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常态化抗癌”有招
2022-07-10陈曦吴志
陈曦 吴志
在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门诊“缩水”、择期检查、手术延缓……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择期检查:处于治疗期或病情变化的患者,做好规范疫情防护,及时就医。面对癌症,健康人群最好的选择还是预防,包括规避风险因素和精准筛查。
今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癌症报告,中国当年度新发的癌症约406万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8个人得癌症。肺癌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癌症里的第一杀手,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发病率在上升。
近年来,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多来自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谈癌色变”倒也没有必要,首先要倡导防癌抗癌的健康生活方式,用生活“规矩”来改善“患癌概率”。
平时粗茶淡饭,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要吃“杂食”,北方人多吃南方菜,南方人多吃北方菜。尽量少外出就餐,多在自家吃饭。还要讲究“细嚼慢咽”。工作有劳有逸,保证睡眠质量和愉悦情绪。平时注意多与家人朋友谈心交流,清理“情绪垃圾”。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防控目标。今年是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三年,应做好抗疫常态化的抗癌模式,“个体化”精准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避免癌症过度治疗。
因“疫”迟到,根据具体病情,患者可以考虑定期复查改为择期复查。早期手术患者复查时间可以稍推迟。但化疗患者应按照原规定时间抽血复查,因为化疗会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这些都有风险。
在家中,患者多加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可以选择线上的网络会诊,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临床医生做线上沟通,尽量简化复查程序和手段。有些可以开具电子处方,药物还能物流到家。患者也可到定点药店,凭处方购买相应药物。
服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用完、无法出门开药等情况。临床上,不建议靶向治疗期间停止治疗或者减量服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癌症靶向治疗的大部分药物是口服药,可与主治医生沟通商量,选择延长处方时间,如开具2—3疗程的治疗药物。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换药,不同品牌或者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在某些器官的毒性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
癌友居家隔离,首先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不要整天拿着手机搜索各种疫情信息。多看看书,和家人聊聊天,适当增加蔬菜和维生素的补充,补充蛋白质。尽量保持均衡、规律、健康的飲食方式。此外,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尽可能选择适合方式多运动,改善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还能转移注意力。
恶性肿瘤不是打新冠疫苗的禁忌证。《乳腺癌患者接种新冠疫苗中国专家共识》给出了具体指导。初诊与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建议新冠疫苗接种与手术时间间隔一周以上。辅助化疗期间不建议接种,结束后1—3个月再考虑接种。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辅助靶向治疗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放疗期间不建议接种疫苗。晚期治疗期患者应慎重向主管医生咨询,针对不同治疗决策和治疗用药,有不同的推荐。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接种新冠疫苗。
一般来说,在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即使有一定的延迟,对病情的影响不会太大,又减少了反复到医院交叉感染的概率。复发转移患者可根据症状及靶病灶变化,进行综合考量。肺部CT既能检查乳腺癌患者,肺部转移或既往病灶进展情况,又能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复查时可考虑采用肺部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