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染色联合全氟丙烷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分析
2022-07-09陈钦德陈海鹏
陈钦德 陈海鹏
近视是现阶段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而高度近视患者一般会伴有一定的眼轴及眼底病理变化。结合相关疾病调查数据显示,由于黄斑裂孔引发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仅次于高度近视,这也是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1]。现阶段临床上针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治疗多以治疗玻璃体为首选。而伴随近几年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由于其具备术后感染率低、愈合速度快等优势,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创手术中,通过吲哚菁绿染色剥除黄斑内界膜组织,能够有效促进视网膜复位成功率的提升[2],而后通过填充全氟丙烷维持黄斑区结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基于此,此次研究主要将吲哚菁绿染色+全氟丙烷填充用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分析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12 月接收的64 例(64 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各32 例(32 眼)。A 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7;年龄18~35 岁,平均年龄(23.40±4.55)岁;其中视网膜完全脱离14 例,不完全脱离18 例。B 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6;年龄18~33 岁,平均年龄(23.08±4.46)岁;其中视网膜完全脱离15 例,不完全脱离1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高度近视达到>600°,且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单眼病变者;②研究内容不违反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要求;③参与者知情。排除标准[3]:①合并传染性病症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B 组患者予以吲哚菁绿染色联合全氟丙烷填充治疗,治疗中需先以注射用吲哚菁绿(大连贝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514)在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进行染色,然后将玻璃体后皮质剥离,术后在颞上约1~2 mm 位置处进针,填充0.5~0.8 ml 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湖南康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83098);若首次注射失败,可于7 d后再次注射。A 组予以术后玻璃体腔填充全氟丙烷治疗,在玻璃体腔注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0.5~0.8 ml。
1.3 观察指标 ①视网膜复位情况,主要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及下方存在浅脱离情况。②术后不同时间裸眼对数视力及眼压,以非接触性眼压计(日本Topcon 公司,型号为CT-80)检测患者术后7、30、90及120 d 眼压。③治疗安全性,主要观察治疗后患者发生眼压偏低(术后次日)、黄斑区点状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视网膜复位情况比较 B 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成功29 例(90.63%)、存在下方浅脱离3 例(9.38%);A 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成功22 例(68.75%)、存在下方浅脱离10 例(31.25%);B 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成功率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视网膜复位情况比较[n(%)]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对数视力比较 B 组患者术后7、30、90 及120 d 的裸眼视力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对数视力比较()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对数视力比较()
注:与A 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 术后7、30 d,B 组患者眼压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120 d 时,A 组与B 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mm Hg)
表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mm Hg)
注:与A 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B 组患者术后发生眼压偏低以及黄斑区点状出血各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A 组患者术后发生眼压偏低以及黄斑区点状出血各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6,P>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过程中,患者黄斑区视锥细胞丰富度对其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手术中就需要同时考虑裂孔的封闭性以及对视网膜中心视力的保护[4]。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中,通过单一注射全氟丙烷,能够借助其典型的膨胀特征,加速患者黄斑裂孔的封闭,进而对视网膜进行机械性承压,有效规避玻璃体出现下滑进入视网膜下的情况发生,避免了视网膜下部积存液体的情况,有效促进了色素的恢复,并对黄斑区结构及功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促进效果[5]。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注全氟丙烷气体后能够显著降低由于疾病进展而导致的增生性细胞、压痕形细胞浸润,进而减轻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6]。但是尽管在治疗中通过全氟丙烷的注射能够发挥显著的临床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失败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情况下全氟丙烷会产生一定的牵拉作用,这一作用下则可导致视网膜形成新裂孔,进而促使患者术后出现巩膜囊肿,再加上注射中的气泡可进一步导致眼房顶压作用不足,最终治疗失败[7]。
在本次研究中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吲哚菁绿染色+全氟丙烷填充的形式进行治疗,在吲哚菁绿染色辅助下进行视网膜剥离术能够有效规避填充全氟丙烷时产生新裂孔,从而提升治疗成功率。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成功率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患者术后7、30、90 及120 d 的裸眼视力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 d,B 组患者眼压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在治疗中为患者进行了有效的内界膜剥离,并在术后增强了对米勒细胞的保护程度,减小了其变性几率;同时,术中由于切除了玻璃体,也促进了视网膜内层神经纤维的改善,降低了视网膜厚度,提升了患者视力改善效果[8,9]。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发现,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吲哚菁绿染色+全氟丙烷填充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吲哚菁绿染色+全氟丙烷填充治疗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患者视力改善,提升其视网膜复位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