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2022-07-09巫应坤蒋合芬
巫应坤 蒋合芬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应采取增加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境等措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
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在摒弃传统教育教学不足的同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教师采用的一般是讲解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的理解与掌握。有些教师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甚至会采用单纯让学生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没有对教材展开详细的解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穿插各种图片及视频进行对话教学。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偏离了课程活动的开展目的。
(二)教学内容枯燥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正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文化知识教学的方法正在不断创新,但仍旧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背诵,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拓展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氛围沉闷、缺少互动。学生无法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开展课堂活动,影响了学习质量,进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增加师生互动
互动式教学指的是,创建具有多边互动特征的教学环境,在确保教师、学生能够平等交流与探讨的前提下,实现不同观点之间的有效碰撞、互相交融,激发教师、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从而切实优化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影响着其课堂参与情况。例如,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较高,则会认真学习这门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其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容易受情感支配。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加强情感层面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好感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加强情感层面的互动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情感。
例如,在对《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通过实际行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创设互动式的情境,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前提下,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互动课堂中去,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新时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思考、探讨交流、合作,并共同获得发展和提升。
首先,要求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将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在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问题,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的答案,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最终获得答案、获得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都会获得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这也与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理念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相契合。
(三)完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一直强调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讓学生在真正自愿、主动的前提下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加强个人学习,引进新的教学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疑难点,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法,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原本的学习水平之上得到突破。
三、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个人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陆宏英.课堂深度对话:内涵、特征及教学建构——以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2):87—90.
[2]王瑞珍.借用互联网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新通信,2021(7):239—240.
[3]王坤.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新旧动能转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6):65—67+71.
[4]钟丽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主四构”教学模式探析——以广州市花都区育华小学的教学创新为例[J].教育观察,2021(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