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全国27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22-07-09王静珊

高校辅导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个体红色变量

王静珊

(华侨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核与动力源泉,助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红色资源伴随着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丰富发展,见证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承载着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动体现。[1]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系统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不足,加之网络信息快速传播,他们更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导致对许多红色革命事迹和红色精神了解不够深入,甚至出现认知模糊和偏差。虽然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且项目类型丰富,但全员、全覆盖、多渠道学习实践红色文化尚未完全实现,依然存在参与率不高、参与面不广的情况。[2]此外,在红色文化的系统化教育、教育方式创新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认知浅显,难以形成共鸣,致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育人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全国27所高校学生进行了红色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和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因素,以期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培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及样本的代表性,立足学生生源分布情况,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向27所大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801个有效数据样本。在有效样本中,女性404人,占50.44%,男性397人,占49.56%。此次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研究生占8.01%,党员占23.16%,基本满足一定的抽样比例。经检验,克朗巴哈系数为0.8844,问卷的信度良好。

(二)研究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在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笔者运用李克特量表,通过被试学生对“红色革命历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现代社会的英雄事迹”“现代社会的英雄精神”四项内容的了解程度进行设问并赋予1-5分测量,经效度分析KMO值为0.7729,KMO值大于0.5,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因子,并将其作为多元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以便在回归模型中更直观分析各解释变量对该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情况。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通过个人因素、校园和媒体宣传的维度展开。

在个人因素方面。笔者从个体参与度、个体满意度和个体感知度三方面展开测量,分别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描述,并采用李克特量表,将答案赋值1-5分。具体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个人因素测量指标

为更好进行下一步测量,针对三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个体参与度”与“个体满意度”各提取出一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个体参与因子”和“个体满意因子”。个体感知度经量化可旋转出两个因子,分别是“个体政策敏感因子”和“个体对政府导向认同因子”。

在校园和媒体的宣传方面。笔者询问“您所在的学校在一年内课外宣传红色文化的频率”,答案设置为“从未讨论”“1-2次”“3-4次”“5次及以上”,重新编码为1-4;询问“您觉得当前相关红色文化或红色精神宣传报道的数量如何”,答案设置为“很少”“较少”“一般”“较多”“很多”,重新编码为1-5。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为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以及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主要考察父母政治面貌、家中是否有革命老兵或接触过红色文化以及和家人讨论红色文化的频率。为了简化这五个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家庭背景”和“家庭氛围”因子。

根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显示,红色基地所包括的红色文化较为浓郁的地区命名为“经典红色地区”,包括湖南长沙、江西吉安、江西南昌、江西新余、福建三明、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北武汉、河南信阳、山西长治等10个城市,其余为其他地区。

二、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与特点

1.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现状

为了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有更为清晰的了解,笔者将组成“红色文化认知因子”的各要素进行频数分析。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四个设问的平均分在总分为5分的赋值中均低于平均分,说明被试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英雄事迹的了解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显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红色文化认知现状分析

在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成长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较高。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通过T检验对比经典红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情况,两者之间的差异在“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了解”“现代英雄事迹了解”“现代英雄精神了解”三方面尤为显著。可以初步得出,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产生差异性影响。

表3 不同生源地区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差异比较

2.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特点

除了研究解释变量中个人因素、校园和媒体宣传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产生的影响外,笔者还通过F检验从红色文化的实践教育形式来探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特点,主要包括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途径和实践方式两个维度。

其中,红色文化的认知途径包括“通过长辈了解红色文化知识”“通过朋辈了解红色文化知识”“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通过影视了解红色文化知识”“通过广播了解红色文化知识”“通过报纸了解红色文化知识”以及“通过互联网了解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的实践方式从“参加红色文化志愿活动”“参加红色文化知识比赛”“参加红色文化讲座”“参加红色文化社团活动”等方面展开测量。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 实践教育形式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

注:*P〈0.05,**P〈0.01,***P〈0.001

在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中,通过长辈和朋辈了解红色文化对提升个人红色文化认知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从课堂和影视作品中了解红色文化对其认知的提升不具有显著性。在媒体因素方面,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相较于互联网对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具有显著性。

从实践方式上看,大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红色志愿活动和红色文化知识比赛,更能显著增强其红色文化认知。而参加红色文化讲座和红色文化社团未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个体参与度、个体满意度、个体政策敏感度、个体对政府导向认同度、校园宣传度以及媒体宣传度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加入性别、生源地、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以及家庭背景、家庭氛围作为控制变量,共建立七个模型。

模型I考察控制变量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模型II和模型III除了控制变量外,还分析预测了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模型IV至模型VI在控制变量外,分别加入了个人、校园、媒体等三个层面的解释变量进行分析。模型VII则是包括所有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分析。本文对各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很小。笔者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更全面地考察不同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影响。回归分析模型数据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I中,性别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具有显著性,作为虚拟变量,男性的红色文化认知度略高于女性。经典红色文化地区的大学生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高2.37;个人政治面貌中,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要比其他政治面貌的大学生高7.903。

模型II中,报纸作为红色文化的认知途径之一,其标准回归系数为4.413,具有统计显著性。而通过互联网途径了解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统计显著性。

模型III中,参与红色文化知识比赛作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实践方式之一,其标准回归系数为5.134,并具有显著性。由此可知,纸质媒介和知识比赛是大学生获取红色知识、提高红色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

模型IV中,在个人层面上,“个体参与因子”“个体满意因子”“个体对政府导向认同因子”对被解释变量都具有统计显著性。三个因子的参与、认同情况越好,其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就越高。“个体政策敏感因子”对被解释变量不具有显著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个人参与红色文化因子增加1个单位,红色文化认知度会增加0.254个标准差,是增加比例最高的。相较之下,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仅增加0.139个标准差,说明提高大学生参与红色实践活动的频次对增强其红色文化认知度效果更为显著。因此,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可发现个体对红色活动的主观满意感知以及对政府红色文化导向的感知和认同是其主动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意愿表达,与实际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活动参与度,应从源头改善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内容和载体以及扩大传播力度和覆盖面,同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参与受众面、便捷性和时效性等相关因素。聚焦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和提升红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对于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模型V和VI中,学校与媒体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及红色文化媒体分布程度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都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校园对红色文化的宣传频率(标准回归系数为2.667)比媒体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报道频率(标准回归系数为1.782)更能产生显著的影响。模型VII中,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学校和媒体的宣传表现出非显著相关性。因此,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以及对政府导向认同度能显著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三、结果与讨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培育路径

(一)发挥高校党建抓手作用,强化红色文化价值引领

大学生作为红色文化认知的主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状况将直接影响红色文化的赓续与传承。研究发现,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锋代表,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更高,他们在参加党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学习感受党的历史、纪律和先进理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能发挥积极的正向引领作用。因此,高校应以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红色文化为依托,通过创新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借助“三会一课”、党日活动、专题教育实践等强化价值引领,探索形成长效可持续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二)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营造红色文化浓厚氛围

从回归模型分析可知,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文化社团活动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度提升较低。结合个体参与度、个体满意度、生源地等因子可知,相较于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形式主义的方式,学生更乐于通过亲自参与红色文化比赛、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感受红色文化,进而接受并吸收红色文化精髓。因此,高校可联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建部门甚至校外红色实践基地等开展一些经常性、品牌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举办革命英烈故事讲解比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经典传诵、红歌会、情景剧表演以及红色革命地参观走访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红色文化在实践中慢慢深入人心,形成学思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学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高校思政课堂对大学生来说始终是红色文化直接的传播渠道,必须把传承红色文化当成守护初心、永葆本色的系统工程和人生必修课来抓。因此,高校针对红色文化培育和传播中存在的说教式、形式化教学等问题,可从教学环节入手,借助图片、影视作品等资源,以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为切入口,开设红色文化课程。高校应以校园报纸、广播、网站、红色软件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为主,社会主流传播媒介为辅,建立图文并茂、红色文化英雄视频、专题学习等为一体的红色资源库和红色网站,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地方特色、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助力大学生担负起红色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个体红色变量
红色是什么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红色在哪里?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追忆红色浪漫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