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和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观察
2022-07-09查文俊唐付才
查文俊 王 寅 唐付才
(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内七科,安徽 庐江 231500)
慢性胃炎通常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2类,前者较为常见,主要为胃浅表黏膜的炎症性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嗳气、上腹痛、反酸、食欲降低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吸烟、饮酒等有关[1-2]。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胃黏膜保护、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但多数患者疗效较为局限,且西药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也易出现耐药性[3-4]。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5]。中医学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痞满”“胃痛”等范畴。 我院自拟经验方柴芩和胃汤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功效[6]。我们应用柴芩和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49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内七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门诊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9~76岁,平均(65.12±5.46)岁;病程1~7年,平均(3.50±0.85)年。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0~75岁,平均(64.86±5.40)岁;病程1~7年,平均(3.57±0.8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7]诊断标准,①上腹疼痛、不适、烧灼感,早饱,嗳气,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②胃镜显示胃黏膜点片状红斑、粗糙不平,或发生弥漫性充血、水肿,部分有糜烂、出血等;③病理活检主要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中医诊断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8]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主症: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闷,嗳气,情志不遂时加重或复发;次症:心烦易怒,善太息,两胁胀满,纳差泛恶;舌脉: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脉弦。符合主症、舌苔脉象,次症2 项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Hp检测阳性;年龄18~80岁;近1个月无规范性治疗史;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3 排除标准 合并胃癌、克罗恩病等其他明确诊断的消化系统疾病;合并心脑血管、肺、肝等严重内科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同期服用其他影响消化功能的药物。
1.2.4 脱落标准 未按本研究方案服药;治疗期间患其他严重疾病;自愿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84)20 mg,每日2次口服;铝碳酸镁片(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262)1 g,每日3次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5 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柴芩和胃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20 g,陈皮、黄芩、干姜、延胡索各9 g,法半夏、丹参各12 g,党参15 g,饴糖30 g,大枣5枚,炙甘草9 g。每日1剂, 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早、晚温服。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8]。将主症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分为无、轻、中、重4级,评分0、2、4、6分;次症心烦易怒、善太息、两胁胀满、纳差泛恶、舌质红或淡红、苔白、脉弦,按无、轻、中、重程度评分0、1、2、3分。得分越高,证候越严重。
1.4.2 炎症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检测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包括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3 胃镜检查指标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胃镜检查,评估胃镜下胃黏膜病变,包括糜烂、花斑状红白相间、充血水肿3个方面,根据严重程度评分0、1、2、3分,得分越高,胃黏膜病变越严重[9]。
1.4.4 Hp检测 2组治疗后采用13C呼气试验检测Hp转阴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8]拟定标准。痊愈:Hp转阴,临床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5%;显效: Hp转阴,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95%;有效:Hp转阴,临床症状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70%;无效,Hp未转阴,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心烦易怒、善太息、两胁胀满、纳差泛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脉弦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2.3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79%(44/49),对照组总有效率73.47%(36/4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例
2.4 2组Hp转阴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p转阴率87.76%(43/49),对照组Hp转阴率 69.39%(34/49), 观察组Hp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后Hp转阴率比较 例
2.5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胃镜检查指标评分比较 治疗后3个月2组胃镜观察指标中糜烂、花斑状红白相间、充血水肿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胃镜检查指标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炎性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发病率表现为逐渐递增趋势,主要原因有经济水平提高,日常饮食结构的转变,以及环境、遗传等因素等,另一方面也与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疾病就诊率提高、健康体检普及等有关[9]。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嗳气、上腹痛、反酸、食欲降低等症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严重者有发展为癌前病变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0]。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抑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药物,常规药物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具有抑酸作用,其治疗机制通过对胃酸分泌的控制减轻胃酸对自身胃黏膜的损伤,保护胃黏膜,减轻胃痛、呕吐等症状,促进病情康复;铝碳酸镁主要发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吸附和结合胃蛋白酶等作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属于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动力[11]。但西医治疗通常易忽略个体体质,针对性较低,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胃酸减少的表现,如再给予抑酸治疗则可加剧消化道不适症状[12]。同时,长时间的西药治疗不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增加身体负担,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造成久治不愈,病情反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依赖于对其表型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以便针对性用药[13]。古代医典中有较多记载,《景岳全书·伤寒典》记载:“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满。” 《景岳全书·心腹痛》记载:“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伤寒论》记载:“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认为该病多因湿热伤胃、寒邪入侵、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所致[14-1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其本在肝,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水谷腐熟与运化是脾胃功能的主要体现,但脾胃升降也与肝胆疏泄条达具有密切联系,肝气条达则脾胃气机升降、运化正常,肝气郁结可致脾胃失和、气机郁滞而出现胃脘胀痛、消化功能紊乱等,“痞满”病位在胃脘部,也涉及肝、脾,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气壅塞不散而发病[16]。王欢等[17]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显示,该病常见肝胃不和证,占比达到50.63%。因此,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原则[18]。
柴芩和胃汤方中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和解表里,疏肝解郁,为君药。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药。陈皮味苦、辛性温,理气健脾,干姜味辛,性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活血,行气,止痛,法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丹参味苦,性微寒,活血,化瘀,通络,党参味甘,性平,补中,益气,生津,《本草从新》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饴糖味甘,性温,《长沙药解》中载“饴糖,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为佐药。大枣味甘,性平,补脾和胃,益气生津,炙甘草调和诸药,补益脾胃,为使药[19-20]。诸药配伍,以疏肝、健脾胃为主,兼顾行气、活血,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通络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胃镜检查指标糜烂、花斑状红白相间、充血水肿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及Hp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柴芩和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减轻消化道症状,控制胃黏膜炎症,能够获得更佳的近期疗效。
hs-CRP、IL-6、TNF-α是较常见的炎症指标,TNF-α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胃上皮细胞凋亡,如增加 Fas 抗原表达,提升胃上皮对 Fas通路介导凋亡的敏感性;IL-6能够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介导免疫反应,在抵抗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胃黏膜组织损伤;hs-CRP是极为敏感的炎症标志物,在炎症性疾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2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说明柴芩和胃汤可抑制炎症因子,降低胃黏膜损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干姜有助于抑制胃液分泌,还具有抗炎、镇痛作用[23];黄芩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24];陈皮中富含类柠檬苦素,易溶解于水,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同时陈皮还能保护肠胃黏膜[25]; 柴胡配伍黄芩具有抗炎效果,并调节免疫功能,且黄芩提取物黄芩苷对多种细菌增殖具有抑制作用[26]。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能够通过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27],而本研究柴芩和胃汤中半夏、黄芩、干姜、甘草、大枣等是半夏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组成。
综上所述,柴芩和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能够减轻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改善胃黏膜病变,抑制炎症因子。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由于随访时间较短,对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未进行比较,柴芩和胃汤是否具有更佳的远期疗效还有待后期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