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武术+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2022-07-08陈维东
陈维东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編号:1009-9328(2022)06-009-02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武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加强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的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施条件、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课程教学基本策略等方面阐述高职院校武术课程体系中武术+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武术 职业体能 课程教学 内容研究
一、高职院校“武术+职业体能”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定位
(一)高职院校武术的内涵及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是高职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武术教育和科学的职业体能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选修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本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科学教育、武术技能与职业体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虽同属高等教育,但在培养模式与规格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认真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本人认为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应具备以下基本属性。
1.教育性。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针,高职武术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性。
2.健身性。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总体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的本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让学生通过武术课程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质水平。
3.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体系,它是以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上岗,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明确。
4.文化性。弘扬传承传统中国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武术运动包含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高职院校武术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武术套路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2.职业体能目标:通过武术锻炼,提升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与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武术学习目标;自觉通过武术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4.认知目标:理解各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掌握改善与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的知识,了解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
5.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6.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高职院校“武术+职业体能”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一)课时分配
根据北海职业学院学生培养计划,北海职业学院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理论部分实用健康理论教育及武术专项基本理论2学时,技术部分武术专项技术24学时和职业体能部分6学时,其他部分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合计36学时。
(二)教学形式
实行武术选项课与职业体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开设武术选项课。为了满足学生兴趣,实现健身目标,提高运动技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武术,热爱武术,继承和发扬武术。
2.结合职业专业特点,强化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用职业体能训练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应职应岗身体能力,减少与预防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在武术课中进行职业体能训练。
3.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拓展学生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在1~2年级学院公共体育必修课平台上开设武术选项课。北海职业学院武术选项课学生选择的内容(每学期只能选一类)太极拳类、南拳类、长拳类、短器械类、传统拳术类、长器械类。
(三)教学内容模块
1.理论课模块
(1)主要教学内容:体育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武术专项理论知识。
(2)教学方式选择:对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对武术专项理论与运动损伤职业病预防等常识类教学,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教学现场进行演示和讲解。
2.运动技能模块
高职院校武术选项课依据学生兴趣,在大一、大二每学期任选一项武术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让所有学生实现“三自主”式上课(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时间、自主选择教师)。
体育实践课的设计。主要教学内容是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将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并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将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身体素质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既要安排运动技术的传授,又要有身体素质练习;既要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又要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
3.职业体能模块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体能课,根据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关键素质、实用体育健身项目、职业病预防及体育处方、职业素质需求四个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
(1)职业体能课的设计。在武术课堂上主要身体素质教学内容是职业体能练习。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运用体育手段,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中,既要有强制训练的过程,又要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加强对专业职业培养规划的学习,教学中多模拟职场氛围。
(2)构建职业体能教学策略。职业体能教学要主动的与学生就业职业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武术课堂内职业体能的学习,较早、较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武术教学上要安排专门身体素质练习时间来开展职业体能教学。
三、课程教学实施条件
(一)教师要求
具有良好的师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和从事武术教学所需的运动技能,示范动作正确,具有武术二级以上裁判员资格。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前到场,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确保80分钟的授课时间。教师应着运动服、运动鞋授课,遇雨天或场地因素等特殊情况,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得擅自停课。
(二)学生要求
严格遵守课堂常规,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着运动服、鞋上课,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课外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爱护公共财物,正确使用运动器材,确保安全。凡一学期无故缺勤5次以上,因病、因事缺勤累计超过1/3的学生,本课程必须重修。
(三)教学环境
基本满足教育部開展选项教学所规定的场地、器材。符合教育部高校体育课程纲要规定的学生上课教学班规定人数(35人左右)。学生具有课外锻炼的时间与场地保证。
四、课程评价体系
1.学习态度(含互评):上课表现和对学生客观的评价。
2.锻炼习惯(态度):对学校的体育锻炼制度的遵守情况。
3.体质评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
4.技能鉴定:教学内容掌握程度鉴定;有些项目应有多项标准由学生自主选择。
5.体能鉴定:按专业要求,由基础学科部体育教学团队统一制订鉴定标准。
五、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主要选用孙文新编著的《现代体能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张瑞林主编的《武术与搏击》(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中国武术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参考资料《中国学校体育》、《中国体育报》杂志等。网络资源主要参考体育部网站,《高职体育》《职业形体塑造》《武术》精品课程网站等。
六、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本课程是通过学生反复的身体练习,来增强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学生自觉锻炼习惯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实现本课程能力标准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课程能力标准,熟悉各模块的应知应会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注意对已学内容掌握的持续性和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人材。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策略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练习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师始终要把握“健康和职业能力为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七、结语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应本着“武术传统文化和职业能力为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新时代和学生身心的需求,打破武术传统的教学内容定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武术课程的优化路径,促进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 2020年度第二批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武术+职业体能”双能力融合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YJZ07)。
参考文献:
[1]罗文全.“以站姿为主类”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内容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8):112+114.
[2]付郁.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