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对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临床效果
2022-07-09闵小彬郭志刚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天津300270
闵小彬,郭志刚 (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天津 300270)
在临床脑部疾病中,重型颅脑损伤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且高死亡率的疾病,大多数患者都伴有颅内压迅速上升、脑水肿等症状,如果患者没有获得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错误,很容易诱发一连串的颅内生理变化,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脑疝等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1]。因此,应用有效的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的方法,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增强其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2]。现阶段,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的方法主要是应用药物治疗,不过药物种类较多,疗效也大不相同[3]。本研究探讨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对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35~68岁,均龄(49.7±2.5)岁。研究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6~69岁,均龄(49.1±2.8)岁。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头部外伤 6 h内送医,且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CS)评分≤8 分;②患者符合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诊断要求;③经过各项检查(CT等)患者明确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④对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脑死亡或者休克的患者;②患有主要(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⑤患有精神异常或者是依从性差的患者;⑥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⑦由于颅外因素(大小便不畅、烦躁、呼吸不畅等)导致的颅内高压患者。本研究已经过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所有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即解痉、扩血管、止血、保护脑组织等。对照组:应用20%甘露醇(生产企业:石家庄鹏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4487,规格:250 ml∶50 g)治疗,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剂量一次125 ml,每次间隔时间设置为6 h。研究组:应用3%高渗盐水(生产企业: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1123,规格:5 ml)治疗,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剂量5 ml/kg,连续应用,维持速度设置为1 ml/(kg·h)。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其中包括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血清Na+。②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其中包括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等,统计两组发生例数,并计算发生率。③统计两组在不同时间段的脑水肿面积:时间段:治疗前、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检测方法:复查头颅CT,脑水肿面积=脑水肿最大层面的长×宽。④观察两组预后情况:应用GCS进行评估,包括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状态。⑤统计两组生活质量(QOL):应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量表)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得分越高说明QOL越佳。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治疗后研究组ICP、MAP、CPP、血清Na+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发生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等并发症的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n=42]
2.3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面积对比:研究组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脑水肿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面积对比
2.4两组预后情况对比:研究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n=42]
2.5两组生活质量对比: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在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征,患者在经受颅脑创伤后极易并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其中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疾病[4]。有医学研究资料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死亡、致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因此,临床专家认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的关键是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当前,临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种类多样,其中20%甘露醇是最常用的一种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该药物具有明显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不过长时间应用极易导致ICP反跳、影响电解质稳定、肾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6]。而且,有医学调查资料指出,长时间应用甘露醇,还会严重破坏血脑屏障,造成脑组织损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利于预后[7]。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的方法,是现在临床医师所特别关注的重大课题[8]。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革新发展,临床医师通过研究发现,高渗盐水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现已逐渐被临床应用于治疗脑水肿以及颅内压上升的主要药物[9]。高渗盐水主要指浓度超过0.09%的生理盐水,而现阶段临床应用的高渗盐水浓度主要在3.0%~23.4%之间[10]。有医学研究资料显示,3%高渗盐水可有效提高正常渗透压,进而使脑组织细胞与间隙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进一步发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的作用,而且3%高渗盐水基本不影响脑内电解质的平衡。除此之外,3%高渗盐水还可以收缩内皮细胞,改善脑血流,增加病灶处的血压灌注,提高血容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1]。由此可见,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减小脑水肿面积,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12]。
有医学研究资料显示,ICP、MAP、CPP、血清Na+水平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当ICP水平上升,MAP、CPP、血清Na+水平下降时,就提示患者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13]。而3%高渗盐水可有效减少ICP水平,维持MAP、CPP水平。由于血清Na+水平对机体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相对较低,因此,应用3%高渗盐水后,水分通过在细胞内外构建平稳的渗透梯度,再经过组织间隙至毛细血管中,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缓解脑水肿等症状。经过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ICP、MAP、CPP、血清Na+水平更理想,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患者的临床指标。
虽然20%甘露醇可有效降低颅内高压,不过,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大量持续应用甘露醇可诱发一连串并发症情况,而3%高渗盐水可有效抑制机体当中的粒细胞释放,减弱谷氨酸毒性,从而改善由于免疫炎性反应诱发的一系列并发症。经过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发生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等并发症的比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可有效减少出现并发症的现象,安全可靠。
患者在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会产生全身应激反应,进而使得血管紧张素直线上升,受损区域缺血缺氧,氧自由基增多,一氧化氮(NO)水平减少,极易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现象。而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可有效调节血管痉挛状态,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血管内皮素含量,并通过渗透作用,可有效恢复血管管径,提高全身血容量,提升动脉压,缓解脑组织灌注,改善内皮细胞肿胀情况,减轻脑水肿,进一步缩小脑水肿面积[14]。经过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脑水肿面积小,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可有效缩小脑水肿面积。
有医学研究资料显示,3%高渗盐水可利用多种机制,有效阻止粒细胞大量聚集、黏附,减轻脑水肿,调整血管扩张状态,改善脑灌注,从而进一步降低颅内压,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增强预后,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15]。经过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预后情况优且与研究组QOL评分高,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患者在治疗时,连续应用3%高渗盐水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优化临床指标,缩小脑水肿面积,并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安全性高,有利于增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