景象,注重从大自然中感悟人生、体会时势的变化,创作音乐作品赞叹祖国新时代、新风貌。在小提琴、钢琴与合唱的《林海畅想曲》作品中,描述闽北山林生活的情景;《森林秋歌》刻画了秋天森林中美好的画面,展现了富足、美好、幸福的生活;《大地,你好》表达了作者畅游闽东太姥山,邂逅美丽的景色、奇妙回声的愉快心情;《咏南平》描述南平城区的美丽景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发展;《榕树》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榕树的浓荫碧绿给福州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与清爽畅快。这些与大自然相关的作品题材,描述世态风俗的变化,歌颂时代的进步、祖国秀丽山水、人们美好的生活,总是给予人们美好的希望与理想。

(二)继承并丰富了传统结构

1.继承传统的总体结构

郭先生合唱作品的创作结构多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散-慢-中-快-散”原则,小型作品《大地,你好》《森林秋歌》《榕树》《在雪山上》等作品都采用这一形式,四首合唱曲根据歌词长短、段落差异略有变化。笔者以《森林秋歌》为例,总体结构为: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尾声具有拱形特点,速度为慢、稍慢、稍快、快、稍慢、慢构成,与唐代大曲的“散-慢-中-快-散”的套曲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我国传统音乐结构审美的特点。[1]51《森林秋歌》《大地,你好》的首尾段落还使用“散”结构手法,用奇数小节乐句或不规则乐句的非方整乐段表现“散结构”部分,强调不稳定性,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发展了我国结构表现艺术手法。

2.展衍发展的乐句结构

郭先生把核心素材与展衍发展巧妙融合,形成自己的句法结构。通过核心素材与不同音调的结合,各乐句音乐素材互相联系,旋律逐渐变化,乐句之间貌离神合。《森林秋歌》中段采用展衍为主要发展手法,运用核心素材的变奏与展开,形成多变的旋律方向、丰富的调式色彩,主旋律在各个声部多次穿插流动。作品既有我国传统常用的“起承转合”句法结构,又有内在核心素材的联系,同时还有外在旋律线条的丰富变化。展衍手法与核心素材的结合巧妙,形式多样,丰富了传统的旋律发展手段。

(三)民族韵味浓郁的歌曲旋律

郭先生合唱作品旋律优美,民族韵味浓郁,有的直接引用民歌素材, 还有的提炼民间音乐元素,常使用五声性三音组核心素材发展乐句,旋律呈现明显的五声风格。

1.旋律来源多元化

郭先生早期合唱作品较多直接引用民歌旋律,1955年创作的《信天游》,采用五首音乐形象不同的陕北民歌,进行五声性和声与复调合唱编配。后来以提炼民间音乐元素为主,《林海畅想曲》采用闽西山歌素材,《森林秋歌》提炼闽北山区风格曲调加以个性化使用。这些合唱作品有的采用福建本土素材,也有的采用北方民间旋律,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不拘泥于哪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材料,旋律民族韵味流畅自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2.核心动机展开的民族风格旋律

郭先生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把西方核心动机展开技术与民族风格融合一体。在《森林秋歌》中提炼闽北山歌的do-re-mi-re两个大二度结合的三音组结构为核心动机展开创作,作品时而以这三个音为核心发展旋律,时而以sol-la-si-la下方四度模仿动机为核心,再现段还出现fa-sol-la-sol的下属调转调变化,萦绕着飘逸、雅致的特性,营造了我国传统的清逸的审美意境。《榕树》 A段开始采用了mi-re-sol的大二度加纯四度的三音组变化组合发展旋律,在随后的对题旋律在下属方向以la-sol-do为核心发展旋律。这些民族元素三音组与各种手法相结合,使得各个动机核心更加丰满、立体,展示了多样的变化,民族风格得以拓展、延伸,產生新的意境(谱例1)。

谱例1:

(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个性化音响艺术

合唱是多声部的人声艺术,强调音响色彩的变化,讲究和声的运用、意境的营造、调性的变化,郭先生的合唱作品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个性特点。

1.独特的五声调式和声。20世纪60年代郭先生五声调式和声创作手法已经基本成熟,总结在其著作《五声性调式和声》(谱例2)中。实际创作中调式和声手法运用更加大胆,完全突破功能和声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和声风格与技法。郭祖荣的合唱作品和声进行强调民族特色与个性手法,常用去功能性、反功能性和声进行;乐句进行中间大部分采用转位三度叠置和弦,削弱和声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动力性;多用下属风格和声进行,讲究和声音响的新鲜感、色彩感;常用雅乐调式商和弦替代重属和弦的自由进行,突破附属—临时主和弦解决的功能进行,宫羽和弦的大胆转换等等(如谱例2中第1小节与第5、6小节均为变化和弦,都不依据西方和声原则进行或解决,而采用郭氏宫羽和弦转换原则进行),这些和弦进行构成郭氏特有的五声调式和声,[2]208音响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性、五声性,具有独特的个性音响风格。

谱例2:

2.传统的调性发展技法。首先,在郭先生的合唱中多采用中国传统的下属转调方式,和声语汇以及调性转变多采用下属方向,作品转调常与主调相差一个或者多个降号。如《大地,你好》呈示段是C宫调式、中段是降E宫调式,调性相差三个降号关系,符合我国传统调性发展手法。其次,同宫系统调式交替经常在多乐句段落中出现,如《咏南平》的第一段四句中第一句为宫调式,第二句为商调式,三、四两句为徵调式,每句旋法都围绕着各自的调式主音进行,四乐句以三个调式为中心,出现调式交替的现象,而旋律进行顺畅、优美。这种调式 交替手法在《大地,你好》《在雪山上》《森林秋歌》等作品中多次出现,呈现出更加艺术化、现代化的特质。

3.雅致的音响意境。郭先生讲究和声音响的新鲜感、色彩感,其核心是追求作品的意境表现,五声调式构成的音响在表达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强调功能逻辑、动力性聚合、紧张与松驰的音响进行,营造清、淡、远的音响意境,《森林秋歌》总体音响结构为淡—微浓—浓—淡,情境特点为意境—抒情—赞叹—意境。引子运用女声三度平行进行、男声纯四度平行进行结合,追求协和的音响,营造空灵的意境,体现清、淡、远的中国文人美学特点。《大地,你好》也具有相似的音响意境,第一段多次运用女声双音演唱“你好”来营造空灵的回声音响效果,力度都是极其轻柔的pp,最后一句整个合唱音响从f一直减弱到pp,音响缥缈、耐人寻味。

(五)具有民族韵味的复调手法

郭先生的合唱作品中主调与复调不断交替使用,主调营造音乐的力量积累与高潮,复调刻画乐思的流动性。

1.模仿为主的复调手法。合唱中以自由复调模仿为主,《大地,你好》《咏南平》的中段主要运用自由模仿,结合一些支声复调手法;《榕树》首段与再现段都使用自由模仿复调,首先是男低声部演唱主题,随后女低声部上方四度模仿出现,紧接着男高声部演唱主题男低、女低声部节奏模仿主题,并两句后进入柱式的主调织体。这些复调音乐此起彼伏,宛如不断涌现的海浪,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动力性。

2.民族韵味的复调旋律。郭先生合唱作品中复调以五声风格为基础,无论是模仿复调还是对比复调,旋法围绕多个民族性三音组展开,虽然间或有一些偏音的出现,但不影响整体的民族风韵。《森林秋歌》中段39— 41小节女高声部复调与男低主旋律保持的音调相似,使用变宫长音形成变宫为角的临时转调,与主旋律构成双调性,但民歌风格依然浓郁。《榕树》首段复调中各个声部分别以mi-re-sol、la-sol-do、mi-re-do等民族风格三音组导入,形成民族风格的统一与多样。

郭先生的合唱作品不追求多变的节奏、丰富的外在形象,讲究简朴、含蓄、高洁、雅致的意境,音乐简洁、洗练,篇幅不大内涵丰富。线性的传统音乐思维、五声性多声织体,色彩丰富的和声音响、多样的意境描绘、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等,这些都融入在他的合唱作品之中。合唱的表现形式是西方的,而郭先生作品刻画的是中国的生活情景、中国人的情感内涵,这些揭示了郭先生内心始终与我国人民、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二、郭祖荣合唱作品民族风格的成因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华儿女不断追求自由、民主与独立,音乐创作也呈现了追求民族化的理想,受到民族精神感召的郭先生,产生为中国人创作音乐的愿望,力求自己的音乐作品能够鼓舞人们积极奋斗。这种爱国精神和自小成长于民间音乐浓厚的环境的经历,以及工作后长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入分析研究都成为郭先生合唱创作民族风格的来源与主要成因。

(一)外因:秉承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传统

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音乐家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倡导我国音乐民族化,他们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开启了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道路,从新文化运动至今,我国作曲家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与发扬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坚持音乐的民族认同。20世纪20年代以来,《海韵》《长恨歌》《黄河大合唱》等优秀合唱作品相继创作,开始了合唱创作民族化的历程,成果显著、社会影响深远。新中国诞生以来,国家多次强调音乐创作要重视“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雅俗关系”,要求作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3]53,强调音乐创作进入民间,要有民族性,代表民族精神。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创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性、民族风格鲜明的合唱作品。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祖国颂》《牧歌》《娄山关》等,这些作品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抒情性,引领观众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民族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作曲家们对民族性的追求更加深入,从意境、气韵、神态等深层审美角度来挖掘音乐的民族风格,带来音乐民族特性新的展示与表达,出现了《大漠之夜》《把我的奶名儿叫》《雨后彩虹》等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合唱作品的艺术性与民族性。

郭先生成长于福州民间音乐浓郁的氛围中,从小接受闽剧以及其他民间音乐的熏陶,中学时期,他学习了《黄河大合唱》《丈夫去当兵》《松花江上》《上前线》等歌曲,这些抗日战歌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来自外部的音乐体验深深地印刻在他内心深处,成为他日后创作源源不断的乐思。成年后因工作需要,郭祖荣经常到福建各地采风,吸收多样的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些因素都隐性或显性地融入他合唱音乐创作中,彰显了他对音乐民族特点的认识和运用。外在因素激发郭先生合唱创作民族性的追求,从他1955年创作第一部合唱作品《信天游》开始,此后创作十几部的合唱作品,都刻印下鲜明的民族风格。

(二)内因:为中国人创作音乐的内在动力

郭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交响乐创作,迄今创作了50余部交响音乐作品,都采用民族风格的创作题材或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特点,与我国交响音乐创作长期以来以弘扬民族性为精神主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创作理念夯实了他合唱创作民族风格的基础。郭先生长期担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以及一些作曲课程的教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审美鉴赏与创作等多角度入手,熟练掌握各种民间音乐的音乐特点、音乐形象以及表达内涵,这些成为他合唱作品民族风格的重要基础。

此外,郭先生幼年丧父,生活艰辛,少年遭遇抗日战乱,周边人们生活贫困、痛苦、不安,这些经历给他心灵种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与爱国意识。在他的音乐里大多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弱者的同情,希望人间充满爱,给人们以力量、希望与慰藉,并鼓舞人心向上、向前。[4]47这些因素是他音乐创作民族风格的内在驱动力。

外因与内因共同促进郭先生的合唱音乐创作,外因与内因的共同驱动是他创作民族风格的根本保证,两者相互影响、逐步深化。郭祖荣合唱作品创作前后将近60年,这60年正是我国从“站起来”向“富起来”以及“强起来”方向迈进的历史时期。郭先生的合唱作品从题材内容、时代风貌、音乐风格、艺术审美等方面都不断变化,反映了我国时代变化与发展。近60年的合唱作品创作中始终如一的是他对音乐民族性的追求,他的创作中始终浸透着对民族、人民、国家的深情,并不断赋予合唱音乐民族性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中国精神合唱艺术上的展示,这些展示随着郭先生创作技术的成熟越来越艺术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形式与内涵。

三、结语

郭先生的合唱作品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音乐爱好者创作音乐”的理念,其合唱作品从形到神都体现了民族风格。他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和作曲观念,通过独特的艺术创造,使合唱音乐既体现了整体上的民族风格,也突显了民族音乐技法与审美追求的个性特点。艺术创作的民族性追求究其本质是对本民族文化、民族身份的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郭先生深耕于八闽大地,小型合唱作品的音乐内容与音乐元素主要来源于福建,他根植本土艺术传统,推崇与发展本土音乐创作,彰显时代本土文化的自信與自觉。

参考文献:

[1]黄青.郭祖荣合唱曲《森林秋歌》的艺术价值探析[J].艺苑,2012(3).

[2]赖登明.郭祖荣交响曲创作民族化特征解析[J].中国音乐,2009(1).

[3]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4]郭祖荣.我63年的音乐创作之路[J].福建艺术,2010(1)..

(责任编辑: 林步艳)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