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2022-07-09毕运
毕运
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教”“学”并重意识:“教”的意识聚焦教师、教材、教法,关注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学”的意识聚焦学生、学科、学法,关注学生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显性和隐性的统一体,不仅关注显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关注隐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厘米的认识”一课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等内容,可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礎。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一种抽象的能力。史宁中、鲍建生等教授研究认为,度量是一种数学基本思想,具有知识的兼容性与整合性,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实施时都应把握这一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
力求找准任教学生学习的思维起点。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分享、实践等过程。只有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才能明确教学该从哪里开始,又该走向何处。学习“厘米的认识”一课前,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笔者对学校421名学生进行的前测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直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知道直尺是数学学习的工具,可以用来画图、连线、测量,但对直尺的度量功能并不完全清楚,对于测量的操作方法的认知也很模糊。另外,1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也是抽象的。鉴于此,教师应基于现实情境培育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去感悟。
充分明确教学设计内在的逻辑联系。“厘米的认识”一课作为计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掌握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尺是可观可感的学习工具,把“尺”作为一条贯穿全课教学的明线、把“量感”培育作为教学暗线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尺的生成,认识度量工具;尺上的长度,感知度量本质;用尺量/画长度,丰富度量经验;尺的应用,提升度量意识。
不断丰富教学组织实施的多样形式。其一,文化渗透,激发动机。与传统教学相比,高质量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明白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秘密和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厘米的认识”一课,笔者利用微视频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的,以及世界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是如何产生的,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学习中。在“厘米的认识”一课中,在认识厘米并测量和画指定长度时,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寻求结果、展示分享,感知了度量本质,丰富了度量经验。其三,多重表达,思维外显。数学思维外显表达的主要形式有:口语表达、动作表达、操作表达、作图表达、列式表达、结果表达。在“厘米的认识”一课中,学生通过“找—验—比—说”的过程建立1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首先,找一找直尺上不同位置的1厘米和3厘米,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而后,通过“物对尺”“尺对物”的方法分别量一量活动的物品和固定的物品。最后,应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一画指定长度。动脑、动口、动手,多重感官协调,有效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