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村:中国参展世博会的第一人
2022-07-09裘伟廷
裘伟廷
广东香山徐氏家谱上的珍贵发现
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一开始就有许多猜测。很多人以为,第一个有幸和世博会发生关系的中国人是清末著名的文人王韬。他在法国以游客的身份,参观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并在《漫游随录》里详细叙述了目睹的一切。也有人认为,中国参与世博会是在1873年,因为那一年,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派了一个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还有人指出,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是在1876年,因为这一年在海关从业的李圭,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费城世博会,并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一书。
这几种说法都涉及中国与世博会,但就“参与”上来看,都显得证据不足。王韬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世博会;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赫德委派的包腊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政府委派的代表。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费城世博会,他又有专门介绍世博会的书籍问世,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李圭才是中国参加世博会之始。但其实在李圭之前,还有更早的徐荣村,他在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已经留下了一段佳话。
2001年,正当上海申博的关键时刻,徐荣村第五代侄孙徐希曾(徐荣村侄子徐润的曾孙)向中国世博会申办筹委会提供了一个线索,说其祖先曾参加过第一届世博会,其展品还获金、银大奖。可惜家谱与所藏奖牌俱已被毁,需要更丰富的史料来加以证明。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研究人员得此线索,几经迂回寻觅,终于在光绪十年(1884年)《北岭徐氏宗谱》中查到相关史实。这本家谱由徐荣村侄子徐润纂修,里面记录了徐荣村于1851年参展首届伦敦世博会,其展品“荣记湖丝”获奖,注明了时间、地点、人物,翔实生动。
不过,挖掘出了家谱的这份记载,只是个孤证,能不能进而找到旁证呢?研究人员再一次向浩如烟海的馆藏文献开始细致有序的搜索。上海图书馆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资料,那是一份由英国皇家协会185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在这本厚达800页的英文书中,第163页上赫然写着这样一段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在中国部分,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展品(第1418号)表明,当地农村蚕种的改良促进了丝绸质量提高,因此,它被评审团授予奖牌。”报告书清晰显示“荣记湖丝”参展并获奖的信息,有力佐证了《北岭徐氏宗谱》的记载。
中国参展首届世博会的奇特方式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维多利亚女王为了展示英国工业技术的划时代成就,决定在1851年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当时名称为“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并专门在海德公园建造了著名的水晶宫,作为办会场所。由于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依赖国外市场销售,原料也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因此英国博览会筹备会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世界各国参展,其间还要开展展品评比。
英国政府给驻华的外交部门、商人们发出了指令,要求尽一切努力和手段,促使清政府出席这届世博会。英国在华官员和商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动员中国参展。但他们提出的参展建议,被清政府拒绝。
尽管如此,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努力。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七月间,一些在华的英国政界、商界人士分别在香港、广州等地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如何组织中国商品到伦敦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事宜。会议的组织者是英国驻香港、广州的官员,他们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1850年12月14日,英国侨民在上海编辑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报道说,广州成立的委员会突然停止工作。主要原因是英国博览会筹备会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商人出面组织参加,不应该由外国机构代理或代表中国人参加世界博览会。
在保存至今的1851年萬国博览会全景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中国的参展内容。这幅画中间的上半部分,有一块小小的匾上清楚地标示着“CHINA”字样。匾额下面的画面真实展示了博览会期间中国展室的展览情景。中国展室中展品的数量和品种都不多,包括广口大对瓶、穿官装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大理石群像等。显然,画面显示的只是展室中的大件物品。
实际上,从1852年伦敦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来看,当时中国展室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行的丝绸样品(“荣记湖丝”)、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翡翠制品、硬煤和珍珠雕刻、蜡烛、蜜饯、雨伞、拐杖、茶叶、文具箱等。那么,究竟是谁提供了中国展品?这些展品又是谁组织和陈列起来的?
清政府没有参与第一届世博会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也没有以官方名义派人参加。于是,一些英国商界人士就越俎代庖,为第一届世博会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项目,代替中国政府选送展品去参展。在这次展会上,除极少数展品由中国商人自发提供外,大多数由在华外国洋行提供。“荣记湖丝”便是老板徐荣村主动寄到英国去的。
徐荣村与湖丝
徐荣村为何要万里迢迢地送几包货物,到英国伦敦世博会上去参展?这事还得从以徐荣村为代表的徐氏家族,从广东来到上海,从当买办到自己专营湖丝说起。
徐荣村(1822—1873),原名瑞珩,字德琼,号荣村,广东香山县北岭村(今属珠海)人。北岭毗邻澳门,得最早开埠通商之便,香山人思想活跃,不惧风浪,不少人出海谋生。徐荣村自小好学,后出外经商,历游东南诸海口。据《北岭徐氏宗谱》记载,徐荣村的哥哥徐钰亭在澳门经商时,结识了香港宝顺洋行的英国商人必里士。1843年,宝顺洋行在上海外滩14号创办上海分行,请徐钰亭主持事务,全权经营,他们主要做生丝的贸易。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徐钰亭很快就在上海的洋行里立足。道光年间,徐钰亭把年仅20岁的弟弟徐荣村带到上海。
到上海经商后,徐荣村从此就在上海扎下根来。他开始也是在英商宝顺洋行当买办,洋行经营的中国丝、茶等商品,远销到欧洲英、法等国。徐荣村目光敏锐,思路清晰,深谙经商之道。他认识到,要获利必须和洋人打交道,而论获利之巨,“无他物更驾于丝茶之上者”。因此,他把经商重点放在丝、茶上。蚕丝质量优劣高低,关键在于它的源头。徐荣村经过长期的比较和观察,最终确认湖州南浔产的丝质量高,品质最符合他的要求。
明清以后,我国丝绸产地则相对集中于苏、杭、湖地区,其中又以湖州的生丝最出名。当时,上海有大大小小100多家洋行,还有中国人自己开办的丝庄、绸庄,大多数都经营湖丝,尤其是湖州南浔镇的辑里湖丝。当时的南浔镇已成为周边地区生丝集散地,因为辑里湖丝太有名了,各地生丝运到这里后,都打着辑里湖丝的品牌,在南浔装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外销到欧美各地。
徐荣村会讲英语,他在做买办之余,在上海最热闹的小东门外咸瓜街,开办了自己的“荣记”商铺,专销湖州辑里镇出产的蚕丝——湖丝,并拥有专营商标“荣记”(YUNGKEE)。由于蚕丝质量的优劣高低是最难把握和检验的,因此不少商人借故以劣充好,蒙骗买家,时间一长,华商信誉被商界诟病。徐荣村深知信誉乃经商之本,在“荣记”店里,他尤以著名的辑里湖丝的贸易为重中之重。他秉承“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的理念来经营“荣记湖丝”品牌。
就这样,徐荣村经营的“荣记湖丝”,以其材质上乘、信誉可靠而备受洋商欢迎。他本人也在长期的中外商贸过程中,与洋商和蚕农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徐荣村很快在上海的丝绸、茶叶等行业中崭露头角,确立了在上海商界的地位。
“荣记湖丝”参展世博会
1850年12月21日《北华捷报》刊登消息说,本报呼吁上海商界为博览会选送展品已经很久了,但只有英、法、美三国领事和少数商人响应,大多数人不是婉拒就是根本不感兴趣。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发现,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成功组织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记录。事实上,首届世博会的中国展馆中,除了极少数展品由中国商人自发提供外,其他多数展品都是由在华的外国公司提供,沪、粤等地的外国洋行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来,在英方的邀请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在华的英国政商界人士便转而讨论,如何组织中国商品到伦敦博览会展出事宜,而在组织中国产品参展的洋行中,就有徐荣村所在的宝顺洋行,因而英国在华组织展品参加世博会的消息,就被敏感而又聪慧的徐荣村获悉。
徐荣村这个还不到30岁的青年,意识到参展世博会是一个产品营销、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的难得机会。于是,在了解世博会参展的一些规则和要求后,他相信长期经营的湖丝在世博会上一定会受到关注和重视,随即精选12包丝,贴上中英文招牌后,紧急船运到英国伦敦。
在世博会上,徐荣村送去的用麻布包裹的“荣记湖丝”最初并未受到重视包装的西方人青睐,据说世博会开了5个月后,还没有人打开它看过。所幸徐荣村选送的湖丝乃是丝中精品,也所幸世博会举办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荣记湖丝”的优点在长时间的展览中逐渐显露出来。评委在最后褪去包装后发现,湖丝历久弥新,仍柔韧如初,“荣记湖丝”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于是评委一致认为:“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因此评委会授予其奖章。”
就这样,“荣记湖丝”夺得奖牌。正所谓“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无异词”。伦敦博览会一共颁发3种奖牌,即新发明和新技术奖、制造和手工业奖、纪念奖,奖牌都是铜质的。据《1851年世博会颁奖名录》,在“用于制造业的植物和动物物品”中,有来自中国上海的“荣记”。“荣记湖丝”所获得的奖当是“制造和手工业奖”。“荣记”获得“翼飞洋人”执照一份,意味着“荣记湖丝”取得伦敦世博会给予的特殊待遇,它可以免检进入英国市场。另外,当时世博会给所有参展商都颁发了一枚纪念牌,于是徐荣村就拥有了两枚奖牌。
后来一些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徐荣村曾带着“荣记湖丝”绕道好望角到达英国,参加了1851年世博会,并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这里必须指出,徐荣村在本土把自己的产品送去参加首届世博会的历史是极其清楚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曾远涉重洋到达伦敦世博会现场。所谓两幅关于伦敦世博会画作所描绘的,那个受到了英国女王接见的中国人为徐荣村的说法,其实是以讹传讹。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中,身穿清朝官服的人是“耆英号”上一个中国籍船员,名叫希生,当时他正好在伦敦,而且阴差阳错参加了世博会开幕式。而版画《女王陛下在怀特岛上的奥斯本宫招待一个中国家庭》描述的是赴欧洲旅游的钟阿泰一家,当时参观伦敦世博会正是他们旅游计划中的一部分。
巧借世博会“东风”成为巨商
“荣记湖丝”由此成为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徐荣村获此殊荣后,以其机敏灵活和务实创新的品格,积极主动地抓住世博会产品获奖的机遇,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商业经营领域,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荣记湖丝”得奖后,徐荣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画匠,将奖状上的“翼飞美人”图案描摹下来,作为以后“荣记”产品的商标,推出系列产品,并为之广泛宣传。从这以后,打上“荣记”商标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名声赫赫,更是扩大了外销市场,成为极受欢迎的畅销货。
徐荣村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要扩大外销市场,首先要有好产品;其次要会包装;再者要有品牌意识,用品牌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荣记湖丝”在伦敦世博会上获奖后,徐荣村生意越做越大,事业一路发达,很快成为沪上巨商。《北岭徐氏宗谱》说他“不数年间,累业巨万,一时与君同为贾者,莫能及君万一”。更具有远大眼光的是,徐荣村做了另外一个重要决定——培养事业接班人,为此他把侄子徐润带到上海,这才有了后来徐氏家族在上海的繁荣发达。因为继承徐荣村的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他的侄子徐润(1838—1911)。
1852年,年仅14岁的徐润跟随四叔徐荣村乘船到了上海,进入上海宝顺洋行当学徒。青年徐润具有极高的生意天赋,24岁的时候,他受宝顺洋行英籍大股东韦伯所托,开始全面主持宝顺洋行在中国的全部业务。之后,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协助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组织“庚子赔款”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此外,徐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和同文书局,还开办过煤矿。晚年的徐润在《徐愚斋自叙年谱》里,感谢四叔徐荣村“成就了自己”。
更为可贵的是,徐荣村为富而仁,在1872年,他赞助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小学童。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我们从展示丝绸、茶叶等初级产品,到展示梦幻轨道车、跨界艺术品、互动技术等现代人文科技成果,恰是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科技文明飞跃的一幅缩影。
無论过去多少年,在1851年春季的那一天,徐荣村忙着将“荣记湖丝”打包,紧急船运驶向大洋彼岸的画面,始终耐人寻味,并总是令人感慨和钦佩。历史机遇眷顾了徐荣村,而徐荣村也以对外部世界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创造了他个人和中国的世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