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2-07-08崔庆金
崔庆金
摘 要: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4年开办至今,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梳理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优化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改革
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站设计与开发、中小型网络搭建、云计算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目标。
笔者通过观察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感较低
目前,该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为联想教育集团,合作形式为校企共建实训室、企业讲师在综合实训阶段对学生进行项目2~4周实训指导、企业在学生实习阶段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等。企业主要在终端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在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渗透、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上还有待加强。
(二)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该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讲师10人,获研究生或硕士学位教师6人,市青优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省市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2人。专业名师众多,教师专业能力较强,但从年龄结构上看,40周岁以上教师12人,平均年龄超过42岁,没有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师资结构趋于老龄化,教师职业倦怠感逐渐显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此外,按专业师生比计算,专业教师在数量上虽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部分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如何将当前计算机行业的一线知识、技能引入课堂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课程标准未与行业产业发展变化衔接
课程标准是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目前,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来自两方面:部分核心课程标准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发制定,其他课程标准由各分院办学点、各专业自行组织课程团队开发制定。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的课程标准,制定年代较早,缺乏更新,部分内容已不适合目前行业产业变化,而由学校自行组织制定的课程标准,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课程标准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不足。
(四)综合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专业课程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关课程的共同实施达成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教学组织中,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割裂各门学科。而综合实训课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施实现各基础学科的融合,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
综合实训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课程理念、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学生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与普通课程存在明显的区别,其课程改革广度、深度和难度皆超过了其他课程,所以在将概念上的综合实训课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综合实训课缺乏权威指导,目标定位不清。江苏省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因专业方向、师资力量等不同,其综合实训课内容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综合实训课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并没有统一标准。虽然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但由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快、基础学科的变化更新速度快,同时缺乏行业权威指导,综合实训课的培养目标仍不够清晰。
二是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综合实训课虽然冠以课的名称,但实际是多门基础学科的综合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多以真实项目或虚拟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持续、集中的专门化训练,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训课仍然被切割得较为零碎,项目任务的实施难以突破课堂局限,且对教师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及工作量认定仍和普通课程基本一致。
三是评价机制单一,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分层指导。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综合实训课的發展历程中,经历了若干阶段。初始阶段,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和企业无缝对接,学校系部管理人员积极引入真实项目,学校职能快速向企业职能转变,教师、学生角色也快速向企业主管、员工转变,以真实项目完成情况及客户评价作为学生综合实训课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很快,指导教师发现,校企职能的变化、角色身份的转换对部分学生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反而起了反作用,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此评价体系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这门课的学习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愿望受到严重挫伤。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政策引导,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确保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政府组织、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多方主体的有机结合,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共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持良性合作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模拟职业环境。在此基础上,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硬件设备投入和企业文化建设并重。校企双方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企业人员、学校教师交叉兼职,使专业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动态,企业人员及时了解学校专业培养的不足和缺失,以便反哺教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
二是切实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展对口见习工作,聘请具有真实项目经验的企业讲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训,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确保工学深度融合,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以获得最佳的实习就业效果。
三是在学生综合实训阶段推行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学生除需取得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获得的证书外,还鼓励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认证,探索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将证书作为学生成绩的一种形式,让学生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合理划分教师专业方向,尽量做到每位教师长期深耕某个方向的3~4门专业课程。加大教科研、产学研、产教结合工作力度,每年确定1~2个产学研项目,每位专业教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参加产学研项目。二是持续引进青年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培养青年教师梯队。三是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增加内容,建立更多的规模较大的师生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力量使师生能够接触、使用行业中最新的设备。将企业实践落到实处,企业讲师培训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教师带着任务和项目下企业实践锻炼,做到有要求、有任务、有反馈、有提升。四是建立外聘教师数据库,逐步形成一支数量较多、质量高的外聘教师队伍。
(三)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制定方面,应寻求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成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行业规范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活动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模块,围绕职业技能活动过程整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使每一个课程标准都成为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执行依据。
(四)综合实训课教学
一是密切關注行业企业需求,制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修订机制。综合实训课是学生从学校阶段向社会阶段过渡、从高职阶段向高校阶段过渡的最后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综合实训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学生专业技能、核心素养、职业态度、学历提升等多维目标的达成,此项工作应由学校、系部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企业协同制定,并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审查指导,保证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二是打破综合实训课传统模式,拓展真实项目渠道、推进分层指导。综合实训课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内容并实施教学,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推动下进行问题的提出、调查、决策、解决、反思。通过一遍遍地迭代推进,学生深入参与项目,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综合实训课要突破常规教学的条条框框,不以课为单位,而以项目、任务为单位,学生没有上课下课之分,而以完成项目作为一个阶段结束的标志。同时,引入线上项目,项目的选择有较大自主性,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学生水平、分组人数选择不同难度、不同规模的项目。
三是在综合实训课中引入多元评价模式、完善考核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现阶段的综合实训课中,制定了常规考核(20%)+过程性考核(60%)+真实项目考核(20%)的考核方案,过程性考核又由平时作业、“1+X”考证、毕业设计等内容组成,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分值标准,通过设置相应的权重,综合考量学生专业能力的达成度。
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落到实处。虽然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条件,但是很多教师属于纸面具备。学校应针对“双师型”教师要求的每一条标准,制定详细可实施的、易考核评价的细则,并在建立综合实训课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为综合实训课教师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从教科研工作量、绩效考核、年度评优等方面进行考核和奖惩。
三、小结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大解决措施,以期从多个方面补足短板,助力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敏.美国密歇根州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及启示[J].生活教育,2011(1).
[2]赵小东.县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学结合”的内涵分析为切入点[J].当代职业教育,2012(3).
[3]苏金英.“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21(1).(作者单位: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