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间赋能儿童学习
2022-07-08李争朱虹
李争 朱虹
【摘 要】现今,儿童学习存在一定困境,儿童的天性难以释放,学习空间显得逼仄,学习与生活分离。学校可以重新审视校园空间价值,通过“智创”让空间课程赋能儿童学习,让空间物型课程在实践中增值,让空间课程链接国家课程,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空间;赋能;儿童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2-0076-02
【作者简介】1.李争,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江苏无锡,214092)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朱虹,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江苏无锡,214092)副校长,一级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格雷泽曾说:“有意义学习并不一定是逐渐地从单个任务的练习发展至完成复杂、完整的任务,而往往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里,在大任务背景下训练子任务所需的技能。这样学生终将独立地完成任务。”然而,现今的儿童学习存在一定困境,儿童的天性难以释放,学习空间仍显逼仄,学习与生活分离,这些都限制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学校可以通过“智创”推进课程空间建设,重建空间物型课程、重组空间课程资源、重构空间主题内容,从而形成空间育人文化,凸显儿童学习空间的育人功能,让空间赋能儿童学习。
一、“智创”校园学习空间有利于提升儿童学习能力
“智创”,即智慧创造、智慧创生。对校园空间进行“智创”,旨在夯实儿童学习主体地位,使学习回归应然状态,提升儿童学习能力。“智创”以校园空间为载体,使学科育人变得更加富有创意,让教育实践具有更加精彩的呈现。
1.“智创”校园学习空间强调儿童主体地位
“智创”校园学习空间是指学校为了儿童的学习,打造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化的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空间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儿童的学习强调实践,凸显体验,体现浸润,学习的泛在化真正发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创造者,这样的空间让学习的主动权回归儿童,将学习资源的选择权归还儿童,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儿童学习广场的“智创”,不是对学校原有学习空间功能的颠覆,而是从空间的视角,进一步对学校原有的学习场域进行丰富、完善与改造,从而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撑与帮助。
2.“智创”校园学习空间有利于优化学习资源组合
“智创”校园学习空间,将使学校建成课程功能齐全、学习活力显现、内容主题鲜明、实践特征突出的学习场域;使学校育人理念真正落地,从空间的视角改造学习,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主题化推进,校本课程自主化创生;使教师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样态改变;使学生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学习情态更加积极;使项目化、主题式、综合化、泛在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各学习空间自然落地。
二、“智创”校园学习空间提升儿童学习能力的现实路径
将校园空间命名为“广场”,建构儿童学习的广场,有利于以实践推进育人目标落地。其中,“广”不仅指向空间特征,而且指向儿童学习与实践的多样性、选择性与开放性;而“场”则不仅指物理空间,更指向空间中用以展开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工具、资源与课程模型等。
1.空间就是课程,学校应重建空间物型课程
学校的每一处物型空间都承载着课程意义,学生置身其间,无时无处不在接受着课程的浸润。例如,在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的“水墨云间”,“地书笔”社團的学生临池润毫,专心临摹廊柱字帖;学校将一处楼梯间打造成“节气叠廊”,叠廊的二十四节气图文引发了学生对诗文改写的项目化学习行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切实感受到语言创意表达的恣意与灵动。
2.空间潜藏课程,学校应重组空间课程资源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学习空间中潜藏着课程资源,学校应对现有专用教室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进行提档升级,重组空间课程资源。例如,设计并构建“语言与想象”课程超市,并添置包含寓言、诗歌、童话等学习资源的朗读亭,学生可自主选择诵读内容,自由选择配乐,实现音效合成,并反复进行朗读练习,从而在游戏式的学习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3.空间链接课程,学校应重构空间主题内容
在与国家课程有效链接的同时,学校需对学习空间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并恰当运用于教学。学科教师执教到相关教学内容时,可将空间课程整合其中。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直接指向儿童生活的课程,但“唯教材”的“德法”教学,难免出现偏离儿童生活的现象。教师可以将部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移植到学校法治教育主题街区的“少儿模拟法庭”,让学生真实经历“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确认双方当事人身份,告知其诉讼权利,原告宣读诉状,原被告举证质证,双方发表辩论意见,双方最后陈述,法官当庭宣判。学生则扮演法官、法警、律师、原被告、书记官、人民陪审员等各种角色。这样的教学,将静态的“隔岸观火”式的教材学习,变成了“身临其境”式切己体察的体验性学习,这样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深刻的体悟和真切的感受。