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语境下短视频女性身体叙事与传播关系重构
2022-07-09林文黄晗
林文 黄晗
【摘要】视觉传播与身体叙事始终紧密结合于当代影像实践之中,在虚实互嵌的赛博格语境中,女性身体不再只是纯粹的生物性存在而成为叙事主体,通过自我审视、情感迁移、身体展演和具身传播,形成赛博空间符号互动的媒介景观。基于此,短视频传授双方的传播关系从视频直观转向模仿实践、从情感认同转向情感消费、从情境阻隔转向多感官体验,进而透射出短视频传播过程中的女性身体意涵和价值意义。
【关键词】赛博格;短视频;女性身体叙事;传播关系
随着虚拟现实、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人机共生、万物皆媒,人们生活在移动智能虚拟型的赛博格社会。虚拟空间的整个社会凝缩成为“可携带”的移动虚拟世界,人们沉浸于流动的虚拟社会之中。叙事学家彼得·布鲁克斯认为,“在现代叙事中,身体的符号化将与故事的身体互相融合,身体是意义的源泉与核心,如果没有身体作为叙事表意的主要介质,所有的故事都无法讲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促动了身体的视觉化传播,身体不再只是纯粹的生物性存在,其通过呈现和表演成为叙事的主体,也构成了现代社会中具有表意性和标志性的社会景观。而女性身体叙事(Body Narrative)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逐渐拓展到影像叙事,以女性身体为叙事符号,加强女性身体对于影像主旨构建、叙事情节推动等功能,已经成为折射、传播社会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叙事方式之一。
视觉型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赋能、急速变化的审美语境为国内短视频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赛博空间进一步成为现实社会交往空间的延伸地带,一方面传播者与观看者以平等的关系在去中心化的拟态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观看者能在拟态空间隐匿或重构自己的身份进行虚拟交往、观看和分享,传播者被高度抽象,两者隐匿于影像洪流和符号之中,相比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极大拓宽了虚拟空间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赛博格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输速度与信息容量,女性身体与各类机器、装置、终端、界面共融共生,呈现出身体性、虚拟性、可参与性等显著特征。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赛博格是对人类在信息社会中主体性的文化新表征,这种文化表征不仅体现着个体与技术的关系,而且也为人体在面对日益扩张的信息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参照系。女性短视频传播者通过身体展演、情感表达、戏剧张力、感性充盈与观看者建立交流关系,进行虚拟、匿名的符号式互动,通过身体实践与身体叙事在赛博格虚拟空间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传播关系重构。
一、学习模仿型:从视频直观转向模仿实践
技术赋权改变了主流市场的内容形式和用户玩法,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平民化表达门槛较低,部分女性选择将身体展示作为叙事主体,创造出新型社交话语方式的去技术壁垒的大众表演场,身体的呈现意义由直观向模仿转变。
通过明星、网红、PGC、UGC驱动内容生产是短视频平台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视频观看者在屏幕前观看,与短视频内容产生情绪共鸣,传授双方的线性关系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短视频网红“papi酱”的初次成名作《像个台湾人一样说东北话》,以偏向地域差异化的猎奇类选题让大众充满好奇心,东北话与台湾腔结合的戏剧冲突性,使观看者心生笑意。这一时期,短视频观看者普遍专注于其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本身,与短视频的生产者保持了一定的时空距离,未出现跨越屏幕互动的意识。
随着大众媒介时代的文本阅读逐步向文本体验转变,“观看”成为重要的媒介文化运作方式。观看者通过观看短视频对短视频生产者的行为、装扮、语言等进行风格化模仿,以美妆和服装类短视频为例,年轻时尚女性的妆容发型和穿着打扮往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年轻用户。“B站”的美妆S主“王柴柴效应”,其每期与美妆造型有关的短视频均有超过5万的播放量,她在一期短视频中分享了如何用修容使面部在视觉上变小且变立体、用何种手法修饰面部哪些位置达到良好的修容效果,观看者在弹幕和评论中纷纷表示“学到了”“求推荐修容刷”“真的好厉害”,而后,主动模仿学习博主的化妆技巧以此改进自己化妆技术的不足,并不断通过多种网络互动形式予以复刻重现,形成了不同于主流的群体审美风格。此时,大众媒介信息的单向迁移转变为虚拟空间中人与信息的共时移动。
而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的旅游博主“璐姐一米七”发布的短视频《重庆两日游攻略》被粉丝评论:“一定会去的!”女性游客打卡博主借助其亲和语言和身体力行,为众多重庆景点进行宣传,迅速形成网络围观,进一步形成“网红城市打卡”的现实行动。“打卡”行动迅速在网络中形成了位置抵达、视频拍摄、上传互动的多重循环,形成传授双方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以非官方视角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场景,将身体感官与具体位置从物理空间剔除,促动并调动更多网络群体展开实体空间移动,观看的“脱域”状态自此产生。由此,依托模仿实践生成了赛博城市的新型空间关系,受传者在模仿行为中达成了与传播者身体于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相遇”,观看者以身体在场、感官融合嵌入实体空间。
二、情感迁移型:从情感认同转向情感消费
“视觉转向”意味着文化已经从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逐渐转向以形象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满足大众快感的场所,女性生产者通过身体的被体验或被表达使身体逐渐变成了一种视觉消费符号。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女性传播者使用“滤镜”“美颜”等功能将身体或容貌当作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在传播与展示的过程中向观看者传递多维的审美观念,推动了作为传播者与受传者女性的“理想自我”双向建构。
发展初期的观看者只是在屏幕外用注视的目光审视着作为内容主体的女性身体和容貌,传播者与观看者在短视频内容的价值、态度、审美等方面产生共鸣,逐渐形成了身体与意识的同一性认知,达成身心互构、单一情感认同。然而,短视频平台的女性传播者从过去“被动地被看”转向“主动地被看”,在镜头前画着精致的妆容,大方地进行服装展示,一方面粉絲观看为其带来了流量时代短视频的获利商机,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与博主相同服饰的行为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群体归属感。比如,时尚博主“DueBass”在微博上发布的短视频《夏日吸睛穿搭》达到了133万次观看频次;B站UP主“林森小朋友”在其视频《美丽过冬?从南到北的辣妹look at me》中,分地区分享从南到北的季节服饰搭配,评论区对此类视频中的链接产品予以“正好想买衣服呢”“太好看了”等正向反馈评论。
凝视者不仅出于对女性颜值、身材的凝视而关注其身体存在,而且不断嵌入其穿衣打扮、时尚观念的话语实践动态过程中,进而达成态度认同。拉考夫和约翰逊指出,身体的理性意识并不独立于身体之外而是依附于身体器官之中,因此,身体与心灵在身心一元的视角下相互建构,而当不同的身体之间产生共鸣时,其心灵之间也必然会形成共鸣。在线模式中身体呈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表演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而且将情感作为表演予以具身化传播。凝视者在观看过程的认同心理、审美模仿、自我认知,通过移动媒体界面实现与传播者的统合关系。短视频视觉“规训”中个体体验、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范式,增强了双方主体间性的“自我的技术”,透过身体对心灵产生影响并改变观看者的行为与意识,而观看者也从中获取圆满状态以改变自我。
在当下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女性表演者需要使观看者认同短视频中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基于情感认同观看者认可和信任传播者推荐的产品,从而使传播者在这种新型传播关系中获得收益。B站生活类UP主“小酥小生活”视频主要是记录普通民工家庭的日常生活,视频中的一家人虽然条件艰苦但仍然积极热爱生活,偶尔有在视频评论区附上广告的链接;B站上的舞蹈区UP主“伢伢gagako”拥有近150万粉丝,凭借复旦本硕学历背景、纤细高挑的身材和擅长各类舞蹈,在其视频《谁又能过得了学妹这关!》中,借助舞蹈推广招商银行特供版银行卡。观看者基于对UP主的信任和钟爱,形成情感关联,从而对UP主推荐的产品持正面态度,达成了个体身体与意识层面对短视频内容的同一性认知,演变为情感生产与情感消费的关系。可见,具身化表演以及视觉要素传播的持续性,融入到文化的空间、意义、模糊与冲突之中,促使传者与受者基于情感认同实现传播者营销行为的获利。
三、沉浸体验型:从情境阻隔转向多感官体验
丹尼尔·庞德指出,身体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文化性的、象征性的、情境性的。VR、AR等沉浸式技术应用于短视频领域,呈现出主体观看和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新链条。技术感受性(Thchno-qualia)推动人类感觉中枢扩大为更宽泛意义上的感觉,感觉力量的有效性使观看者全感官沉浸于短视频内容中。主体受到短视频所打造的媒介场域影响,重构成为感知、体验周围并反馈于作为机能的身体。赛博格语境使技术嵌入身体并遍布于身体所感知的外界环境,形成了客体作用下的主体多感官体验的沉浸传播效果。
(一)场景建构:氛围营造与关系链接实现多感官体验
由于身体对于空间感知具有优先性和承载性,身体的运动便成为空间感知的重要纽带。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身体与空间交互建构了传播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同时空间中的身体也实现了被建构。
短视频的传播者通过打造独特的内容表演场景实现氛围营造和关系链接,突破空间和媒介的限制,形成通过技术打造让观看者仿佛置身其中的虚拟实体,实现观看者的多感官体验。
虚拟空间使具身传播的场景得以有效延展,女性美妆、拍照博主多数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打造具有氛围感、仪式感的图片或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场景切换、细节展示、参与体验,一方面将主题人物的姿态和细节进行加工和展示,另一方面凸显视频拍摄场景与观看者观看场景的关联,形成了新型的拟态环境。比如B站健身类UP主“帕梅拉PamelaReif”拥有680万粉丝,每一期视频以家中环境为拍摄地点,只需在木地板上运动就能塑形瘦身,视频中教观看者如何开展瘦身运动,让观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沉浸体验感。由此,观看者直观感受到视频中的各类博主仿佛就在自己身旁教自己,打破了媒介及空间对传者与受者身体交流的情境阻隔。
传播者多以竖屏视频营造场景和表达内容,有效传达一种主体和共情的信息,这不仅是一种物理在场,也是一种社交在场,使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内容共享中拉近心理距离。进而,视觉空间的垂直审美推动了感知共同体的形成,此时的审美经验不再是被动地冥思,而是积极的、嵌入的、有共同属性的表征。女性传播者以艺术生活化实践构成独特的美学氛围,其感染性和投射性融入短视频的内容表达和传播过程之中。在中心聚焦与场景打造合一的界面下,身体的沉浸式体验激发了感官的联觉融合,人身体的听觉、视觉、触觉联觉共存,激发了整体感觉力量的上升,传授双方身体之间的交流构成了新的身体存在机制,通过技术重构及场景建构使观看者沉浸于短视频內容,受者的感知接受到了来自传者相同的空间性构成,实现了观看者短视频观看过程中的多感官交流。
(二)身体回归:视听体验实现具身化感知
赛博格进入到人类社会视阈,被看作是人类“镜式情境”的引申,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实现了几乎无时差的“在场感”,技术赋能下的短视频通过对观者所处环境的真实再现,让受众产生与传播者身体毗邻的错觉。B站生活学习类UP主“彭酱酱LINYA”的视频背景一般定位于卧室、客厅和教室,大部分分享她在世界名校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通常以坐在书桌前的镜头分享学习技巧和学校趣事。贴近感、生活化的身体叙事穿越屏幕达成虚拟空间的身体交流。技术重构场景使得受众重新将感知沉浸于环境中,与此同时,感知接收到了来自相同空间性的构成,便达成了观者身体感知与空间结构的统一。
此外,B站通过技术升级使用户已经可以享受4K60帧视频播放和3D立体环绕声效,视听张力极大地调动了用户选择的主动性、内容反馈的积极性以及内容的参与性,营造出使人如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和在场感,这弥合了疫情之下全球粉丝未能到场的情感遗憾。可见,视听画面凭借一种新的方式在赛博空间使观看者感受到物理空间的“零”距离,互动性的提升带动观者在观看过程中的多感官体验,感知、身体、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增强了传者对受者的虚拟陪伴感和亲密的感知方式,体现出虚拟现实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赛博空间以虚拟现实回应生成论的挑战,以世界的仿真为虚拟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身份。短视频作为人机融合的赛博影像实践,其效应突破了媒介化传播的传统范式,建构了新型的社交关系,与此同时,也要规避女性身体叙事的异化问题,个体的身份分裂情境、身份认同焦虑以及新的交流危机。
[本文为“微时代媒介审美问题研究”(2021-KYYWF-0085)、“影视作品中的哈尔滨城市意象研究(2000-2020)”阶段性成果]
本文参考以下著作:
[1]Giuliana Bruno,Surface:Matters of Aesthetics,Materiality,and Medi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4,94.
[2]Russell J. Cook Sound. Let's You See:A Phenomenology of Hearing Screen Media[J].Coactivity:Philosophy,Communication,2015,Vol.23 No.2,124-138.
[3]孟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2.
[4]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5.
[5]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1.
[6]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林文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晗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