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二郑”与台湾岛

2022-07-09束有春

寻根 2022年3期
关键词:郑成功荷兰人清政府

束有春

本文的“明朝二郑”是指郑和、郑成功二人,他们的人生业绩中,都与台湾岛有关。他们一个生活在明朝初年,一个生活在明朝末年,事业的辉煌点也都与航海有关。将他们二人放在一起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认知和了解,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

郑和与台湾岛

郑和的航海事业是从南京起步的,在今天的南京,仍然有一些地名如马府街、郑和公园、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等与郑和有关。郑和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奉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之命,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在《明史·外国列传》中,有“鸡笼”条,称鸡笼山在澎湖屿的东北部,故又名“北港”“东番”,离福建泉州较远,这个“鸡笼”应指的是台湾岛。“台湾”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称呼,《山海经》《史记》《汉书》《三国志》中方壶、岱舆、员峤、瀛洲、夷州等,从方位上判断,都应指的是台湾岛。

《明史·外国列传》记载了郑和登上台湾岛的情况。郑和对当地人“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掇数枚,曰:‘此祖宗所遗’”。久而久之,台湾当地就形成了一种穿戴习俗:在脖子上挂铜铃,后来也有发展为用银制的。

郑和登上台湾岛的具体时间,史籍记载不清楚,但最晚也是明宣宗的宣德五年(1430年)之前,这一年郑和从南京龙江下关启航后,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国去世了。

郑和登上台湾岛时,岛的名称还叫“鸡笼”。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倭寇被戚继光打败后,就逃遁到鸡笼岛,他们对鸡笼岛进行“焚掠”。到了明朝万历末年,随着枪炮弹药与航海船只机械化程度提高,西方不少国家如“红毛番”荷兰、佛郎机(西班牙)等国已经进入更大势力范围的航海时代,当时佛郎机人通过“乞地如牛皮大”的阴谋占领了吕宋国;荷兰人的船队也“泊舟”在鸡笼岛,他们荷枪实弹,强行上岸,开始占领鸡笼岛,从事资源掠夺,并且“因事耕凿,设,称台湾焉”。“”一词即为街市,可见荷兰人已经在利用台湾岛的资源和海上地利位置优势,开展商品集市贸易活动了。

崇祯八年(1635年),给事中何楷曾向朝廷呈上“靖海之策”,其中就有要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何楷指出: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州、泉州“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当初是贫民到那里谋取鱼盐之利,后来发现政府的“兵威不及”,就出现了“聚而为盗”现象。现在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筑城建市,开展生意买卖活动,已经是“屹然一大部落”了,因此他建议“墟其窟”,加强海禁管理,不让货物进出台湾岛,这样可以“俾红毛无从谋利,奸民无从得食”。如果他们胆敢“出兵四犯”,明朝的军队就可以“乘其虚而击之,可大得志。红毛舍此而去,然后沲氛可精也”。何楷的想法虽然是好的,但明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海事力量薄弱,只能眼看着荷兰人在台湾岛上反客为主,耀武扬威。

真正实现明朝政府收复台湾岛愿望的不是别人,正是出生在明朝、在整个清朝顺治年间还坚持为明朝而战斗的郑成功。

郑成功与台湾岛

《清史稿·郑成功传》记载,郑成功初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在明朝时跟随一个名叫颜思齐的人当海盗,颜思齐死后,这支海盗队伍就由郑芝龙带领,从此,郑芝龙在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明朝崇祯初年,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请降”,被明朝官方授“游击将军”。郑芝龙华丽转身,他的队伍成为政府军队后,成了明朝政府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为政府捕捉海盗、攻打“红毛”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他累官至总兵一职。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殉国后,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这是一个流亡政府,史称南明。郑芝龙与弟弟郑鸿逵均被封为伯爵。弘光政权仅存了八个多月,到顺治二年(1645年)就被清朝军队剿灭。此后,郑芝龙又与弟弟奉唐王朱聿键之命进入福建,拥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此为明王朝的又一个流亡政府,继续与清朝对抗着。唐王以皇帝的身份封郑芝龙与郑鸿逵为侯爵,郑芝龙的另一位弟弟郑芝豹为伯爵。郑氏一门在垂死挣扎的明王朝尾声中迎来了门楣的不断显赫。郑成功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海盗基因又有政治权力背景的封建大家庭中。

与郑氏门庭中其他人不同的是,郑成功的母亲是一位日本女人:“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郑成功于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一直住在日本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到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鄭成功才被接回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现属安海镇)居住,在那里读书学习。

郑芝龙对郑成功十分欣赏。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带着20岁出头的郑成功参见明朝流亡政府的唐王朱聿键。朱聿键对郑成功是“宠异之”,并且给郑成功以最高礼遇,“赐姓朱,为更名”,让他改姓“朱”,并赐名“成功”,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所以后来人们又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等。其实,明王朝自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上吊自杀那一刻,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福王、唐王以及桂王等人在向南方逃跑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个流亡政府,只是徒劳的绝唱而已。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在贝勒博洛率领下,一路南下,势不可当。在兵力进击追杀的同时,博洛又亲自给郑芝龙写信,希望他投降,接受清政府的招安。郑芝龙最后是“率所部降”,接受了清政府的劝降。顺治四年(1647年),郑芝龙跟着博洛的军队来到京师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汉军的“正黄旗”中,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在这个过程中,郑成功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没有向清朝政府投诚。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也在暗中唆使郑成功,希望他继续率部抵抗,并且以大海作为发展事业的天地,史书上用“阴纵之入海”来表述。在叔父的眼中,郑成功虽然年少,但“有文武略”,在郑家父辈兄弟辈中都是出类拔萃的。郑成功也听从了叔父的话,与父亲背道而驰。

郑成功计划举兵起事时,刚开始只招到兵勇数千人,他们仍然采用南明唐王朱聿键的隆武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并且将部队转移到福建的鼓浪屿驻扎。后来通过不断进攻,郑成功先后占领过同安、漳浦、泉州、诏安等地。在明王朝流亡政府的两位“唐王”相继失败后,顺治四年(1647年),桂王朱由榔继续称帝,年号始为“肇庆”,后又改为“永历”。郑成功派人前往朝拜桂王,桂王又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所以郑成功又被人们尊称为“郑延平”。从此,郑成功又转而为以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明王朝流亡政府继续战斗。郑成功的军队转战于潮州、厦门、广州、漳州、漳浦、金门、诏安、南靖、平和、海澄之间,与清朝军队展开周旋争夺,令清政府十分头疼。

为了降服郑成功,清政府就让郑芝龙出面,让他给儿子郑成功写信,劝郑成功及郑鸿逵尽早归顺朝廷,并承诺特赦他们的罪行,另外还授官封赏。

郑成功接到父亲的来信,只是“阳诺”,表面上答应而已,但清廷却是动真感情了。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同时让郑芝龙转去皇帝的敕封,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授郑芝豹为左都督。郑芝龙害怕儿子不会接受清廷的任命,就又另外写一封书信给弟弟郑鸿逵,希望他来做郑成功的思想工作。然而郑成功不但不受命,还写了一封书信给老子郑芝龙,以表达绝不与清廷合作的决心。

尽管如此,清廷仍然没有放弃争取郑成功的努力。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皇帝再次派特使晓谕郑成功,朝廷要授予郑成功“靖海将军”官衔,让他的部队驻扎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实质上是让郑成功担任这四个州的“总督”。但郑成功“无意受抚”,不买清政府的账,他一心要“遥奉桂王”,并且“礼待”流亡中的明朝“诸遗臣”,铁了心不与清政府合作。与此同时,郑成功也学古人做法,“置储贤馆以养士”,招纳人才,准备干一番更大的事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开始任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伐郑成功,并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下狱治罪,因为有人告发他们父子之间有“私书”来往。顺治皇帝令郑芝龙在狱中写信劝儿子投诚,“谓不降且族诛”,但郑成功“终不应”。后来,清军向郑成功发动强烈攻势,以水师攻厦门,在到达漳州时,“尽发郑氏墓”,同时对郑成功任命的官员,凡是不投诚的,一律斩杀。

郑成功与清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其间他也曾打到浙江的台州,江苏的崇明、瓜洲、镇江、江宁,也曾经去拜谒明太祖陵。但最后还是被击垮,他退守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与此同时,郑成功一直追随的以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明朝流亡政府也逃到了缅甸。

也就在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去世,即位后的康熙皇帝采纳大臣建议,采取釜底抽薪战略,“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清朝政府下达了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20里范围内,一律毁坏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以断绝郑成功军队的物资供应。清政府同时下令,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及郑成功的三位兄弟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在菜市口处死。

这一切对郑成功都是致命的打击。

在形势日蹙、声援皆绝的情况下,郑成功的退路在哪里?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台湾岛,想到了那地处福建以东海域、但至今仍被“荷兰红毛人居之”的岛屿。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颜思齐为海盗时,就曾经在那里驻扎过。

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筑了两座城赤嵌城、王城,并且营造了一个入海口鹿耳门。荷兰人认为海关险要,尤其是鹿耳门这一段海水较浅,战船大船难以航渡,所以就没有进行重要军事防备。1661年3月,在举行了祭海神、候海风的隆重仪式后,郑成功率船队2.5万人出发了。他们先抵澎湖,然后转進台湾岛。当郑成功的舟师到达鹿耳门海口时,恰逢涨潮,海水“骤涨丈余”,军船“大小衔尾径进”,直逼海岸边。大军快速登陆作战,荷兰人很快就丢弃了赤嵌城,转而固守王城。

郑成功派人给荷兰人传话说:“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但是,荷兰人仍然负隅顽抗,郑成功率军围攻了近七个月,于1662年2月攻下王城。“红毛存者仅百数十”,不得不降。对于余下的这百十来个荷兰人,郑成功没有杀俘,而是令其回乡。

占领了台湾岛后,郑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其实在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后,朱由榔就逃到了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于吴三桂。1662年6月,桂王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

郑成功占领台湾岛后,视台湾岛为明王朝的“东都”,一方面说明他终生都在以自己的行动来感谢朱明王朝对他的知遇赐姓之恩;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郑成功是在把北京当成明朝的“北都”、南京当作明朝的“南都”,无疑有要东山再起的企图。

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后,听取谋士陈永华建议,在台湾岛实施了一系列政治举措和土地开垦政策等,他们制定法律、核定官职、兴办学校、安抚民心。台湾岛土地饶沃,他就招引福建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的老百姓前来开垦种植,“辟草莱,兴屯聚”,同时让将领们将自己的家眷迁来安家。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听信谗言,对驻守台湾附近南澳的守将陈豹产生怀疑,致使陈豹带着军队向清政府投降。后来又有人讹传郑成功要全部杀死那些还据守在厦门的将领,不少人降清。郑成功当时已经生病,后来又听说儿子郑锦(亦作郑经)在澎湖与乳母私通、并且用郑芝龙当初封号自称“平国公”时,大病中的郑成功“狂怒啮指”,愤怒到了极点。也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中旬,郑成功依靠在“胡床”上受诸将拜谒时,带着无限的遗憾离世,临死前曾痛苦地说:“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遂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

郑成功去世后,由儿子郑锦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仍然奉南明为正朔,郑氏历经三代统治台湾的时间前后有23年。1683年7月,在清政府强大的攻势下,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率众归顺,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台湾作为地名并且指称全岛就被固定了下来。

郑成功的墓原葬于台南近郊的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至福建南安的郑氏祖墓园中。

猜你喜欢

郑成功荷兰人清政府
“小气”的荷兰人
《荷兰人》:袒露流浪者的灵魂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荷兰人买自行车年花1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