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醚比对聚羧酸分散剂及纳米C-S-H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022-07-08张仁飞贾二鹏王进春王玉乾
张仁飞 贾二鹏* 王进春 王玉乾
1.石家庄市长安育才建材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1530;2.河北省混凝土用功能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1530;3.河北省建筑化学添加剂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051530;4.四川砼道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1139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装配式住宅[1-3]、城市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这类施工进度快的工程对混凝土预制构件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早期强度是技术的关键。
纳米水化硅酸钙(C-S-H)[4-9]是一种粒径为纳米尺寸的混凝土增强剂,加入水泥浆体中可降低水化产物C-S-H凝胶的成核势垒,同时改变了水泥的水化进程,缓解了原始矿物界面高浓度的屏蔽效应、近程析晶及结晶造成的结晶压力,使水化产物在整个体系中同步均匀弥散生长,获得致密均匀的水泥石结构[10]。国内外对纳米C-S-H也进行了诸多研究,如吉芳英等[11]发现聚乙二醇分子阻止了水化硅酸钙颗粒间的范德华力的缔合,提高C-S-H的溶解性。何永佳等[12]表明聚乙烯醇的加入增加了C-S-H的层间距,影响了C-S-H的层间结构。V.Kanchanason等[13]利用聚羧酸减水剂(PCE)作为分散剂制备纳米C-S-H,C-S-H-PCE的掺入能显著提高砂浆和混凝土强度。Luc Nicoleau[14]等发现聚合电解质对C-S-H粒子的稳定作用对于合成稳定的活性C-S-H悬浮液至关重要,可见聚合物分散剂在纳米C-S-H的制备中至关重要,然而分散剂结构如何影响纳米C-S-H却鲜有报道。结合前期实验,本文从酸醚比出发,制备不同酸醚比的聚羧酸减水剂,并将其作为分散剂,利用硝酸钙和硅酸钠作为钙源和硅源通过沉淀法合成纳米C-S-H,探究酸醚比对分散剂及纳米C-S-H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 试验
1.1 原材料
大单体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5000(TPEG-5000):工业级,奥克化学;丙烯酸:工业级,兰州石化;巯基丙酸:工业级,山东科建化工;双氧水:工业级,湖南双阳高科化工;氢氧化钠:工业级,成都华耀化工;L-抗坏血酸:分析纯,东北制药;硝酸钙:分析纯,阿拉丁;硅酸钠:分析纯,阿拉丁;去离子水;峨胜P·O42.5R水泥;中国ISO标准砂,厦门艾思欧标准砂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PCE分散剂的合成:将聚醚大单体和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加入玻璃反应器中,搅拌至充分溶解,缓慢升温至40℃,制备底料;称取与聚醚大单体摩尔比分别为4∶1、5∶1、6∶1、7∶1、8∶1、9∶1、10∶1的丙烯酸,加适量去离子水和一定比例的巯基丙酸、L-抗坏血酸配制成A溶液;底料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均匀滴加A溶液,滴完后保温搅拌0.5~1.0h后降温,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得到7种不同酸醚比、浓度为40%的PCE分散剂,根据酸醚比不同分别命名为PCE4、PCE5、PCE6、PCE7、PCE8、PCE9、PCE10。
纳米C-S-H的合成:称取适量PCE分散剂和去离子水置于搅拌装置中,滴加配制好的硝酸钙溶液和硅酸钠溶液,结束后得到固含量为30%的乳白色纳米C-S-H。根据分散剂中酸醚比不同分别命名为C-S-H4、C-S-H5、C-S-H6、C-S-H7、C-S-H8、C-S-H9、C-S-H10。
1.3 测试与表征
1.3.1 GPC分析测试
仪器为Waters 1515 Isocratic HPLP pump/Waters 2414 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色谱柱由UltrahydragelTM120、UltrahydragelTM250和UltrahydragelTM500柱串联构成;流动相为0.10mol/L硝酸钠水溶液,流速0.5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20.000μL。利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大单体转化率。
1.3.2 粒径、Zeta分析测试
采用马尔文ZS90动态光散射仪,利用动态光散射原理,对不同纳米C-S-H样品的粒度、Zeta电位进行测定分析。
1.3.3 水泥胶砂力学性能测试
参照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将不同酸醚比PCE制备的纳米C-S-H加入胶砂中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掺量为水泥质量的2%,w/c=0.46,根据分散剂中酸醚比不同分别将胶砂命名为、JS4、JS5、JS6、JS7、JS8、JS9、JS10。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酸醚比对PCE分散剂分子结构的影响
图1为酸醚比从4∶1至10∶1七个PCE分散剂样品的GPC谱图,均由4个峰构成,38分钟左右出现的峰为PCE分散剂聚合物,46分钟出现的峰为未反应的大单体,在43分钟左右出现的峰为副产物,在61分钟左右出现的峰为溶剂峰。各样品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大单体转化率如表1所示。
图1 不同酸醚比的PCE分散剂GPC图谱
表1 不同酸醚比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对分子量及其分布
当酸醚比为4∶1时,未反应大单体的峰面积很大,经计算,转化率只有78.5%。随着酸醚比增大,大单体峰面积显著减小。当酸醚比增加到8∶1,PCE聚合物含量达到94.3%。酸醚比继续增大时,聚合物含量趋于稳定。这是因为丙烯酸比聚醚单体活性大,丙烯酸用量越多聚合越充分,大单体转化率越高[15]。在酸醚比增加的同时,分子量也在随之增加,多分散指数增大,即分子量分布变宽。这原因可能是,随着酸醚比增加,在丙烯酸浓度较高时结合的聚醚类大单体更多,分子量更大[16],当聚醚类大单体与丙烯酸共聚结合度达到饱和时,酸醚比继续增大会导致体系中丙烯酸含量过多,丙烯酸发生自聚[17-18],造成分子量分布变宽。
2.2 不同酸醚比PCE分散剂对纳米C-S-H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将不同酸醚比PCE分散剂合成的纳米C-S-H进行粒径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随着酸醚比的增加,纳米C-S-H的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是因为PCE作为分散剂一般认为有静电排斥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酸醚比低时,吸附基团较少,整体对C-S-H分散效果不佳,酸醚比过高时空间位阻作用又降低[19],导致粒径随着酸醚比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另外,随着酸醚比增加,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先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说明在酸醚比低于7∶1时,增加酸醚比,分散剂吸附位点增加,由-COOH基团所引起的静电排斥作用提升,结合大单体长侧链空间位阻效果共同作用导致粒径逐渐减小,在7∶1以上时继续增加酸醚比所带来的静电排斥效果有限,且会降低空间位阻作用,因此粒径反而变大。
表2 不同酸醚比的纳米C-S-H粒径与Zeta电位
2.3 不同酸醚比PCE分散剂对纳米C-S-H力学性能影响
由表3可知,所有的掺入纳米C-S-H的胶砂均高于空白试样,这是因为纳米C-S-H的掺加降低了水泥水化过程中C-S-H的成核势垒,提供了结晶位点,缓解结晶压力,加快了水泥的水化进程,同时使水化产物在整个体系中同步均匀弥散生长,获得致密均匀的水泥石结构[10]。
表3 不同酸醚比纳米C-S-H胶砂1d抗压强度
在表3中,酸醚比4∶1的PCE分散剂合成的纳米C-S-H对砂浆试块强度提升最高,约提升54.3%的强度,随着酸醚比增加,纳米C-S-H对砂浆强度提升效果依次降低,当酸醚比达到10∶1时纳米C-S-H对砂浆强度的提升效果最低,只有13.7%的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酸醚比的增大,PCE分散剂结构中除了吸附分散纳米C-S-H以外多余的—COO-吸附基团数量增多,从而延缓水泥水化[20],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另一方面可能是高酸醚比分散剂本身分子量较大,黏度较高,所制备纳米C-S-H也较黏稠,导致C-S-H颗粒不能均匀分散在水泥体系中,对不同位置的凝胶诱导结晶效果不同,导致不能生成致密均匀的水泥石结构,对强度提升效果不大[21]。另外,结合粒径数据,发现力学性能的变化并没有与粒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即粒径越小,增强效果越明显,说明在此体系下或者在此粒径范围内,粒径并不是影响纳米C-S-H性能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1)酸醚比由4∶1增至10∶1时,PCE分散剂的分子量先减小再增加,分子质量分布变宽。PCE分散剂中大单体转化率受酸醚比的影响较大,酸醚比越高转化率越高。
(2)酸醚比增加,纳米C-S-H粒径先降低后增加,Zeta电位绝对值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当酸醚比为6∶1时所制备的纳米C-S-H粒径最小,为274.5nm。
(3)酸醚比为4∶1时,纳米C-S-H在胶砂中能提高更多的早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